"上牛坐":坐到牛背上,
"伏牛卧":趴在牛背上,
"牧童光阴牛背过":牧童的时光在牛背上度过。
"牛尾秃速牛角弯":牛尾毛稀疏牛角弯曲,
"牛肥牛瘠心先关":牛是肥是瘦牧童心里最先关心。
"母呼儿饭儿不饭":母亲喊儿子吃饭儿子顾不上吃饭,
"人饿须知饲牛晚":知道人饿点没关系但喂牛晚了不行。
"放之平泉":把牛赶到平坦的草原上,
"以宽牛劳":让牛缓解疲劳;
"浴之清浅":让牛在清浅的溪水中洗澡,
"以息牛喘":使牛平息喘息。
"牛能养人识人意":牛能养活一家人又通人性,
"一牛全家命所寄":一头牛寄托着全家人的命。
"阿牛牵牛去输租":阿牛牵着牛去交租,
"劝爷卖牛宁卖吾":劝父亲宁愿卖掉自己也不要卖掉牛。
清代诗人
孙原湘(1760~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晚号心青,昭文(今江苏常熟)人。嘉庆进士,官至武英殿协修。孙原湘与王昙、舒位齐名,法式善曾为他们作《三君咏》。其论诗以性情为主,诗歌内容多纪行、咏古、抒怀、酬赠之类,也有一些反映疾苦、讽喻时政的诗篇。其诗作对仗工整,多佳语警句,想象丰富,善用比喻。有作品《开仓谣》《岳忠武墓》《听松庐诗话》等。著有《天真阁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清代杂言古诗,也是一首描绘乡村生活的诗。表达了牧童对牛的深情,展现出乡村生活中人与牛相互依存的紧密关系,同时反映出乡村家庭在生计方面的无奈,营造出质朴的乡村氛围。
2. 写作手法
白描手法:“上牛坐,伏牛卧,牧童光阴牛背过。牛尾秃速牛角弯,牛肥牛瘠心先关。母呼儿饭儿不饭,人饿须知饲牛晚”,通过对牧童在牛背上的姿态、对牛身体状况的关注以及为照顾牛顾不上吃饭等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出牧童对牛的深厚感情和细心照料。铺陈:“牛尾秃速牛角弯,牛肥牛瘠心先关”,诗人细致描述了牧童对牛身体状况的关注,从牛尾的稀疏、牛角的弯曲,到对牛肥瘦的关心,展现出牧童对牛的观察入微。这不仅仅是对牛外貌的描写,更深入刻画了牧童内心对牛的重视,体现出他对牛的深厚情感。
3. 分段赏析
前七句“上牛坐,伏牛卧,牧童光阴牛背过。牛尾秃速牛角弯,牛肥牛瘠心先关。母呼儿饭儿不饭,人饿须知饲牛晚”,生动勾勒出牧童在牛背上悠然度过时光的画面。他对牛的肥瘦极为关切,连母亲唤他吃饭都充耳不闻。在牧童心中,人饿一会儿无妨,可绝不能耽误了喂牛,这些细腻描绘,淋漓尽致地展现出牧童对牛的深厚情感,为后文深入阐述牛与家庭的紧密关系埋下伏笔。中间四句“放之平泉,以宽牛劳;浴之清浅,以息牛喘”,则描绘了牧童对牛的悉心照料。他特意将牛赶到平坦的草原,让其悠然吃草,以缓解劳作的疲惫;又引领牛至清浅的溪边,为其洗澡,平息急促的喘息。这一系列举动,无不体现出牧童对牛无微不至的关怀,深刻凸显了人与牛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最后四句“牛能养人识人意,一牛全家命所寄。阿牛牵牛去输租,劝爷卖牛宁卖吾。”点明牛对家庭的重要性,全家生计依赖牛,甚至在面临输租困境时,阿牛宁愿自己被卖也不愿卖牛,将人与牛的情感推向高潮,深刻体现了乡村家庭与牛之间生死相依的关系。
4. 作品点评
全诗巧妙杂糅铺叙与白描手法,以农家小儿般质朴的语气叙事。从牧童对牛的照料,到家庭与牛的依存关系,内容自然平实。情感上,深切展现出牧童对牛的深厚情谊及对家庭生计的忧虑。语言虽平易,却饱含深情,看似平淡,实则韵味深长,越品越觉意味无穷,达成了内容、情感与语言的高度和谐。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47》
下一篇:清·曹雪芹《第十七回回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