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ǎo
chūn
yuàn
·
·
chūn

朝代:清作者:顾太清浏览量:3
yáng
liǔ
fēng
xié
huáng
hūn
rén
jìng
shuì
wěn
duǎn
zhú
shāo
cán
cháng
gēng
zuò
jìn
xiǎo
zhuàn
tiān
xiē
hóng
lóu
chuāng
shā
bèi
chūn
hén
àn
zhē
dàn
dàn
qīng
yān
róng
róng
yuàn
luò
yuè
zài
huā

译文

杨柳在斜风中飘拂。黄昏时一片宁静,巢中栖息着沉睡的乌鸦。残烛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漫漫长夜我要坐到天亮,且先把盘香添加。红楼的窗户并未放下窗纱。却被杨柳的枝条、这一缕春痕暗暗遮挂。淡淡的轻烟似有似无,庭院里一片皎洁,月光正洒满了梨花。

逐句剖析

"杨柳风斜":杨柳在斜风中飘拂。

"黄昏人静":黄昏时一片宁静,

"睡稳栖鸦":巢中栖息着沉睡的乌鸦。

# 睡稳栖鸦:即“栖鸦睡稳”的倒文。

"短烛烧残":残烛只剩下短短的一截,

"长更坐尽":漫漫长夜我要坐到天亮,

# 长更坐尽:夜长坐而难耐的意思。更:夜间敲更以报时,共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小篆添些":且先把盘香添加。

# 小篆添些:夜长添香的意思。苏轼《宿临安净土寺》:“闭门群动息,香篆起烟缕。”小篆:此指盘香,因其盘曲如篆文而得名。室内取暖的炉具,炉烟袅袅,盘旋而上,若篆文;又指袅袅上升的香烟。些:语助词。添些:言长夜独坐,再添些炉香。

"红楼不闭窗纱":红楼的窗户并未放下窗纱。

"被一缕、":却被杨柳的枝条、

"春痕暗遮":这一缕春痕暗暗遮挂。

# 春痕:春的气息,春意影痕。

"淡淡轻烟":淡淡的轻烟似有似无,

"溶溶院落":庭院里一片皎洁,

# 溶溶:和悦宽广,形容月光如水泻。

"月在梨花":月光正洒满了梨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早春怨·春夜》为清代顾太清所作的一首抒怀词,词的上片,呈现出一片静寂之景。“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微风轻拂杨柳,黄昏时分万籁俱寂,就连栖息的乌鸦都已安然入睡,短短几句,便勾勒出一幅宁静、祥和的春夜画卷。“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词人独坐于室内,看着短烛渐渐燃尽,漫漫长夜即将过去,还添了些篆香,细致地刻画了她在这寂静春夜中的孤独与寂寥。下片则笔锋一转,描绘出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红楼不闭窗纱。被一缕、春痕暗遮”,红楼的窗纱未闭,一缕春色悄然映入室内。“淡淡轻烟,溶溶院落,月在梨花”,淡淡的烟雾弥漫在庭院中,明月洒下清辉,映照在梨花之上,营造出一种朦胧、清幽的美感。此词上下片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上片的静寂与下片的梨花月色的热闹相互映衬。但实际上,下片的“热闹”更突出了“人静”,这种反差是作者心境的外在体现。作者借景抒情,通过上下片的巧妙安排,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春夜的沉醉展现得淋漓尽致。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顾太清(1799~1876?),清代诗人。姓西林觉罗氏,本名春,字子春,又字梅仙,号太清,别号云槎外史,满洲镶蓝旗人。幼时家变养于顾氏,后为贝勒奕绘侧福晋。顾太清工诗好词,与纳兰性德同为满洲杰出的文学家。其词深受周邦彦影响,词风深稳沉着,音律谐美,主要通过纪游、咏物,表现其欢乐与哀伤。著有诗集《天游阁集》、词集《东海渔歌》,另著有小说《红楼梦影》。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早春怨·春夜》创作于道光二十六年丙午(1846年),彼时的顾太清已步入不惑之年,四十八岁的她站在人生的中点回望,笔墨间浸透着深邃的人生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清代顾太清创作的描绘春夜静谧之景的词、抒发内心孤寂愁绪并蕴含对时光流逝感慨的词,通过描写杨柳风斜、栖鸦睡稳、短烛烧残、长更坐尽等春夜环境和自身活动,以及红楼窗纱透入春痕、淡淡轻烟笼罩溶溶院落、月照梨花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在春夜中的孤独寂寞和对时光悄然流逝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静写动,“杨柳风斜。黄昏人静,睡稳栖鸦”通过描写杨柳枝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栖息的乌鸦安稳入睡的动态情景,衬托出黄昏时分环境的清幽宁静,表达了词人对春夜静谧之景的喜爱与沉醉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杨柳风斜”一句描绘了春夜微风的轻柔之态。“杨柳风”点明了时节为春天,春风吹拂着杨柳,一个“斜”字生动地表现出微风的吹拂方向和轻柔态势,仿佛能让人感受到那轻柔的风拂过脸颊,营造出一种闲适、舒缓的氛围,为全词奠定了宁静而美好的基调,使读者瞬间置身于春夜的温柔怀抱之中。“黄昏人静,睡稳栖鸦”两句进一步渲染了春夜的静谧。“黄昏”点明时间,此时本应是热闹渐息的时刻,“人静”则强调了环境的安静,没有喧嚣和纷扰。“睡稳栖鸦”描绘出栖息的乌鸦已经安稳入睡,连鸦雀都如此安静,更衬托出周围环境的寂静无声,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春夜的宁静祥和,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静谧之中。“短烛烧残,长更坐尽,小篆添些”三句刻画了词人在春夜中的活动和心境。“短烛烧残”形象地写出了蜡烛在漫长的夜晚中逐渐燃烧殆尽的过程,暗示着时间的流逝。“长更坐尽”表明词人在这漫长的夜晚中一直静坐,体现出她的孤独和寂寞。“小篆添些”则细致地描绘了词人添加篆香的动作,在寂静的夜晚中,这一细微的动作更凸显出词人的无聊和烦闷,她试图通过添香来打发时间,排解内心的孤寂。下片“红楼不闭窗纱”一句描绘出红楼的独特景象。“红楼”通常给人一种华丽、精致的感觉,“不闭窗纱”则打破了常规,给人一种开放、通透的感觉。这一细节描写不仅展现了红楼的与众不同,也为下文的“春痕暗遮”埋下伏笔,暗示着春天的气息将悄然进入这红楼之中。“被一缕、春痕暗遮”一句巧妙地写出了春天的痕迹。“一缕”形象地表现出春天气息的轻柔、微弱,“暗遮”则强调了这种痕迹的不明显,是在不经意间悄然出现的。这一句将无形的春天气息具象化,仿佛能看到那一缕春痕轻轻地笼罩着红楼,给人一种朦胧、神秘的美感,同时也暗示着春天的到来给词人带来了一丝别样的感受。“淡淡轻烟,溶溶院落”两句描绘了春夜院落的朦胧之美。“淡淡轻烟”营造出一种轻柔、缥缈的氛围,仿佛给整个院落披上了一层薄纱。“溶溶院落”则进一步描绘出院落的宁静和柔和,“溶溶”一词给人一种温润、舒缓的感觉,使读者能感受到院落中弥漫着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气息,仿佛时间都在这一刻静止了。“月在梨花”一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象征着纯洁、美好和思念,“梨花”则以其洁白、淡雅的形象备受文人墨客的喜爱。“月在梨花”将明月与梨花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清幽、高洁的意境,月光洒在梨花上,更增添了梨花的洁白和美丽,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这一画面也暗示了词人内心的纯净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在这春夜中淡淡的惆怅和寂寞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太清之倚声…思慧想,出人意外……(如)《早春怨·春夜》……

清沈善宝《名媛词话》

# 全词从表面看都是景语”,但又都是“情语”也。尤其是结尾三句,将一片怀人之思绪化为满院的月光、梨花与轻烟,意境幽雅,韵味无穷。

现代原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褚斌杰《中国历代诗词精品鉴赏 (下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顾梦游《送一灵师之辽阳兼柬剩公》

下一篇:清·阎尔梅《游高阳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