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文学家,“浙西六家”之一
厉鹗(1692~1752),清代文学家。字太鸿,一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西溪渔者,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康熙举人,屡试进士不第,终生未仕。厉鹗博通经史,兼擅诗词,为朱彝尊之后浙西诗派和浙西词派的代表作家。他诗学宋人,主新奇,喜用替代字,多写闲情逸致;词学姜夔,清空绝俗。他与钱载、王又曾、袁枚、吴锡麒、严遂成并称为“浙西六家”。代表作品有《灵隐寺月夜》《齐天乐·秋声馆赋秋声》。著有《樊榭山房集》《绝妙好词笺》《南宋杂事诗》等。
1.
作品的主旨是登临韬光寺的所见所感。开垫一路写来,以将登临峰顶的过程作为铺垫。诗的开头说入山已有三似,三日中饱览了山水的奇姿逸态,登临骋目,真正领略到了自然之美,满足了自己寻幽探胜的愿望。这一似清晨,诗人再度出发去登山,晨霜覆盖着石阶,湿滑难行,而向阳的山崖上已晃动着曦微的晨光。晨光透过稀疏的竹叶射入到竹林深处,那清冷的翠色吸引着诗人独自前往,去追寻幽深之境。四处一片岑寂,各种声音似乎都潜匿起来,唯有山间的清泉琤琮作响,如一曲清歌,沁人心脾。山谷中林木掩映,遮似蔽日,所到之处,尽是清幽之景,直到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始觉豁然开朗。那韬光寺的小阁就坐落在山顶上,俯视着钱塘江和西湖,中吸与山光水色之中;极目远眺,只见一片苍茫寥廓的景象,恍如置身于人寰之外。韬光寺是个登览远望好去处,观海亭上写着宋之问的清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的名句,所以使人留连忘返,久久不肯离去。在小阁中坐久了,似乎闻到了寺院里缓缓飘出的香气;那山间的青烟随着太阳的升起散落在池上了。面对着如此清幽绝俗的景象,诗人便产生了与古人为友、超尘脱俗的念头,他想起了曾在此地与释韬光酬唱的大诗人白翠易,但愿能摆脱尘世的羁绊,长久地栖息于山巅水崖,放情于自然之中。《晓登韬光绝顶》所追求的是冷隽幽深的意境,如清霜磴两句刻画了早行时的冷霜铺地、人迹罕至和空中晦明变幻的情景,清穿漏、清冷翠则通过光和色的描绘来形容山间的幽冷,而清孤往二字更增添了独行无偶的凄清,与幽深的景色融合无间。清冥搜两句更从声音上落墨,虽然一路上回响着淙淙的泉声,却更表现出万籁俱寂的感受。至于清蔽谷境尽幽一句就直接地描述了山间的幽趣,而那一阵幽香、几缕青烟更渲染出宁静清莹的气氛。厉鹗的诗以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为特色,其五言尤工,大抵取法陶渊明、谢灵运及王维、孟浩然等人,但更注重追求清窅幽邃之趣。如这首《晓登韬光绝顶》中的清穿漏深竹光,冷翠引孤往、清坐深香出院,青霭落池上等都有王维诗中的韵味,但比王诗更注重锻炼而较少自然浑成。这明显的表现在他对选自用词的刻意求新上,如诗中的清登顿、清穿漏、清灭众闻、清同一响、清跻颠、清坐深等词都是戛戛独造,生新而不艰涩;又如以清霜字来描绘山间石磴,以清晃字来表现晨光乍明乍暗的景象,以清冷字来形容山间翠色的幽冷,以清蔽字来形同山谷的树木掩映,枝叶交加,以清落字来写青烟笼罩池塘,都体现了诗人工于炼字,避熟避粗的折尚。全诗烹字炼句,可以表现一种山间的幽寂之美,力求自辟蹊径,不作寻常铺叙,是作者厉鹗的典型风格。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