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游谙尽江湖味":我厌倦了游子生涯也彻底尝到了漂泊江湖的况味,
# 江湖味:谓旅途的滋味。,谙:熟悉,知道。
"孤篷又眠秋雨":孤舟独卧之时又遇上了一场秋雨。
"碎点飘灯":细碎的雨点飘向灯台,
# 灯:一作镫。
"繁声落枕":繁密的雨声传响枕边,
"乡梦更无寻处":使我连乡梦也无处寻找。
"幽蛩不语":角落里的秋蛩已不再鸣叫,
# 蛩:蟋蟀。
"只断苇荒芦":只见断折枯萎的芦苇,
"乱垂烟渚":杂乱地低垂江渚。
# 烟渚:烟雨笼罩的江岸。
"一夜潇潇":一夜之间秋雨潇潇,
"恼人最是绕堤树":最恼人的还是绕着堤岸的树木。
"清吟此时正苦":此时吟诗使人最感痛苦。
"渐寒生竹簟":渐渐地竹席生出了凉意,
# 竹簟:竹席。簟,竹名。
"秋意如许":可知秋深如许。
"古驿疏更":破旧的驿站传来稀疏的更声,
# 古驿:年代久远的驿站。驿,驿站,掌管传递公文、转运公物、供来往官员休息的机构。从汉代至清代均有设置。
"危滩急溜":险滩上传来了急流飞湍,
# 危滩急溜:险滩急流。溜,小股水流。
"并作天涯离绪":这一切汇作漂泊天涯的离情别绪。
"归期又误":原定的归期又被耽误。
"望庾岭模糊":遥望大庾岭唯见山影模糊,
# 庾岭:大庾岭。在今广东、江西交界处。
"湿云无数":重叠的湿云无数。
"镜里明朝":明天清晨照一照镜子,
"定添霜几缕":我一定又多添了白发几缕。
# 缕:量词。,霜:代指白发。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词。描绘了途经江西十八滩舟中夜雨时的见闻感受,借秋雨打篷、芦苇风吟、滩流湍急等声音,渲染客舟夜雨的环境,展现了离人失意难眠的状态,抒发年华虚度、白发徒增的客愁,营造出哀婉绵密的氛围。
2. 写作手法
渲染:“碎点飘灯,繁声落枕”,以雨点打灯的细碎之态、落枕的繁密声响,渲染雨夜舟中难眠的烦闷,让人直观感知到旅人受雨声搅扰的焦躁。
3. 分段赏析
上片:紧扣“舟中夜雨”题面展开。开篇“倦游谙尽江湖味,孤篷又眠秋雨”,以“倦游”表明漂泊的疲惫,“谙尽江湖味”积淀旅途沧桑,“孤篷”点明行于舟中,“又眠秋雨”叠加愁苦,“尽”“又”二字,凸显雪上加霜的况味,领起全篇对夜雨的刻画。“碎点飘灯,繁声落枕,乡梦更无寻处”,聚焦舱内,雨点细碎打在灯上,繁响落于枕畔,搅乱乡梦,让旅人失眠,生动呈现雨夜舟中难眠之态。“幽蛩不语。只断苇荒芦,乱垂烟渚”,夜雨盖过蟋蟀声,词人听觉联想延伸至舱外,断苇、荒芦在烟渚边乱垂,借雨夜听觉催生的想象,渲染荒凉凄冷氛围。“一夜潇潇,恼人最是绕堤树”,“一夜潇潇”概括雨意连绵,绕堤树在雨中作响,添雨夜烦扰,以听觉感受强化夜雨对旅人情绪的冲击。下片:下片延续雨夜情境深化情感。“清吟此时正苦。渐寒生竹簟,秋意如许”,一个“渐”字与“一夜潇潇”前后呼应,标志长夜的苦捱已近尾声,“寒生竹簟”从听觉转触觉,暗示雨势变化,身心寒意让词人无法安卧。“古驿疏更,危滩急溜,并作天涯离绪”,起身推篷,古驿稀疏更声、危滩湍急溜水,皆成夜雨延伸,唤起天涯漂泊的离乡愁绪。“归期又误。望庾岭模糊,湿云无数”,归期再误,南望家乡庾岭,被湿云笼罩模糊难辨,与夜雨意脉相连,加深归乡难的怅惘。“镜里明朝,定添霜几缕”,联想明朝对镜,必添白发,以一夜煎熬后的感慨作结,将夜雨带来的愁苦,落到容颜衰老的叹息,收束深沉。
4. 作品点评
此词自“孤篷又眠秋雨”后,“雨”字不再显于句中,然各句皆紧扣“舟中夜雨”题面,且句句从旅愁里映出乡思。用笔泼洒自如,既贴合情境,又不被其束缚。陈澧曾手批《山中白云词》,对张炎“濡染有致”“情景交融”“寄托深远”之手法心领神会,这首词也充分展现出这些特色。
# 这首《齐天乐》情景交融,寄托深婉;炼字谋篇,功力甚深,堪称清词中的典范之作,由此可见作者学术成就之外的文学才华。
不详原上海人民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王兴康《清词一百首》
上一篇:清·黄景仁《山馆夜作》
下一篇:清·黄遵宪《书愤(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