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映卿卿如晤":亲爱的意映,见信如面,
# 意映卿卿:意映,作者妻子的名字。卿卿,旧时夫妻间的爱称,多用于丈夫称呼妻子。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我现在用这封信和你永远告别了!
"吾作此书时":我写这封信的时候,
"尚是世中一人":我还是世上的一个人;
"汝看此书时":你看这封信的时候,
"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魂了。
"吾作此书": 我写这封信时,
"泪珠和笔墨齐下":眼泪和墨水一起流下,
"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写不下去而想停笔,
# 竟书:写完信。
"又恐汝不察吾衷":但又怕你不能明白我的心意,
# 衷:内心。
"谓吾忍舍汝而死":说我能狠心丢下你去死,
"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或者说我不知道你不愿意我死的心思,
"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所以就忍着悲痛把心里话对你说出来,
"吾至爱汝":我非常非常爱你,
# 至:极,最。
"即此爱汝一念":正是这个爱你的念头,
"使吾勇于就死也":让我能勇敢地去面对死亡。
"吾自遇汝以来": 我自从遇到你以来,
"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常常祝愿天下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妻;
"然遍地腥云": 但是如今国家到处充满血腥恐怖,
"满街狼犬":满街都是凶狠的坏人,
"称心快意":称心快意的生活,
"几家能彀":能有几家过上?
"司马青衫":我像江州司马白居易那样泪湿衣衫,
# 司马青衫: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其长诗《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诗句。后用司马青衫比喻极度悲伤。
"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无法学习那些圣人看淡一切、忘掉情感的态度。
# 忘情:不为情感所动。,太上:圣人。
"语云":古话说:
"仁者 ":有仁爱心的人“
# 仁者:“仁者”两句: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前“老”字作动词用,尊敬之义,前“幼”字也作动词用,爱护之义。
"老吾老":孝敬自己的长辈,
"以及人之老":从而推广到孝敬别人的长辈;
"幼吾幼":爱护自己的儿女,
"以及人之幼":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吾充吾爱汝之心":我将爱你的心推而广之,
"助天下人爱其所爱":去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
"所以敢先汝而死":因此我敢在你之前死去,
"不顾汝也":不能再顾及你了。
"汝体吾此心": 希望你能体谅我的这份心意,
# 体: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于啼泣之余":在痛哭之后,
"亦以天下人为念":也能为天下人民的幸福着想,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应该也会乐于牺牲我和你自身的福利,
"为天下人谋永福也":去为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
"汝其勿悲":请你不要悲伤!
"汝忆否":你还记得吗?
"四五年前某夕":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
"吾尝语曰":我曾对你说:“
"与使吾先死也":与其让我先死,
"无宁汝先我而死":不如让你比我先死。”
# 无宁:不如
"汝初闻言而怒":你开始听了很生气,
"后经吾婉解":后来经过我婉言解释(我的用意),
"虽不谓吾言为是":虽然你没有说我的话是对的,
"而亦无词相答":但也没有话来反驳我。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我的意思大概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
"必不能禁失吾之悲":一定承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
# 禁:忍受得住。
"吾先死":如果我先死,
"留苦与汝":把痛苦留给你,
"吾心不忍":我心不忍,
"故宁请汝先死":所以宁愿请你先死,
"吾担悲也":由我来承受悲痛。
"嗟夫": 唉!
"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谁想到最终反而是我比你先死呢?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我真的真的不能忘记你啊!
"回忆后街之屋":回忆我们在后街那所房子,
"入门穿廊":进大门穿过走廊,
"过前后厅":经过前后厅,
"又三四折":再转三四个弯,
"有小厅":有间小厅,
"厅旁一室":小厅旁有一间房,
"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就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初婚三四个月":我们刚结婚三四个月的时候,
"适冬之望日前后":正好是冬季农历十五日前后,
# 望日:农历每月十五日。
"窗外疏梅筛月影": 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月光和梅花影,
# 疏梅筛月影:月光透过稀疏的梅树照进房间里,像被筛子筛过一样,变成散碎的影子。
"依稀掩映":相互映照;
# 依稀掩映:指月光梅影朦胧相映,看不清楚。
"吾与汝并肩携手":我和你肩并肩,手拉手,
# 吾与汝并肩携手:按文意,应为“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小声说私话的样子。
"低低切切":低声细语,
"何事不语":什么事情不说?
"何情不诉":什么感情不倾诉?
"及今思之":现在想起来,
"空余泪痕":只剩下泪痕满面。
"又回忆六七年前":又回忆起六七年前,
"吾之逃家复归也":我那次离家出走后又回到家,
"汝泣告我":你哭着告诉我:“
"望今后有远行":希望以后如果有远行,
"必以告妾":一定要告诉我,
"妾愿随君行":我愿意跟你一起去。”
"吾亦既许汝矣":我也已经答应你了。
"前十余日回家":十几天前我回家,
"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本打算找个机会把我这次远行的事告诉你,
"及与汝相对":等到和你见面时,
"又不能启口":我又开不了口,
"且以汝之有身也":况且你又怀着身孕,
# 有身:怀孕。
"更恐不胜悲":更怕你承受不住悲伤,
"故惟日日呼酒买醉":所以只能天天喝酒,把自己灌醉来排遣。
"嗟夫": 唉!
"当时余心之悲":当时我内心的悲痛,
"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是笔墨也难以形容的。
# 寸管:毛笔的代称。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我确实希望能和你相守到死,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但是就目前的国事形势来看,
# 第:但。
"天灾可以死":天灾可以让人死,
"盗贼可以死":盗贼可以让人死,
"瓜分之日可以死":国家被列强瓜分时人们会死,
"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贪官污吏残害百姓也能让人死,
"吾辈处今日之中国": 我们生活在今天的中国,
"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国内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时刻没有死亡的危险。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 到那时(灾难来临时),让我眼睁睁看着你死去,
"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或者让你眼睁睁看着我死去,
"吾能之乎":我能忍受吗?
"抑汝能之乎":还是你能忍受呢?
# 抑:还是。
"即可不死":即使侥幸不死,
"而离散不相见":却离散不能相见,
"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徒然让分隔两地的人望眼欲穿,身体都等成了化石,
# 骨化石:传说有一男子外出未归,其妻天天登山远望,最后变成一块石头,称之为望夫石。
"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试问自古以来破镜重圆的事有几件能真正实现?
# 破镜能重圆:南朝陈徐德言夫妻,国亡时,破镜各执一半为信,后得重聚。后世即以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后又重新团圆。
"则较死为苦也":比死亡还要痛苦,
"将奈之何":我们又有什么办法呢?
"今日吾与汝幸双健":现在我和你幸好都还活着。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 天下那些不该死却死了、不愿分离却分离的人,
"不可数计":多得数不清,
"钟情如我辈者":像我们这样感情深厚的人,
"能忍之乎":难道能忍心吗?
"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这就是我为什么敢干脆去死而不再顾及你了。
"吾今死无余憾":我现在死去没有遗憾了,
"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救国的事业成功与否,自然有我的同志们在继续努力。
"依新已五岁": 儿子依新已经五岁,
# 依新:林觉民长子。
"转眼成人":很快就要长大成人,
"汝其善抚之":希望你好生抚育他,
"使之肖我":使他像我一样。
"汝腹中之物":你腹中的孩子,
"吾疑其女也":我猜是个女孩,
"女必像汝": 女孩一定像你,
"吾心甚慰":我心里非常欣慰。
"或又是男":如果又是个男孩,
"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那么也要教导他把父亲的志向当作自己的志向,
"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那么我死后就等于还有两个意洞在世上了。
# 意洞:林觉民字。
"幸甚":真是太好了,
"幸甚":太好了!
"吾家后日当甚贫":我们家以后的日子一定会很贫困,
"贫无所苦": 但贫穷没什么苦的,
"清静过日而已":清清静静过日子就行了。
"吾今与汝无言矣":我现在对你没有别的话要说了。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我在九泉之下远远听到你的哭声,
"当哭相和也":我一定(用哭声)哭着回应你。
"吾平日不信有鬼":我平时不相信有鬼,
"今则又望其真有":但现在却又希望它们真的存在。
"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现在的人又讲人的心灵有互感感应这回事,
# 心电感应有道:近代的一些唯心主义者认为人死后心灵尚有知觉,能和生人交相感应。
"吾亦望其言是实":我也希望这些话是真的,
"则吾之死":那么我死后,
"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我的灵魂还能依依不舍地陪伴在你身旁,
# 依依:依恋的样子。
"汝不必以无侣悲":你就不必因为失去伴侣而悲伤了。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 我一生从未曾把我(革命)的志向告诉过你,
"是吾不是处":这是我的不对;
"然语之": 但(如果)告诉了你,
"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我即使经历百死也绝不推辞,
"而使汝担忧":但让你担忧,
"的的非吾所忍":实在是我不能忍受的。
# 的的:的确。
"吾爱汝至":我爱你到了极点,
"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所以替你考虑的事情唯恐不够周到。
"汝幸而偶我":你有幸嫁给了我,
# 偶我:以我为配偶。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却又多么不幸生在了今日的中国!
"吾幸而得汝":我有幸娶到了你,
"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却又多么不幸生在了今日的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终究还是不忍心只顾自己过好。
"嗟夫": 唉!
"巾短情长":信纸短小,但情意深长,
# 巾:指作者写这封信时所用的白布方巾。
"所未尽者":没能说完的话,
"尚有万千":还有千言万语,
"汝可以模拟得之":你可以想象体会得到。
# 模拟:琢磨,猜测。
"吾今不能见汝矣":我现在再也见不到你了!
"汝不能舍吾":你舍不得我,
"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今后大概会在梦中常常见到我吧?
"一恸":我伤心大哭。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1911年)阴历三月二十六日夜四更时分,
# 四鼓:四更天。,辛未:应是“辛亥”,此书作于黄花岗起义前三天的1911年4月24日,即农历辛亥年三月廿六日深夜。广州黄花岗起义爆发于1911年4月27日,与辛亥革命在武昌取得成功在同一年。辛亥革命乃后来之词,那时尚未有统一称呼,此处作“辛未”。
"意洞手书":意洞亲笔写下。
"家中诸母皆通文":家里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
# 诸母:各位伯母、叔母。
"有不解处":(信中)有你不理解的地方,
"望请其指教":希望请她们指教,
"当尽吾意为幸":务必完全理解我的意思才好。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写给妻子的绝笔信。作者委婉曲折地表达了自己对妻子的深情和对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深沉的爱。
2. 写作手法
对比:“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两次重复“幸”与“不幸”,强调婚姻的美满与国运的衰微之间的撕裂感。以个人幸福的“幸”反衬时代命运的“不幸”,深化乱世中个体命运的无力感。排比:“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连用五个“死”字,罗列当时中国民众的普遍苦难。以排山倒海的列举揭示社会黑暗,为“就死”的选择提供现实依据,使革命必要性无可辩驳。
3. 分段赏析
开篇“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直接点明写作意图,形象刻画了作者“泪珠和笔墨齐下”的悲痛景象,通过语言上的对比手法(“吾作此书时”与“汝看此书时”、“世中一人”与“阴间一鬼”),表达出对生死永别的无奈和哀伤,反映了思想感情上的不舍与矛盾。第二段“吾至爱汝”起句鲜明,作者以爱妻之心引出爱国大义,使用比喻如“遍地腥云,满街狼犬”描绘黑暗社会现实,表达技巧上用反问句“几家能彀?”增强说服力,主题升华到“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体现了牺牲个人以求民族幸福的崇高思想,思想感情上既有柔情的爱意,又有刚毅的抉择。回忆段落“汝忆否?”通过对话细节展开,描述妻子听到“汝先吾而死”时“初闻言而怒”的情感形象,语言质朴生动,以“嗟夫!”的感叹结尾,表达出作者对命运无常的感慨,内容主题上强化了夫妻深情,艺术手法上通过往事回溯渲染悲凉氛围。对往昔生活的描写“吾真真不能忘汝也!”聚焦景物的细致刻画,如“窗外疏梅筛月影”的清新画面与“并肩携手,低低切切”的亲昵场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技巧上运用排比“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渲染恩爱回忆,结尾“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夸张语言,深化了作者心中的凄楚,思想感情上传递无尽的眷恋和未说出口的隐痛。论理部分“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转以理性分析国事现状,内容主题用反复排比“天灾可以死…”强调国家危难,语言生动形象如“眼成穿而骨化石”,表达技巧上以对比手法(“吾与汝幸双健”与“天下人…不可数计”)阐明牺牲的必要性,继而交代家庭嘱托如“善抚之,使之肖我”,形象塑造上体现父亲的温情与志向,主题贯穿个人情感与国家责任。告别语句“吾今与汝无言矣”以转折开头,语言平淡中见深情,作者坦陈从“不信有鬼”到“望其真有”的信仰变化,表达技巧上借用“心电感应”比喻灵魂相随,思想感情表达不舍的安慰,结尾处“汝不必以无侣悲”的劝慰,形象刻画作者的体贴和悲悯。反思段落“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采用直抒胸臆的语言,内容主题上揭示“不欲汝担忧”的柔情与“不忍独善其身”的担当,表达技巧上反复“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强化时代悲剧感,思想感情在爱国与爱妻的冲突中升华至“巾短情长”的意象,留下余韵未尽之憾。最后附注“家中诸母皆通文”以简洁语言收尾,点明对家人的信任,主题上与全篇呼应,体现作者周全的思维。整封信语言真挚感人,表达技巧多样,在个人叙事中注入民族大义,对高中学生理解革命者的情感世界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4. 作品点评
在这封感人至深的信中,作者展现出非凡的语言驾驭力。写景叙事,精妙洗练,情景宛在眼前。如对婚后生活的追忆:冬夜月下,爱侣窗畔低语,携手庭中,于月光疏梅掩映之间互诉情肠。那和平、宁静、温柔、幽谧的夜色,烘托渲染着人间醉人的幸福。此般境界,毋需慷慨陈词。作者主要采用四言、七言句式,参差错落,娓娓动听,语言明净如洗,极富诗韵。这段文字,既具逼真传神的形象美,又含清新醉人的情趣美。夫妻间的柔情蜜意,“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在虚实间流转,既明朗又微妙,引人遐思。信中为表达对妻子的至爱与对人生的眷恋,多处运用叠字,如“低低”、“切切”、“真真”、“的的”、“日日”、“依依”等,将浓烈情感深切传达。信中抒写革命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痛斥旧中国血腥统治时,则气势磅礴,锋芒毕露。句式长短交替,句意或层层递进,或回旋曲折,铿锵如金石掷地,又于错落中显现大致相仿的特点,增添了悲壮恢宏的气度与雄辩色彩,使情感迸发与理性思辨融于一体。纵然文中再三畅言壮志,也丝毫不显芜杂累赘;相反,它亲切感人,启迪深远。作者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使其能自如融合诗文辞赋的节奏韵律,并恰当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口语叠字,从而铸炼出个性独具的散文语言,完满体现“为天下人谋永福”的信念与深情。
# 这是一篇唱出人民心声、具有动人心魄力量的千秋名作。
当代诗人顾甫涛《这一行思念的翅膀》
# 数十年来一直传诵人口,激动人心,成为中国人民宝贵的爱国主义教科书中富有魅力的一页。
广西师范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卢斯飞《林觉民和他的〈与妻书〉》
# 全篇以质朴的语言,直抒心声,体现了英雄本色和儿女情长的和谐统一。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赵景云《英雄本色、儿女情长——林觉民〈与妻书〉赏析》
上一篇:清·曾国藩《桂湖五首其一》
下一篇:清·乾隆《咏煎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