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我为董文恪公写行状,
# 行状: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与生平事迹的文章,供作传的人作根据,亦称行述。,董文恪:董教曾,字益甫,清上元人。乾隆进士,官至闽浙总督,卒谥文恪。
"尽览其奏议":看了他写的全部奏章。
"其任安徽巡抚":他在担仼安徽巡抚期间,
"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上书请求准许棚民开山种地,在这件事上十分积极。
"大旨言":大意是说:
"与棚民相告讦者":与棚民互相告发的人,
# 告讦:揭人阴私。
"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都是沉溺于龙脉风水这样的迷信说法,
# 龙脉风水:旧时的一种迷信,称坟地的位置方向为风水,山势起伏为龙脉,认为它们会决定家庭的吉凶祸福,如果开山,就会破坏风水,切断龙脉。,溺:沉迷。
"至有以数百亩之山":甚至有人荒掉几百亩的山地,
"保一棺之土":来保护一个棺木的风水;
"弃典礼":违反制度,
"荒地利":荒废土地,
"不可施行":实在不该这样做。
"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而那些棚民能够在崇山峻岭、
# 攻苦茹淡:攻苦,工作劳苦。茹淡,吃粗而无味的饮食,即生活艰苦的意思。茹,吃。
"人迹不可通之地":人迹罕至的地方担任艰苦的工作,吃着粗淡无味的食物,
"开种旱谷":开荒种植旱地作物,
"以佐稻粱":来增加粮食生产。
# 稻粱:水稻和小米,这里作为粮食的总称。
"人无闲民":人没有闲着的,
"地无遗利":地没有荒废的,
"于策至便":在政策上也很方便,
"不可禁止":不应该禁止他们,
"以启事端":从而引起事端。
"余览其说而是之":我看了他的说法,觉得很正确。
"及余来宣城":等我来到宣城,
# 宣城:今安徽宣城。
"问诸乡人":亲自向农民请教这件事。
"皆言":他们都说:
"未开之山":没有开垦的山,
"土坚石固":泥土坚硬石头牢固,
"草树茂密":野草树木十分茂密,
"腐叶积数年":腐叶堆积几年,
"可二三寸":约有两三寸厚。
# 可:大约。
"每天雨":每次天下雨,
"从树至叶":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里,
"从叶至土石":又从腐叶里流到泥土石头上,
"历石罅滴沥成泉":经过石缝,一点一点滴下来成为泉水,
# 罅:裂缝。
"其下水也缓":水往下流得很缓慢,
"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而且水流下来时泥沙石子不会跟着流下来。
"水缓":水流缓慢,
"故低田受之不为灾":因此流到低田里不会成灾;
"而半月不雨":即使半个月不下雨,
"高田犹受其浸溉":高田仍然受着泉水的浸渍、灌溉。
"今以斤斧童其山":现在用刀斧把山上的草木砍伐干净,
# 童其山:即把山上的草木砍光。童:山无草木,文中作动词用。
"而以锄犁疏其土":现在用刀斧把山上的草木砍伐干净,
"一雨未毕":一场雨还没下完,
"沙石随下":泥沙石子就随着雨水冲下来,
"奔流注壑涧中":奔流而下,灌到沟壑山谷里,
# 壑涧:山谷溪涧。
"皆填污不可贮水":再不能积水,
"毕至洼田中乃止":水要流到低田里才能停下来。
"及洼田竭":等到低田里的水干了,
"而山田之水无继者":高田再没有水可以不断灌溉。
"是为开不毛之土":这是开垦不长五谷的地,
# 不毛之土:不长庄稼的土地。毛,通苗,指庄稼。
"而病有谷之田":来破坏有收成的田;
"利无税之佣":帮助不交税的雇农,
# 佣:佣工,出卖劳力的人,指外来的棚民,他们开荒山不纳税,故称“无税之佣”。
"而瘠有税之户也":而损害担负租税的人家。
# 有税之户:纳税的大家,因有地而承担赋税。,瘠:瘦,这里是损害的意思。
"余亦闻其说而是之":我听了他们的说法,也觉得很正确。
"嗟夫":唉,
"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无法照顺周全,使两方面都有利无害,久已如此。
"由前之说":按照前面的说法,
"可以息事":可以平息事端;
"由后之说":按照后面的说法,
"可以保利":可以保住农田的利益。
"若无失其利":如果又要不丧失农田的好处,
"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又要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心的那样发生事端,
"则吾盖未得其术也":那么我也找不到办法。
"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因此记下来,等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来解决。
# 习民事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俟: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清代散文,也是一篇杂记体论说文。通过记述棚民开垦荒山的争议事件,揭示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文章以“利害不能两全”的辩证视角,展现了传统社会发展中难以调和的伦理困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董文恪主张开山“息事”,乡民强调开山“害田”,两种立场形成对立。作者未直接评判,而是通过“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等对偶句,客观呈现双方利弊。虚实结合:以“为董文恪作行状”为切入点,引用奏议内容(虚写董公观点),再通过实地考察乡民反馈(实写现实后果),虚实交织,既体现对前人观点的尊重,又彰显实地调研的实证精神。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余览其说而是之。”董文恪的论点以“务实”为核心,强调政策需兼顾民生与土地资源。他批判风水迷信的保守思想,认为棚民开垦可“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体现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其立场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旨在平息社会矛盾,维护地方稳定。第二段:“及余来宣城,……余亦闻其说而是之。”乡人通过具体生态机制(如腐叶蓄水、泥沙淤积)揭示开山危害,具有科学依据。其对比“未开之山”与“开山后”的水文变化,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体现了民间智慧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梅曾亮再次以“余亦闻其说而是之”表明对乡人观点的认同,展现其超越单一立场的客观性。这种双重肯定为后文“利害不能两全”的结论埋下伏笔。第三段:“嗟夫!……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利害不能两全”是对传统“非此即彼”思维的突破,揭示社会治理中利益平衡的复杂性。作者未简单评判是非,而是通过矛盾呈现,引发读者对政策伦理的深层思考。文章通过客观记录两种对立观点,成为清代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珍贵史料。其“求真”精神与“为民请命”的立场,彰显士大夫的责任感,对后世研究环境与社会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4. 作品点评
《记棚民事》一文为清代散文家梅曾亮探讨民生与自然矛盾的作品。文章以安徽棚民开山垦荒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官僚与乡民的立场分歧,揭示了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展现了作者理性思辨与人文关怀的交融。全文叙事简明,论理透彻,语言质朴却暗含锋芒。
# 两利相权,兴其大者;两害相形,去其甚者。相地而施,岂无良法?但不堪为执一者道耳。
清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