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ì
péng
mín
shì​

朝代:清作者:梅曾亮浏览量:3
wèi
dǒng
wén
gōng
zuò
xíng
zhuàng
jǐn
lǎn
zòu
rèn
ān
huī
xún
zòu
zhǔn
péng
mín
kāi
shān
shì
shèn
zhǐ
yán
péng
mín
xiāng
gào
jié
zhě
jiē
lóng
mài
fēng
shuǐ
zhī
shuō
zhì
yǒu
shù
bǎi
zhī
shān
bǎo
guān
zhī
diǎn
huāng
shī
xíng
ér
péng
mín
néng
gōng
dàn
cóng
shān
jùn
lǐng
rén
tōng
zhī
kāi
zhòng
hàn
zuǒ
dào
liáng
rén
xián
mín
zhì
biàn
便
jìn
zhǐ
shì
duān
lǎn
shuō
ér
shì
zhī
lái
xuān
chéng
wèn
zhū
xiāng
rén
jiē
yán
wèi
kāi
zhī
shān
jiān
shí
cǎo
shù
mào
shù
nián
èr
sān
cùn
měi
tiān
cóng
shù
zhì
cóng
zhì
shí
shí
xià
chéng
quán
xià
shuǐ
huǎn
yòu
shuǐ
xià
ér
suí
xià
shuǐ
huǎn
tián
shòu
zhī
wéi
zāi
ér
bàn
yuè
gāo
tián
yóu
shòu
jìn
gài
jīn
jīn
tóng
shān
ér
chú
shū
wèi
shā
shí
suí
xià
bēn
liú
zhù
jiàn
zhōng
jiē
tián
zhù
shuǐ
zhì
tián
zhōng
nǎi
zhǐ
tián
jié
ér
shān
tián
zhī
shuǐ
zhě
shì
wèi
kāi
máo
zhī
ér
bìng
yǒu
zhī
tián
shuì
zhī
yōng
ér
yǒu
shuì
zhī
wén
shuō
ér
shì
zhī
jiē
hài
zhī
néng
liǎng
quán
jiǔ
yóu
qián
zhī
shuō
shì
yóu
hòu
zhī
shuō
bǎo
ruò
shī
ér
yòu
zhì
dǒng
gōng
zhī
suǒ
yōu
gài
wèi
shù
zhī
mín
shì
zhě

译文

我为董文恪公写行状,看了他写的全部奏章。他在担仼安徽巡抚期间,上书请求准许棚民开山种地,在这件事上十分积极。大意是说:与棚民互相告发的人,都是沉溺于龙脉风水这样的迷信说法,甚至有人荒掉几百亩的山地,来保护一个棺木的风水;违反制度,荒废土地,实在不该这样做。而那些棚民能够在崇山峻岭、人迹罕至的地方担任艰苦的工作,吃着粗淡无味的食物,开荒种植旱地作物,来增加粮食生产。人没有闲着的,地没有荒废的,在政策上也很方便,不应该禁止他们,从而引起事端。我看了他的说法,觉得很正确。等我来到宣城,亲自向农民请教这件事。他们都说:没有开垦的山,泥土坚硬石头牢固,野草树木十分茂密,腐叶堆积几年,约有两三寸厚。每次天下雨,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里,又从腐叶里流到泥土石头上,经过石缝,一点一点滴下来成为泉水,水往下流得很缓慢,而且水流下来时泥沙石子不会跟着流下来。水流缓慢,因此流到低田里不会成灾;即使半个月不下雨,高田仍然受着泉水的浸渍、灌溉。现在用刀斧把山上的草木砍伐干净,现在用刀斧把山上的草木砍伐干净,一场雨还没下完,泥沙石子就随着雨水冲下来,奔流而下,灌到沟壑山谷里,再不能积水,水要流到低田里才能停下来。等到低田里的水干了,高田再没有水可以不断灌溉。这是开垦不长五谷的地,来破坏有收成的田;帮助不交税的雇农,而损害担负租税的人家。我听了他们的说法,也觉得很正确。唉,无法照顺周全,使两方面都有利无害,久已如此。按照前面的说法,可以平息事端;按照后面的说法,可以保住农田的利益。如果又要不丧失农田的好处,又要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心的那样发生事端,那么我也找不到办法。因此记下来,等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来解决。

逐句剖析

"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我为董文恪公写行状,

# 行状:记述死者世系、籍贯、生卒年月与生平事迹的文章,供作传的人作根据,亦称行述。,董文恪:董教曾,字益甫,清上元人。乾隆进士,官至闽浙总督,卒谥文恪。

"尽览其奏议":看了他写的全部奏章。

"其任安徽巡抚":他在担仼安徽巡抚期间,

"奏准棚民开山事甚力":上书请求准许棚民开山种地,在这件事上十分积极。

"大旨言":大意是说:

"与棚民相告讦者":与棚民互相告发的人,

# 告讦:揭人阴私。

"皆溺于龙脉风水之说":都是沉溺于龙脉风水这样的迷信说法,

# 龙脉风水:旧时的一种迷信,称坟地的位置方向为风水,山势起伏为龙脉,认为它们会决定家庭的吉凶祸福,如果开山,就会破坏风水,切断龙脉。,溺:沉迷。

"至有以数百亩之山":甚至有人荒掉几百亩的山地,

"保一棺之土":来保护一个棺木的风水;

"弃典礼":违反制度,

"荒地利":荒废土地,

"不可施行":实在不该这样做。

"而棚民能攻苦茹淡于丛山峻岭、":而那些棚民能够在崇山峻岭、

# 攻苦茹淡:攻苦,工作劳苦。茹淡,吃粗而无味的饮食,即生活艰苦的意思。茹,吃。

"人迹不可通之地":人迹罕至的地方担任艰苦的工作,吃着粗淡无味的食物,

"开种旱谷":开荒种植旱地作物,

"以佐稻粱":来增加粮食生产。

# 稻粱:水稻和小米,这里作为粮食的总称。

"人无闲民":人没有闲着的,

"地无遗利":地没有荒废的,

"于策至便":在政策上也很方便,

"不可禁止":不应该禁止他们,

"以启事端":从而引起事端。

"余览其说而是之":我看了他的说法,觉得很正确。

"及余来宣城":等我来到宣城,

# 宣城:今安徽宣城。

"问诸乡人":亲自向农民请教这件事。

"皆言":他们都说:

"未开之山":没有开垦的山,

"土坚石固":泥土坚硬石头牢固,

"草树茂密":野草树木十分茂密,

"腐叶积数年":腐叶堆积几年,

"可二三寸":约有两三寸厚。

# 可:大约。

"每天雨":每次天下雨,

"从树至叶":雨水从树上流到腐叶里,

"从叶至土石":又从腐叶里流到泥土石头上,

"历石罅滴沥成泉":经过石缝,一点一点滴下来成为泉水,

# 罅:裂缝。

"其下水也缓":水往下流得很缓慢,

"又水下而土不随其下":而且水流下来时泥沙石子不会跟着流下来。

"水缓":水流缓慢,

"故低田受之不为灾":因此流到低田里不会成灾;

"而半月不雨":即使半个月不下雨,

"高田犹受其浸溉":高田仍然受着泉水的浸渍、灌溉。

"今以斤斧童其山":现在用刀斧把山上的草木砍伐干净,

# 童其山:即把山上的草木砍光。童:山无草木,文中作动词用。

"而以锄犁疏其土":现在用刀斧把山上的草木砍伐干净,

"一雨未毕":一场雨还没下完,

"沙石随下":泥沙石子就随着雨水冲下来,

"奔流注壑涧中":奔流而下,灌到沟壑山谷里,

# 壑涧:山谷溪涧。

"皆填污不可贮水":再不能积水,

"毕至洼田中乃止":水要流到低田里才能停下来。

"及洼田竭":等到低田里的水干了,

"而山田之水无继者":高田再没有水可以不断灌溉。

"是为开不毛之土":这是开垦不长五谷的地,

# 不毛之土:不长庄稼的土地。毛,通苗,指庄稼。

"而病有谷之田":来破坏有收成的田;

"利无税之佣":帮助不交税的雇农,

# 佣:佣工,出卖劳力的人,指外来的棚民,他们开荒山不纳税,故称“无税之佣”。

"而瘠有税之户也":而损害担负租税的人家。

# 有税之户:纳税的大家,因有地而承担赋税。,瘠:瘦,这里是损害的意思。

"余亦闻其说而是之":我听了他们的说法,也觉得很正确。

"嗟夫":唉,

"利害之不能两全也久矣":无法照顺周全,使两方面都有利无害,久已如此。

"由前之说":按照前面的说法,

"可以息事":可以平息事端;

"由后之说":按照后面的说法,

"可以保利":可以保住农田的利益。

"若无失其利":如果又要不丧失农田的好处,

"而又不至如董公之所忧":又要不至于像董公所担心的那样发生事端,

"则吾盖未得其术也":那么我也找不到办法。

"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因此记下来,等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来解决。

# 习民事者:熟悉民间事情的人。,俟: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记棚民事》是清代散文家梅曾亮创作的一篇杂记体政论文章。此文以作者为已故安徽巡抚董文恪撰写行状的经历为引,围绕棚民开垦荒山引发的争议展开论述。上篇记录董文恪力主开山垦荒的奏议,认为棚民垦荒可缓解粮食危机、避免民间纠纷,主张“以利息事”;下篇转述宣城乡民的实地观察,指出滥伐山林导致水土流失、农田受害的后果,主张“以保利民”。梅曾亮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呈现双方观点,既肯定董公“人无闲民,地无遗利”的治理思路,又认同乡民“开不毛之土而病有谷之田”的生态警示,最终发出“利害之不能两全”的喟叹,提出需“习民事者”探寻平衡之道的命题。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记棚民事》是梅曾亮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撰写的一篇政论性杂记。作者早年师从桐城派宗师姚鼐,道光三年(1823年)中进士后长期任职户部,对地方治理问题有深刻观察。道光十二年(1832年),梅曾亮受托为已故安徽巡抚董文恪编纂行状时,系统研读其任内奏议,发现董氏在处理棚民垦山问题上的激进主张:认为反对开垦者是受"龙脉风水"迷信束缚,主张应允许无地棚民垦荒以缓解人地矛盾,避免群体性事件。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清代散文,也是一篇杂记体论说文。通过记述棚民开垦荒山的争议事件,揭示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体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关切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文章以“利害不能两全”的辩证视角,展现了传统社会发展中难以调和的伦理困境。

2. 写作手法

对比:董文恪主张开山“息事”,乡民强调开山“害田”,两种立场形成对立。作者未直接评判,而是通过“利无税之佣,而瘠有税之户”等对偶句,客观呈现双方利弊。虚实结合:以“为董文恪作行状”为切入点,引用奏议内容(虚写董公观点),再通过实地考察乡民反馈(实写现实后果),虚实交织,既体现对前人观点的尊重,又彰显实地调研的实证精神。

3. 分段赏析

第一段:“余为董文恪公作行状,……余览其说而是之。”董文恪的论点以“务实”为核心,强调政策需兼顾民生与土地资源。他批判风水迷信的保守思想,认为棚民开垦可“人无闲民,地无遗利”,体现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其立场带有鲜明的功利色彩,旨在平息社会矛盾,维护地方稳定。第二段:“及余来宣城,……余亦闻其说而是之。”乡人通过具体生态机制(如腐叶蓄水、泥沙淤积)揭示开山危害,具有科学依据。其对比“未开之山”与“开山后”的水文变化,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体现了民间智慧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梅曾亮再次以“余亦闻其说而是之”表明对乡人观点的认同,展现其超越单一立场的客观性。这种双重肯定为后文“利害不能两全”的结论埋下伏笔。第三段:“嗟夫!……故记之以俟夫习民事者。”“利害不能两全”是对传统“非此即彼”思维的突破,揭示社会治理中利益平衡的复杂性。作者未简单评判是非,而是通过矛盾呈现,引发读者对政策伦理的深层思考。文章通过客观记录两种对立观点,成为清代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的珍贵史料。其“求真”精神与“为民请命”的立场,彰显士大夫的责任感,对后世研究环境与社会关系具有参考价值。

4. 作品点评

《记棚民事》一文为清代散文家梅曾亮探讨民生与自然矛盾的作品。文章以安徽棚民开山垦荒事件为切入点,通过对比官僚与乡民的立场分歧,揭示了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深层矛盾,展现了作者理性思辨与人文关怀的交融。全文叙事简明,论理透彻,语言质朴却暗含锋芒。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两利相权,兴其大者;两害相形,去其甚者。相地而施,岂无良法?但不堪为执一者道耳。

清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陈维崧《摸鱼儿·是谁家本师绝艺》

下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三十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