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众尝至一乡陬":从前我曾游至一地方,
# 陬:隅,角落。,乡陬:偏僻的地方。
"颓然靡然":一到那里就浑身发软,歪歪倒倒,
# 颓然靡然:颓唐萎靡的样子。该句以下七句,均系写酒醉时的状况。
"昏昏冥冥":昏昏沉沉,迷迷糊糊,
# 昏昏冥冥:昏暗不明。
"天地为之易位":天地因此变换了位置,
"日月为之失明":日月因此失去了光明,
"目为之眩":眼睛因此发花,
# 眩:眼花,看不清。
"心为之荒惑":心因此荒乱迷惑,
# 荒惑:恍惚迷惑。“荒”通“恍”,恍惚。
"体为之败乱":身体因此衰败不堪。
# 败乱:受到损害扰乱。
"问之人":我向别人打听说:“
"是何乡也":这是什么地方?”
"曰":回答说:“
"酣适之方":畅快舒适的地方,
# 方:地方,处所。,酣适:酣畅适意,指痛快饮酒。
"甘旨之尝":可以尝到美味的地方,
# 甘旨:美味。
"以徜以徉":可以徘徊闲散的地方
# 以徜以徉:徜徉:安闲自在。
"是为醉乡":这里便是醉乡。”
"呜呼":啊!
"是为醉乡也欤":这里便是醉乡了吗?
"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人果然没有欺骗我。
"吾尝闻夫刘伶、":我曾听说刘伶、
"阮籍之徒矣":阮籍这一类的人迷恋醉乡的事。
# 阮籍:刘伶、阮籍:俱为西晋人,与嵇康、向秀、王戎、山涛、阮瑀、阮咸等五人交好,世称“竹林七贤”。刘、阮好酒,刘伶尤甚。《晋书刘伶传》说他“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人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当是时":在那个时代,
"神州陆沉":国土沦丧,
# 陆沉:国家陷于灾祸,有如大陆沉沦。,神州:中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国名曰赤县神州”。
"中原鼎沸":中原纷乱,
# 鼎沸:形容局势不安定,有如鼎水沸腾。鼎,是古代的一种炊器。
"而天下之人":天下的人,
"放纵恣肆":放纵自己痛饮之后,
"淋漓颠倒":便颠颠倒倒,
"相率入醉乡不已":一个接一个不断的进入醉乡了。
"而以吾所见":据我所见,
"其间未尝有可乐者":那里不曾有可使人快乐的地方。
"或以为可以解忧云耳":有的人认为那里可使人消除忧愁。
# 或以为可以解忧: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相传杜康为始造酒者,曹操诗以杜康为酒之代称。
"夫忧之可以解者":如果是可以消除的,
"非真忧也":就不是真的忧愁,
"夫果有其忧焉":如果是真有了忧愁的人,
"抑亦必不解也":或许也不必去消除它。
"况醉乡实不能解其忧也":何况醉乡实在不能使人消除忧愁,
"然则入醉乡者":那么,进入醉乡的人,
"皆无有忧也":都是没有忧愁的人。
"呜呼":啊!
"自刘、":自从刘伶、
"阮以来":阮籍以来,
"醉乡遍天下":醉乡遍及天下;
"醉乡有人":醉乡有了人,
"天下无人矣":天下就没人了。
"昏昏然":这样的境况昏昏沉沉,
"冥冥然":迷迷糊糊,
"颓堕委靡":颓废消沉,萎靡不振,
"入而不知出焉":进去了就不知道出来了。
"其不入而迷者":不入醉乡而昏迷荒惑的清醒之士,
# 其不入而迷者:“其不入”二句:意谓不入醉乡而昏迷荒惑的清醒之士,还是有的。
"岂无其人者欤":难道没有那样的人吗?
"而荒惑败乱者":而昏聩无能,丧德败乱的人,
# 而荒惑败乱者:”而荒惑”二句:醉乡中的荒惑败乱者,不自知其昏迷颠倒,反指清醒者为可笑。
"率指以为笑":常被人指着他们取笑的人,
"则真醉乡之徒也已":就真不愧是醉乡中的酒徒了啊。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文,描写了作者游历“醉乡”,见其昏聩迷乱之象,联想到刘伶、阮籍时代天下沉疴,指出醉乡无法解忧,批判世人沉湎醉乡、颓堕不醒的现实。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昔众尝至一乡陬”至“是为醉乡”,写“醉乡”中的颠倒迷乱情状。文章开篇以浓墨重彩勾勒“醉乡”的荒诞图景,表面上是描绘酒醉后的疯癫之态,实则以隐喻之笔影射整个清代社会。在文字狱的恐怖阴霾与民族高压政策的双重压迫下,彼时的社会陷入“昏昏冥冥”之境,天地失序、日月无光,人们在思想禁锢与生存恐惧中惶惑不安,只能借酒消愁,在醉意朦胧中寻求片刻心灵慰藉。这种集体沉溺,恰是对现实绝望与无奈的无声反抗。第二段“呜呼”至“皆无有忧也。”,作者展开犀利议论。作者在完成对“醉乡”的具象描绘后,转而以犀利议论切入,追溯“醉乡”文化的历史渊源。他援引西晋刘伶、阮籍等名士的典故——司马氏篡魏后,为巩固政权大肆屠戮异己,血腥手段甚至令其后代都深感不安。面对如此黑暗的政治环境,士族知识分子为求自保,只能借酒遁世,在醉态中逃避现实。文章借古讽今,巧妙暗示清代统治者与西晋暴君如出一辙,揭露“醉乡”现象背后,是异族政权压迫下的社会悲剧。继而笔锋一转,直言“醉乡”之乐不过是虚幻泡影,亡国之痛、民族之耻如附骨之疽,无法真正消解。层层递进的剖析,将统治者的残暴与民众的痛苦揭露得淋漓尽致。第三段“呜呼”至“则真醉乡之徒也已”点明本文的主旨。文章末段点明主旨,戴名世作此文,意在唤醒沉睡的民族意识,抨击醉生梦死者,赞颂坚守气节之人。他痛心疾呼“醉乡有人,天下无人矣!”看似悲观的慨叹,实则蕴含着对民族觉醒的深切期盼。即便在“醉乡遍天下”的黑暗时代,仍有清醒者坚守底线,这些人正是民族的脊梁。作者以振聋发聩之语,号召世人摆脱麻木沉沦,奋起反抗压迫,重拾爱国之志,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争,使文章的现实批判与精神感召力达到顶峰。
3. 作品点评
《醉乡记》与《河墅记》《芝石记》等文一样,皆为神气贯通的浑然之作。文中浩然正气与独特结构浑然交融,尽显完美之姿。作者为避文字狱,匠心独运以虚写实,通篇围绕“醉乡”铺陈,实则笔笔映射现实。这般笔法既含蓄深沉又酣畅淋漓,将其既欲归隐林泉、又不甘民族沉沦的矛盾与苦痛展现得淋漓尽致。
# 文章描写与议论结合。作者对于醉乡的描写,与晋刘伶的《酒德颂》,唐王绩的《醉乡记》所描写的“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大不相同,他只觉得“目为之眩,心为之荒惑,体为之败乱”。基于这种感受,对醉乡的看法,自然不同。这是一种形象性的议论,尽管也在说理,但并不枯燥,而且前后贯一,具有一种简洁精致的整体美。
现代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谢楚发《绝妙好文》
上一篇:清·阎尔梅《太仓过王文肃旧第》
下一篇:清·梁启超《纪事二十四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