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ōng
sòng
zuǒ
gōng
西
xíng
gān
táng
èr

朝代:清作者:杨昌浚浏览量:3
jiàng
chóu
biān
wèi
kěn
huán
xiāng
mǎn
tiān
shān
xīn
zāi
yáng
liǔ
sān
qiān
yǐn
chūn
fēng
guān

译文

大将谋划边疆事务未曾返程,湖湘子弟遍布天山各处。新栽的杨柳绵延三千里,终使春风穿越玉门关。

逐句剖析

"大将筹边未肯还":大将谋划边疆事务未曾返程,

# 未肯:一作尚未。,大将:一作上相。

"湖湘子弟满天山":湖湘子弟遍布天山各处。

"新栽杨柳三千里":新栽的杨柳绵延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终使春风穿越玉门关。

# 玉关:玉关,玉门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度:一作渡。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其二)》是清代诗人杨昌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为颂扬诗作。据史载,左宗棠总督边疆期间始终致力于筹边事务,其率领的湖南、湖北籍官兵扎根天山北麓,形成“湖湘子弟满天山”的戍边格局。光绪年间清军平定新疆叛乱后,左宗棠统筹实施边疆治理,在西征沿线广植杨柳。该诗通过记述这一历史事件,集中展现左宗棠收复新疆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876年左宗棠率湘军入疆,正式开启清军收复新疆之战。当年9月首先攻克乌鲁木齐,随后收复玛纳斯城,由此完成北路战场的肃清。清军随即整军转向南路作战,次年3月相继攻克达坂城与托克逊要隘,不久又收复战略重镇吐鲁番。阿古柏于同年猝逝,其势力集团随之瓦解。同年八月,清军分兵两路推进:主军沿传统商道西进,先后收复南疆东四城焉耆、库车、阿克苏、乌什;辅军同步收复西四城喀什、英吉沙、叶尔羌与和田。至1878年春,这场由英、俄两国支持的阿古柏入侵事件终告终结,边疆秩序全面恢复。此诗正是此时作者杨昌浚所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边塞诗。诗歌展现了左宗棠西征新疆的军事壮举与军民融合的边疆图景,营造了荒漠植绿的生态意象与春风度关的生机氛围,抒发了对军事将领功绩的赞颂、对边疆开发的关切等复杂情感。

2. 写作手法

拟人:“引得春风度玉关”句中,“引得”二字赋予杨柳以主动牵引自然力量的能力,将植物生长与气候变迁建立拟人化关联,通过春风“被引领”的意象,暗示左宗棠治边举措对边疆生态与民生的根本性改善。

3. 分段赏析

首句“大将筹边尚未还”即传递出对左宗棠的深切敬意。诗中“大将”特指左宗棠,其“筹边”实践涵盖边疆防务规划与开发建设双重使命。这位曾历经科举坎坷的将领,虽屡试不第却矢志不渝,在持续精进学问与静候时机中终成大器。此次率军西征,他既清醒认知敌我力量悬殊与西北苦寒环境,仍坚持稳扎稳打策略,通过整合多方力量、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最终克服恶劣条件与强大对手,实现边疆收复。“尚未还”三字既是对战事未竟的客观陈述,更是对其坚韧意志的形象写照。次句“湖湘子弟满天山”具有双重意涵:既如实反映湖南籍官兵占西征军主体的人事构成,又以“满”字凸显这支队伍铺天盖地的气势。值得注意的是,天山地域占新疆总面积三分之一,该地区年均降水量不足二百毫米,冬季极端低温可达零下四十度。在如此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全体将士仍能恪守职责、不畏艰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左宗棠与各级将领率先垂范的带兵作风。三四句写:当湘军将士深入河西走廊,面对干旱荒芜的大漠生态,左宗棠果断实施治理方略:一方面组织筑路工程贯通交通网络,另一方面大规模栽植杨柳改善环境。诗作后两句“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正是对此的生动写照。“三千里”以夸张手法强调绿化规模之巨,“引得”二字通过拟人修辞,既展现工程范围之广,也暗含对左宗棠功绩的称颂。玉门关作为汉代边塞标志,在此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既指代西北边陲地理坐标,更象征着文明教化对荒远地区的浸润延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烟雨楼对荷作》

下一篇:清·钱秉镫《金陵即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