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少时":刘蓉年少时,
# 少:年少,年龄小。,蓉:作者自称。
"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
"俯而读":他低下头读书,
# 俯:低头。
"仰而思":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
"思有弗得":想不出答案,
# 弗得:没有心得。
"辄起绕室以旋":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 旋:徘徊。,辄:就。
"室有洼":这屋有处洼坑,
"径尺":直径一尺,
# 径尺:直径一尺。
"浸淫日广":逐渐越来越大。
# 浸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每履之":每次经过,
# 履:踩,走。
"足苦踬焉":刘蓉都要被绊一下。
# 踬:绊倒。,苦:总是。
"既久而遂安之":时间久了,就习惯了这个洼地。
"一日":一天,
"父来室中":父亲来到屋子里,
"语之":和我说话,
# 语之:对他谈了这事。
"顾而笑曰":他环顾屋子笑着说:“
# 顾:看。
"一室之不治":一间屋子都整理不好,
"何以天下家国为":怎么能治理天下、国家和家族呢?”
# 何以天下家国为:哪里还谈得上……。
"命童子取土平之":让童仆取土来把洼地填平。
# 平:填平。,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后蓉复履":后来我再次踩到(原来的洼地位置),
"蹶然以惊":猛地一惊,
# 蹶然:受惊而疾起的样子。
"如土忽隆起者":感觉像脚下的土忽然隆起一样。
"俯视":低头看,
"地坦然":地面平坦,
# 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则既平矣":已经填平了。
# 既:已。
"已而复然":过了一会儿,又有同样的感觉。
"又久而后安之":又过了很久,才适应了平地(不再感到惊怪)。
"噫":唉!
"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对人的影响太深了啊!
# 中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习:积习、习惯。
"足之履平地":脚踩在平地上,
"而不与洼适也":本不该和洼地相适应,
# 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及其久":但时间久了,
"则洼者若平":就觉得洼地像平地一样,
# 则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样。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等到久了之后回到原来的平地,
"则反窒焉而不宁":反而感到阻碍和不安。
# 宁:安宁。,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
"故君子之学":所以君子做学问,
# 故:缘故。
"贵乎慎始":最重要的是在开始时就谨慎(培养良好的习惯)。
# 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体哲理文。文章通过描绘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室读书,从初被室内洼地绊倒到习以为常,后洼地被填平又觉平地异常的经历,体现了习惯对人的认知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全文以小见大,营造了由生活琐事到人生哲理的递进氛围,表达了“君子之学,贵乎慎始”的治学与处世之道,告诫人们在初始阶段就要谨慎对待习惯养成,因为其深远影响着后续的发展。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文中通过“一室之洼”这一日常小事展开叙述,从“履洼安之”到“平地惊之”的细节描写,引申出“君子之学,贵乎慎始”的深刻道理。以生活中极细微的体验为切入点,推及到治学、处世的普遍原则,让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小事得以体现,增强了说服力。对比:初期“每履之,足苦踬焉”与“既久而遂安之”形成对比,突出习惯对人的影响——人会逐渐适应不适的环境。洼地被填平后,“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与再次“久而后安之”形成对比,进一步展现习惯的强大惯性,即使环境回归正常,也需要重新适应,强化了“习之中人甚矣哉”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开篇直叙背景,点明作者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的房间读书,“西偏一室”交代空间位置,为后续故事埋下场景伏笔。“俯而读,仰而思”用“俯”“仰”两个动作描写读书状态:低头诵读,抬头沉思,简练勾勒出专注治学的模样,也暗示思考时的投入。“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弗得”是思考受阻的状态,“绕室以旋”则是下意识的肢体反应,写出年少求学时因困惑而徘徊的真实情景,动作中透着率真。“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洼”指地面凹陷,“径尺”说明最初洼坑仅一尺见方,“浸淫日广”则写其因长期踩踏逐渐扩大,用白描手法交代环境变化,暗含时间的推移。“每履之,足苦踬焉”“履”是踩踏,“踬”指绊倒,初遇洼地时的困扰通过“苦”字体现,写出身体对异常环境的本能抗拒。“既久而遂安之”“既久”“遂安”点明时间流逝与习惯的形成:从“苦踬”到“安之”,身体对洼地的适应,为下文的反转埋下伏笔。“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日”切换场景,父亲的到来打破平静。“顾而笑”的神态描写耐人寻味:“笑”中既有对儿子久居洼地却习以为常的无奈,也暗含借事说理的用意。“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家为?”父亲以小见大,将“治一室”与“治天下家国”关联,用反问句式强化哲理:连身边小事都疏于整治,何谈担当更大的责任?这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具象化表达。“命童子取土平之”动作简洁,父亲下令填洼,推动情节发展,也象征着对“习惯成自然”的干预。“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蹶然以惊”是填平后首次行走的反应,“如土忽隆起”是感官错觉:习惯了洼地的脚,突然踩在平地反而觉得地面凸起,强烈的反差凸显习惯对认知的重塑。“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俯视”确认现实,“坦然”形容地面平整,但身体的“惊”与视觉的“平”形成矛盾,暗示习惯已深入潜意识,超越理性认知。“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复然”说明错觉并非偶然,“又久”“而后安之”再次强调习惯的顽固性:适应新环境需要更长时间,呼应前文“既久而遂安之”,形成结构上的回环。“噫!习之中人甚矣哉!”以感叹词“噫”起笔,直抒胸臆,“中”意为影响,“甚矣哉”强化语气,总写习惯对人的深刻塑造。“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解释前文现象:脚本应适应平地,却因长期踩洼而习惯凹陷;当洼地被填平,反觉平地“隆起”,用生理体验类比心理认知,说明习惯能扭曲人对“正常”的判断。“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进一步推论:若再回到原来的洼地,反而会感到阻塞不安。这一假设深化主题,证明习惯不仅是行为模式,更会成为认知依赖。“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从生活小事升华到治学之道,“慎始”是核心观点:君子做学问,要在起始阶段就谨慎对待习惯的养成,因为初始的行为模式会深远影响后续的发展。结尾收束全文,使“习惯”的探讨兼具现实意义与哲理高度。
# 文章言浅意深,发人深省。虽然意在说理,大部分篇幅却存叙述。其中“俯而读,仰而思;恩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描述,语言简洁,形象生动。人物、情状皆栩栩如生,犹在目前。
不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
下一篇:清·曾国藩《至日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