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àn
shuō

朝代:清作者:刘蓉浏览量:3
róng
shào
shí
shū
yǎng
huì
táng
zhī
西
piān
shì
ér
yǎng
ér
yǒu
zhé
rào
shì
xuán
shì
yǒu
jìng
chǐ
qīn
yín
guǎng
广
měi
zhī
zhì
yān
jiǔ
ér
suì
ān
zhī
lái
shì
zhōng
zhī
ér
xiào
yuē
:“
:“
shì
zhī
zhì
tiān
xià
jiā
guó
wéi
?”
?”
mìng
tóng
píng
zhī
hòu
róng
jué
rán
jīng
lóng
zhě
shì
tǎn
rán
píng
ér
rán
yòu
jiǔ
ér
hòu
ān
zhī
zhī
zhòng
rén
shèn
zāi
zhī
píng
ér
shì
jiǔ
zhě
ruò
píng
zhì
shǐ
使
jiǔ
ér
fǎn
zhì
yān
ér
níng
jūn
zhī
xué
guì
shèn
shǐ

译文

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他低下头读书,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想不出答案,便在屋内踱来踱去。这屋有处洼坑,直径一尺,逐渐越来越大。每次经过,刘蓉都要被绊一下。时间久了,就习惯了这个洼地。一天,父亲来到屋子里,和我说话,他环顾屋子笑着说:“一间屋子都整理不好,怎么能治理天下、国家和家族呢?”让童仆取土来把洼地填平。后来我再次踩到(原来的洼地位置),猛地一惊,感觉像脚下的土忽然隆起一样。低头看,地面平坦,已经填平了。过了一会儿,又有同样的感觉。又过了很久,才适应了平地(不再感到惊怪)。唉!习惯对人的影响太深了啊!脚踩在平地上,本不该和洼地相适应,但时间久了,就觉得洼地像平地一样,等到久了之后回到原来的平地,反而感到阻碍和不安。所以君子做学问,最重要的是在开始时就谨慎(培养良好的习惯)。

逐句剖析

"蓉少时":刘蓉年少时,

# 少:年少,年龄小。,蓉:作者自称。

"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在养晦堂西侧一间屋子里读书,

# 养晦堂:刘蓉居室名,在湖南湘乡县。

"俯而读":他低下头读书,

# 俯:低头。

"仰而思":遇到不懂地方就仰头思索,

"思有弗得":想不出答案,

# 弗得:没有心得。

"辄起绕室以旋":便在屋内踱来踱去。

# 旋:徘徊。,辄:就。

"室有洼":这屋有处洼坑,

"径尺":直径一尺,

# 径尺:直径一尺。

"浸淫日广":逐渐越来越大。

# 浸淫日广:日渐向外扩展。

"每履之":每次经过,

# 履:踩,走。

"足苦踬焉":刘蓉都要被绊一下。

# 踬:绊倒。,苦:总是。

"既久而遂安之":时间久了,就习惯了这个洼地。

"一日":一天,

"父来室中":父亲来到屋子里,

"语之":和我说话,

# 语之:对他谈了这事。

"顾而笑曰":他环顾屋子笑着说:“

# 顾:看。

"一室之不治":一间屋子都整理不好,

"何以天下家国为":怎么能治理天下、国家和家族呢?”

# 何以天下家国为:哪里还谈得上……。

"命童子取土平之":让童仆取土来把洼地填平。

# 平:填平。,童子:未成年的仆人。

"后蓉复履":后来我再次踩到(原来的洼地位置),

"蹶然以惊":猛地一惊,

# 蹶然:受惊而疾起的样子。

"如土忽隆起者":感觉像脚下的土忽然隆起一样。

"俯视":低头看,

"地坦然":地面平坦,

# 坦然:地面平坦的样子。

"则既平矣":已经填平了。

# 既:已。

"已而复然":过了一会儿,又有同样的感觉。

"又久而后安之":又过了很久,才适应了平地(不再感到惊怪)。

"噫":唉!

"习之中人甚矣哉":习惯对人的影响太深了啊!

# 中人:适合于人,这里是影响人的意思。中,深入影响。,习:积习、习惯。

"足之履平地":脚踩在平地上,

"而不与洼适也":本不该和洼地相适应,

# 不与洼适:不能适应凹地。

"及其久":但时间久了,

"则洼者若平":就觉得洼地像平地一样,

# 则洼者若平:走凹地像平地一样。

"至使久而即乎其故":等到久了之后回到原来的平地,

"则反窒焉而不宁":反而感到阻碍和不安。

# 宁:安宁。,窒焉:受阻碍的样子。窒,阻碍。

"故君子之学":所以君子做学问,

# 故:缘故。

"贵乎慎始":最重要的是在开始时就谨慎(培养良好的习惯)。

# 慎始:一开始就慎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习惯说》是清代古文家刘蓉创作的一篇散文。清代文人刘蓉在年少读书时,书房地面有块凸起,走路总被绊得踉跄,心里直犯嘀咕。可过了一个月,不知不觉竟习惯了,抬脚迈步都能避开。直到某天家人把地面填平,他反而像踩空似的不适应,这才惊觉:人对环境的适应力太强了,习惯一旦形成,连对错好坏都顾不上细究。刘蓉就把这段亲身经历写成《习惯说》,借生活里这桩小事,道出深刻道理,习惯既能让人适应环境,也容易让人丧失对事物的判断力。文章没有华丽辞藻,就像拉家常般娓娓道来,却让人越琢磨越有深意。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篇文章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生活里,大家常把“习惯成自然”挂在嘴边,都知道习惯的力量不容小觑。好的习惯就像无声的帮手,能让人一生都走得顺顺当当;而坏的习惯,就像绊脚的石头,总在暗处给人使坏。文章的作者,正是想把自己生活里的一件小事分享出来,用切身经历提醒大家,做学问一定要养出好的习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寓言体哲理文。文章通过描绘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室读书,从初被室内洼地绊倒到习以为常,后洼地被填平又觉平地异常的经历,体现了习惯对人的认知和行为具有强大的塑造力。全文以小见大,营造了由生活琐事到人生哲理的递进氛围,表达了“君子之学,贵乎慎始”的治学与处世之道,告诫人们在初始阶段就要谨慎对待习惯养成,因为其深远影响着后续的发展。

2. 写作手法

以小见大:文中通过“一室之洼”这一日常小事展开叙述,从“履洼安之”到“平地惊之”的细节描写,引申出“君子之学,贵乎慎始”的深刻道理。以生活中极细微的体验为切入点,推及到治学、处世的普遍原则,让抽象的道理通过具体小事得以体现,增强了说服力。对比:初期“每履之,足苦踬焉”与“既久而遂安之”形成对比,突出习惯对人的影响——人会逐渐适应不适的环境。洼地被填平后,“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与再次“久而后安之”形成对比,进一步展现习惯的强大惯性,即使环境回归正常,也需要重新适应,强化了“习之中人甚矣哉”的感慨。

3. 分段赏析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开篇直叙背景,点明作者刘蓉年少时在养晦堂西侧的房间读书,“西偏一室”交代空间位置,为后续故事埋下场景伏笔。“俯而读,仰而思”用“俯”“仰”两个动作描写读书状态:低头诵读,抬头沉思,简练勾勒出专注治学的模样,也暗示思考时的投入。“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弗得”是思考受阻的状态,“绕室以旋”则是下意识的肢体反应,写出年少求学时因困惑而徘徊的真实情景,动作中透着率真。“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洼”指地面凹陷,“径尺”说明最初洼坑仅一尺见方,“浸淫日广”则写其因长期踩踏逐渐扩大,用白描手法交代环境变化,暗含时间的推移。“每履之,足苦踬焉”“履”是踩踏,“踬”指绊倒,初遇洼地时的困扰通过“苦”字体现,写出身体对异常环境的本能抗拒。“既久而遂安之”“既久”“遂安”点明时间流逝与习惯的形成:从“苦踬”到“安之”,身体对洼地的适应,为下文的反转埋下伏笔。“一日,父来室中,语之,顾而笑曰”“一日”切换场景,父亲的到来打破平静。“顾而笑”的神态描写耐人寻味:“笑”中既有对儿子久居洼地却习以为常的无奈,也暗含借事说理的用意。“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家为?”父亲以小见大,将“治一室”与“治天下家国”关联,用反问句式强化哲理:连身边小事都疏于整治,何谈担当更大的责任?这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具象化表达。“命童子取土平之”动作简洁,父亲下令填洼,推动情节发展,也象征着对“习惯成自然”的干预。“后蓉复履,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蹶然以惊”是填平后首次行走的反应,“如土忽隆起”是感官错觉:习惯了洼地的脚,突然踩在平地反而觉得地面凸起,强烈的反差凸显习惯对认知的重塑。“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俯视”确认现实,“坦然”形容地面平整,但身体的“惊”与视觉的“平”形成矛盾,暗示习惯已深入潜意识,超越理性认知。“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复然”说明错觉并非偶然,“又久”“而后安之”再次强调习惯的顽固性:适应新环境需要更长时间,呼应前文“既久而遂安之”,形成结构上的回环。“噫!习之中人甚矣哉!”以感叹词“噫”起笔,直抒胸臆,“中”意为影响,“甚矣哉”强化语气,总写习惯对人的深刻塑造。“足之履平地,而不与洼适也,及其久,则洼者若平”解释前文现象:脚本应适应平地,却因长期踩洼而习惯凹陷;当洼地被填平,反觉平地“隆起”,用生理体验类比心理认知,说明习惯能扭曲人对“正常”的判断。“至使久而即乎其故,则反窒焉而不宁”进一步推论:若再回到原来的洼地,反而会感到阻塞不安。这一假设深化主题,证明习惯不仅是行为模式,更会成为认知依赖。“故君子之学,贵乎慎始”从生活小事升华到治学之道,“慎始”是核心观点:君子做学问,要在起始阶段就谨慎对待习惯的养成,因为初始的行为模式会深远影响后续的发展。结尾收束全文,使“习惯”的探讨兼具现实意义与哲理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文章言浅意深,发人深省。虽然意在说理,大部分篇幅却存叙述。其中“俯而读,仰而思;恩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的描述,语言简洁,形象生动。人物、情状皆栩栩如生,犹在目前。

不详贵州师范大学中国诗词韵文研究所所长汪泰陵《清文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方文《会试榜发,久不得报,有怀同社诸子》

下一篇:清·曾国藩《至日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