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之味":兰花的香味,
"非可逼而取也":不可以贴近嗅取品赏。
# 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它的香味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飘渺萦回,
"纯以情韵胜":它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
"氲氲无所":兰花的香味弥漫飘忽,
# 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故称瑞耳":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的象征。
# 瑞:吉,善。
"体兼彩":兰花,兼有各种颜色,
# 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而不极于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
"令人览之有余":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
"而名之不可":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 名:说出。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
# 即:即使。
"莫能肖也":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把画画得像。
# 肖:相似。
"其真文王、":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
"孔子、":孔夫子、
"屈原之徒":屈原大夫的同类,
"不可得而亲":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不可得而疏者耶":兰花的情韵,实在是难以穷尽的?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文。文章描写了兰花其似有若无的氤氲芬芳、含蓄内敛的色彩意态,以及不可亵玩的高洁品性。
2. 写作手法
比喻:“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将兰花比作文王、孔子等先贤,周文王以其仁德和睿智,奠定周朝基业,展现出非凡的领袖风范与道德操守;孔子一生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周游列国,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为后世树立了道德与学问的标杆;屈原忠君爱国,却遭谗言被贬,投江殉国,其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千年传颂。把兰花与这些先贤相提并论,像这些先贤在道德、学问、爱国等方面展现出的高洁、纯粹一样,兰花也具备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3. 分段赏析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此句点明兰花的香气并非通过近距离嗅闻即可捕捉。作者用“逼”字强调兰香的飘渺特质,暗示其需要用心感受而非单纯靠近。兰花之香似有若无,若隐若现,如同君子之德,需以谦逊之心体悟,方能感知其内在的清雅。“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此句“有无近远续断”以动态的描述展现兰香的变化:它时而若有若无,时而忽远忽近,如同流动的诗意。作者用“情韵”二字概括兰花的神韵,强调其美感不依赖浓烈的香气,而是通过含蓄的意蕴打动人心。这种写法既贴合兰花的自然特性,也暗含对高洁品格的推崇。“氲氲无所,故称瑞耳。”此句“氲氲”形容香气弥漫的状态,“无所”则点明其无拘无束的飘散。兰花之香因轻盈无形而被视为祥瑞之兆,既呼应传统文化中“香草喻德”的象征,又赋予兰花超脱凡俗的灵性。“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此句“体兼彩”指兰花色泽丰富却淡雅含蓄,“不极于色”强调其不追求艳丽夺目。作者以视觉感受隐喻君子的中庸之道:美在适度,贵在留白。后句“名之不可”则说明兰花的神韵难以用言语穷尽,呼应前文“不可逼而取”的意境,形成对“不可言传之美”的双重诠释。“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此句通过对比绘画与实物的差距,凸显兰花的独特性。画师即便以心意摹写,也难以复刻其神韵,暗示真正的美需超越形似,追求神似。这种观点既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传统,也暗含对自然本真的尊重。“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结尾以反问将兰花与古代圣贤类比,赋予其人格化特质。“不可得而亲疏”既呼应前文的朦胧美感,又暗示兰花如君子般保持距离的庄重。作者借兰花表达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同时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态度,使全文在物象描写中透出哲思。
上一篇:清·乾隆《率题》
下一篇:清·余怀《戊申看花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