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án
zhī
wèi

朝代:清作者:张大复浏览量:2
lán
zhī
wèi
fēi
ér
gài
zài
yǒu
jìn
yuǎn
duàn
zhī
jiān
chún
qíng
yùn
shèng
yūn
yūn
suǒ
chēng
ruì
ěr
jiān
cǎi
ér
lìng
rén
lǎn
zhī
yǒu
ér
míng
zhī
shàn
huì
zhě
néng
xiào
zhēn
wén
wáng
kǒng
yuán
zhī
ér
qīn
ér
shū
zhě

译文

兰花的香味,不可以贴近嗅取品赏。它的香味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飘渺萦回,它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兰花的香味弥漫飘忽,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的象征。兰花,兼有各种颜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把画画得像。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孔夫子、屈原大夫的同类,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兰花的情韵,实在是难以穷尽的?

逐句剖析

"兰之味":兰花的香味,

"非可逼而取也":不可以贴近嗅取品赏。

# 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

"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它的香味似有似无,时断时续,飘渺萦回,

"纯以情韵胜":它的清纯以情致韵味胜出。

"氲氲无所":兰花的香味弥漫飘忽,

# 氲氲无所:弥漫飘忽,没有一定的地方。

"故称瑞耳":所以称她是吉祥(或是善)的象征。

# 瑞:吉,善。

"体兼彩":兰花,兼有各种颜色,

# 兼彩:兼有各种颜色。

"而不极于色":但它的色彩素淡清纯、含蓄温润,绝不是姹紫嫣红、艳丽眩目的,

"令人览之有余":使人能够得到无穷的视觉愉悦和心灵的感受,

"而名之不可":却又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 名:说出。

"即善绘者以意取似":兰花的形态意趣,即使是善于绘画的人,

# 即:即使。

"莫能肖也":也只能凭自己的体会来描绘把画画得像。

# 肖:相似。

"其真文王、":兰花(恐怕)就是周文王、

"孔子、":孔夫子、

"屈原之徒":屈原大夫的同类,

"不可得而亲":不可以亵玩,但又是“不可以一日无此君”的,

"不可得而疏者耶":兰花的情韵,实在是难以穷尽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兰之味》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大复创作的一篇文章。此文以兰花为吟咏对象,通过对其香气、色泽与形态的细腻描摹,展现其清雅脱俗的品格。文中指出兰香“似有似无,时断时续”,强调其“纯以情韵胜”的审美特质;又言其色彩“素淡清纯”,虽“兼有诸彩”却“不极于色”,形成视觉与意境的双重含蓄美。作者更以周文王、孔子、屈原等圣贤类比兰花,暗示其高洁品性不可亵玩却令人心向往之,赋予植物以人格化象征。全文语言凝练典雅,通过隐喻、对比等手法,将兰花的神韵与文人精神追求相融合,在简淡笔墨中寄托对高雅志趣的推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兰之味》是明末清初文人张大复创作的一篇文章,出自《梅花草堂集》。张大复壮年时曾游历过许多名山大川。他早年患上青光眼后,即便视力微弱,仍坚持写作、教书。原本家境殷实的他,为求治疗,请了江湖游医铁鞋道人医治眼疾,为此典卖了祖传字画和良田,可病情愈发严重,到四十岁时彻底失明。此外,他还曾患过偏头痛、伤寒、肺炎等病症。除短暂在朋友衙署担任幕僚外,他主要通过口述让人记录整理,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梅花草堂笔谈》,书中记录了自己设馆授徒、做幕僚、外出游历的所见所闻,涵盖名人言行、家乡风土人情、灾荒兵寇、水利沿革,还有昆曲的兴起与发展等内容。此外,他还著有《嘘云轩文字》《昆山人物传》《昆山名宦传》《张氏先世纪略》等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言文。文章描写了兰花其似有若无的氤氲芬芳、含蓄内敛的色彩意态,以及不可亵玩的高洁品性。

2. 写作手法

比喻:“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将兰花比作文王、孔子等先贤,周文王以其仁德和睿智,奠定周朝基业,展现出非凡的领袖风范与道德操守;孔子一生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周游列国,以仁、义、礼、智、信为准则,为后世树立了道德与学问的标杆;屈原忠君爱国,却遭谗言被贬,投江殉国,其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坚贞不屈的品格,千年传颂。把兰花与这些先贤相提并论,像这些先贤在道德、学问、爱国等方面展现出的高洁、纯粹一样,兰花也具备超凡脱俗、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

3. 分段赏析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也。”此句点明兰花的香气并非通过近距离嗅闻即可捕捉。作者用“逼”字强调兰香的飘渺特质,暗示其需要用心感受而非单纯靠近。兰花之香似有若无,若隐若现,如同君子之德,需以谦逊之心体悟,方能感知其内在的清雅。“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此句“有无近远续断”以动态的描述展现兰香的变化:它时而若有若无,时而忽远忽近,如同流动的诗意。作者用“情韵”二字概括兰花的神韵,强调其美感不依赖浓烈的香气,而是通过含蓄的意蕴打动人心。这种写法既贴合兰花的自然特性,也暗含对高洁品格的推崇。“氲氲无所,故称瑞耳。”此句“氲氲”形容香气弥漫的状态,“无所”则点明其无拘无束的飘散。兰花之香因轻盈无形而被视为祥瑞之兆,既呼应传统文化中“香草喻德”的象征,又赋予兰花超脱凡俗的灵性。“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此句“体兼彩”指兰花色泽丰富却淡雅含蓄,“不极于色”强调其不追求艳丽夺目。作者以视觉感受隐喻君子的中庸之道:美在适度,贵在留白。后句“名之不可”则说明兰花的神韵难以用言语穷尽,呼应前文“不可逼而取”的意境,形成对“不可言传之美”的双重诠释。“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此句通过对比绘画与实物的差距,凸显兰花的独特性。画师即便以心意摹写,也难以复刻其神韵,暗示真正的美需超越形似,追求神似。这种观点既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传统,也暗含对自然本真的尊重。“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结尾以反问将兰花与古代圣贤类比,赋予其人格化特质。“不可得而亲疏”既呼应前文的朦胧美感,又暗示兰花如君子般保持距离的庄重。作者借兰花表达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同时暗含对世俗纷扰的疏离态度,使全文在物象描写中透出哲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乾隆《率题》

下一篇:清·余怀《戊申看花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