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雾绕碧溪头":桃花有如香雾笼罩着溪流,
# 溪头:溪边。溪,小河。
"春水才通杨叶洲":春天的江水刚刚穿过杨叶洲。
# 杨叶洲:地名,在贵池县西北的大江中,形状如杨树叶。,春水:春天的河水。
"四面青山花万点":池州四面青山环绕春花万千,
# 点:点缀,装点。
"缓风摇橹出池州":在微风中划着小舟出了池州。
# 摇橹:指橹板一直置于水中,靠人力来回摇动把橹柄来推动船的前进的过程。橹,形容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而大,安在船尾或船旁,用人摇。
清代文学家、学者
姚鼐(1732~1815),清代文学家、学者。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又以“惜抱”为号,世称惜抱先生,桐城(今属安徽)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姚鼐少尤以古文名世,为桐城派“三祖”之一。其论文倡义理、考据、辞章合一,并倡阳刚、阴柔之说,以区分文章风格。诗作涉及咏史、怀古、感怀、赠答、题画、山水、田园等方面,且众体兼备,五古高雅,七古华贵,七律工力甚深,兼盛唐、苏东坡之胜,五律偏向王维、孟浩然一派。主要作品有《述庵文钞序》》《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过天门山》等。著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五七言今体诗钞》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山水纪游题材的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池州春日溪畔桃花、初通杨叶洲的春水、四面青山与万千繁花,以及诗人在缓风中摇橹出游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春日游池州时的喜悦之情,以及在静谧自然中获得的内心安宁与和定,体现了人与自热相融的悠然境界。
2. 写作手法
白描:“桃花雾绕碧溪头”“春水才通杨叶洲”“四面青山花万点”,以简练语言描绘桃花、碧溪、春水、青山、繁花等实景,不加修饰却画面鲜明;“缓风摇橹出池州”直接写摇橹出行的动作与轻柔春风,传递出悠然情态。反衬:“桃花雾绕碧溪头”“四面青山花万点”两句,以四周“幽雅静谧”的环境(如雾绕的溪头、环抱的青山),反衬诗人内心的“安宁和定”,用春花繁盛的生机(“花万点”),反衬诗人沉浸其中的恬淡,凸显人与景相融的平和喜悦。
3. 分段赏析
“桃花雾绕碧溪头”:此句以白描手法勾勒春日溪景:“桃花”点明春景核心,“碧溪头”交代地点,而“雾绕”一词尤为精妙,既写出春日晨雾或水汽氤氲的朦胧之美,又让桃花与碧溪在雾气中交融,色彩(粉、碧)与质感(柔、润)相互映衬,营造出清幽雅致的意境。诗人以眼前实景起笔,不着浓墨,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春日溪畔的静谧与生机,暗含出游时初见美景的欣喜。“春水才通杨叶洲”:“春水”承接首句的“碧溪”,将视野从溪头拓展至江面;“才通”二字极具动态感,既写出冬去春来、冰雪消融后,江水初涨、刚刚漫过杨叶洲的自然时序变化,又暗示诗人出游时机的巧妙——恰在春意初盛、水路畅通之时。此句以简洁的语言交代环境特征,看似平淡,实则暗藏诗人对春日时序的敏感与顺应自然的闲适心态,为“出池州”的行程铺垫了悠然氛围。“四面青山花万点”:此句转向对池州周边环境的全景式描写:“四面青山”勾勒出池州被群山环抱的地理特点,凸显环境的幽静封闭;“花万点”则以数量词“万点”极写春花之繁盛,色彩斑斓的花朵点缀在青山间,动静相衬(青山静、花动),将春日的生机与静谧完美融合。“白描”手法在此处体现为不事雕琢,仅以“青山”“花万点”的组合,便勾勒出开阔而绚烂的春日图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诗人被美景包围时的沉醉与安宁。“缓风摇橹出池州”:作为全诗的收束,此句聚焦诗人的动作与情态:“缓风”呼应前文的春日氛围,轻柔舒适;“摇橹”点明出行方式,“缓”字既写风缓,也写摇橹动作的从容,尽显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出池州”点明行程,而前三句的清幽美景,恰成为诗人“缓摇”出行的背景,人与景融为一体。此时,外界的静谧(青山、雾溪)与内心的安宁(缓摇、从容)相互映衬,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将出游的喜悦与对自然的融入感推向极致,余韵悠长。
上一篇:清·吴嘉纪《泊船观音门十首其一》
下一篇:清·方文《三月十九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