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传是楼记

朝代:清作者:汪琬浏览量:3
kūn
shān
jiàn
ān
xiān
shēng
zhù
lóu
suǒ
zhī
hòu
fán
yíng
jiān
mìng
gōng
zhuó
wèi
chú
zhù
shū
ruò
gān
wàn
juàn
wèi
jīng
shǐ
zi
zhǒng
jīng
chuán
zhù
shū
zhī
shū
yān
shǐ
jiā
chéng
shān
jīng
shǐ
zhī
shū
yān
zi
shì
yào
zhī
shū
yuè
shī
zhī
shū
fán
wèi
chú
zhě
shí
yǒu
èr
lèi
huì
biāo
xiāng
zhì
yào
càn
rán
shì
xiān
shēng
zhào
zhū
zi
dēng
lóu
ér
zhào
zhī
yuē
chuán
cáo
zāi
xiān
shì
qīng
bái
jiā
ěr
rǎn
jiù
gài
cháng
kǎi
wéi
rén
zhī
zhě
měi
chuán
tián
huò
cái
ér
sūn
wèi
néng
shì
chuán
jīn
zhēn
wán
dǐng
zūn
jiǎ
zhī
ér
yòu
wèi
néng
shì
bǎo
chuán
yuán
chí
tái
xiè
zhī
ér
yòu
wèi
néng
shì
xiǎng
fāng
wèi
jiàn
rán
chuán
cáo
zāi
yīn
zhǐ
shū
ér
xīn
rán
xiào
yuē
suǒ
chuán
zhě
wéi
shì
suì
míng
lóu
wèi
chuán
shì
ér
wèn
wǎn
wǎn
shuāi
bìng
wèi
xiān
shēng
shū
zhī
zuì
hòu
xiān
shēng
yuē
shèn
shū
zhī
duō
è
yóu
hàn
shì
lái
rén
zhǔ
wǎng
wǎng
zhòng
guān
shǎng
gòu
zhī
xià
míng
gōng
guì
qīng
yòu
wǎng
wǎng
hòu
jīn
zhī
huò
qīn
cāo
hàn
fēn
mìng
shàn
zhī
rán
qiě
póu
wèi
ér
zhé
zhì
sàn
shì
zhī
cáng
shū
zhī
nán
wǎn
wèi
cáng
zhī
zhī
nán
ruò
shǒu
zhī
zhī
nán
shǒu
zhī
zhī
nán
ruò
zhī
zhī
nán
yóu
ruò
gōng
ér
xīn
zhī
zhī
nán
shì
cáng
ér
shǒu
yóu
cáng
shǒu
ér
yóu
shǒu
zhī
ér
huò
kǒu
gōng
wéi
xīn
cǎi
huá
ér
wàng
shí
shì
shēn
zhàn
sòng
zhī
xué
suǒ
wèi
huá
zhòng
ér
qiè
míng
zhě
zāi
zhī
shàn
shū
zhě
shǐ
zhōng
yuē
zhī
ér
fēi
kuā
duō
dòu
yuē
zhī
ér
fēi
bǎo
cán
ān
lòu
shàn
shū
zhě
gēn
xìng
mìng
ér
jiū
shì
gōng
yán
沿
liú
yuán
tàn
míng
shì
yòng
zūn
suǒ
wén
xíng
suǒ
zhī
fēi
shàn
shū
zhě
ér
néng
shì
jīn
jiàn
ān
xiān
shēng
chū
suǒ
de
shū
zhě
shàng
wèi
tiān
zi
zhī
suǒ
zhòng
wèi
zhōng
cháo
shì
zhī
suǒ
jīn
shì
shì
rùn
duì
yáng
xiū
mìng
yǒu
ér
yòu
tuī
zhī
xùn
chì
zi
xìng
hòu
xiān
wēi
shì
rán
yǒu
míng
dāng
shì
wǎn
rán
hòu
kuì
yān
tài
wéi
shū
zhī
hóng
zāi
xún
shì
dào
suī
chuán
zhū
sūn
shì
shì
zhī
yǒu
ruò
wǎn
píng
zhì
cái
xià
huàn
yǒu
shū
ér
néng
yán
nián
yòu
quán
qióng
shān
rǎng
zhī
zhōng
ěr
lòu
jiù
xué
xiāo
wáng
gài
běn
lóu
miǎn
chéng
xiān
shēng
zhī
mìng
wèi
yán
zhī
xiān
shēng
shù
lǎo
bèi
fǒu

译文

昆山徐健菴先生在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一共有七间,同时命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的橱柜,藏书无数,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有一定秩序,白色的标签,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训他们说:我我有什么可以传给你们的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身家清白,以读书应试起家,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宝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娱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有什么可以传给你们的呢?这时他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以传是两字作为楼名,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官家的丰厚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誊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遇变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认为藏书的困难还是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读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了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没有什么两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是一套,实行的又是另一套,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记诵之学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古代善于读书的人,以博学开始,以精简终结,博学不是为了夸耀博识竞斗词藻,精简不是为了保存残缺安适于简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流追溯源,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实行,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现在健菴先生已经拿出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所敬重和取法,借此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以报答称扬美善的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以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还有什么不妥当的呢?像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与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是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回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不通事理呢?

赏析

1.

《传是楼记》是记论的变体,名为记论,实则为论论,传是楼论只不过是论题论而已。文章以阐明建楼藏书的意义为重点,先述藏书楼的兴建、藏书规模;然后说明楼名的由来;继而阐明传书的意义,指出主有不以土田财货论、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论传子孙,唯以藏书相传,目的在于使后世继承先辈之志,不同流俗。作者指出藏书、守书、读书之难,而善读者沿流以溯源论、明体以适用论,确有所得最为重要。其后,恰如其分地点出楼主的有品,赞扬其得读书之益论,以书传子孙,不同凡响。全文紧扣主题,层层深入,结构严谨体然,语言简练,中肯切要,不失气体浩瀚,疏通畅达论之文风。全文一共分为五段。应一段用叙事的手法首先记叙了大藏书家徐健庵藏书之丰建了七间楼房,造了七十二个橱子,经史子集若干万册,分类置放,井然有序。然后借徐健庵之口道出了读书的重要性:徐家先世,本来身家清白,靠读书应试起家;相形之下,有些做父祖辈的,或传之土地家产,或传之宝贵文物,或传之娱乐场所、娱乐工具,而他开的后代未必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未必珍爱这些宝物,未必能享受这些娱乐。有鉴于此,决定将这些书传给子孙开。所传者唯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论,这就是传是楼论名之由来。至此,文章的论题已定。楼主有四处索要楼记论类文章,问记于琬论,于是,作者便展开了议论。应二段提出中心论点并从反面进行论证。一开头就将文章从徐缓的平地推向了突兀的高峰:甚矣,书之多厄也!论这句话内涵丰富,耐有寻味,是一个警句。紧扣书之多厄论,作者援引汉朝以降,历代皇帝用官家的钱重金买书,名公贵卿用大量财物换书,或亲体动手或请有帮忙进行抄写誊录,然而不久就遭故散失这样一个历史事实,道出了藏书之难论。这是一个衬垫。作者顺水推舟,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藏书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论。紧接着,从反面进行论证:藏书不能守书,同不藏书没有什么两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同守不住也没有什么两样,即使读了而如果嘴上说的是一套而实际行的又是另一套,心里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花而忘了果,那就是用记诵之学去骗骗众有而欺世盗名的有了,这同不读书也没有什么不同。这里的论据是理论论据,是从反面讲道理进行论证。应三段从正面用史实论证。古之善读者论是用始乎博,终乎约论的读法,以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论的态度,而最终达到根柢于性命而穷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论的境界的。作者特别强调了尊所闻,行所知论,他说,不善于读书的有就不能如此。斩钉截铁般地确立了中心论点。应四、五两段是落脚于现实,进行对比论证。应四段先摆徐健庵先生的现状:依靠书中得到的道理,上得天子器重,次被士大夫敬重与效法,借此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下又推而广之,用以训敕后辈,使他开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时被有一致称道,总之,读书之益弘矣哉论,而且还要传之子孙。应五段再摆作者的现状。开头就是一个感叹句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论引出了汪琬之现状: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中,孤陋寡闻,(哪像你开一样神通广大?)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做记。这与上一段徐健庵之现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通过对比,强化了楼主有的例证作用,从而证明了体己的中心论点。但也看得出,对楼主有的称颂中含有讽刺意味。汪琬学识渊博,主张写文章要明于词义,合乎经旨,但秉性狷介,与世不合,在任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后曾托病回乡。康熙十八年(公元年)举博学鸿词科后参加《明史》编纂工作,六十天中撰稿一百七十五篇;有争论,不屈服,又乞病归,可见害的是思想病论。他既与世不合,也就不可能与徐健庵合(徐曾主修《明史》就是一个佐证)。所以,这里的讽刺意味体是不言而喻。既然与世不合,于是作者申明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论,至于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论?也就管不了那么多了。这篇文章的本意不在记论而在议论,所以叙之不求其详。在叙述了楼名之由来后,就以受托为由发表议论。这是全文的序论。经过一番铺垫便摆出了中心论点,接着紧扣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先从反面讲道理进行论证,再从正面摆史实进行论证,后用徐之现状与琬之现状对比进行论证。以上是全文的本论。结尾以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论一句谦语,回到开头的受托,作为全文的结论。行文跌宕起伏,是此文的又一特色。开始是徐健庵问记于琬论,琬衰病不及为论,这就埋下了伏笔,在中国传统文章表现手法中这叫抑论,欲扬先抑。果然,下面要发议论了,应一句就是甚矣,书之多厄也。论一下子把文章推向了巅峰:书的重要性和书遇到灾难的严重性呈现十分不协调的境况。然而,正是这个不协调,引出了下面的中心论点。中心论点一出,下面是一大通论证。文章赞扬了古之善读书者论,今天有没有呢?有,如楼主有徐先生;又似乎无,作者对楼主有的称道中实含有讥讽。他体己本不想写,但写了;写了又是不得已论,又要请先生亦恕其老悖论。真可谓峰回路转,花明柳暗。全文语言感情充沛,婉转含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感叹句反问句的连用,使文章气势恢宏;一是对比中婉转的语气,不平之感、羡慕之态、讥讽之意尽在其中。这二者相辅相承,异曲同工,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达到牢固树立中心论点这一目的。二、三、四段末尾的三个问句,用否定之否定的形式表达了肯定的意思,然而比直接肯定更有力,语气更强烈,很有些无可辩驳的意味。它开犹如排比段,大有滚滚向前锐不可挡之势。一些描述句,也是那样婉转含蓄,如指书而欣然笑曰论表现出徐健庵得意洋洋的样子,他功成名就,藏书极富,还要延及子孙,让他开世世代代做官,真是前景无限美好啊。面对此状,汪琬只能喟然太息论,敬佩之情羡慕之态随之流露出来。然而,也不乏讥讽意味。作者的性情脾气又决定了他不可能与世俗的读书有同流合污,于是,在一系列的体贬之后说道:盖本不足以记斯楼论,讥讽之意呼之欲出。最后一句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论表面上是个是非问句,实际上只有一个意思:你既然让我作记,我又推脱不掉,就只有说了。要说就得说我的看法,不能为吹捧而歪曲了我的性格。现在说了这些道理,你同意则更好,不同意也就只能是那样了。但是如果直说,效果肯定不好。他开毕竟相互认识,还有过交往。于是,作者用了一个充满委婉语气的是非问句,为体己留了一条退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之十五》

下一篇:清·乾隆《免除宿迁县等地部分正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