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维崧幼时便有文名,明亡后,科举不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陈维崧才力富健,诗文兼擅,尤以词与骈文成就最高。词学苏、辛,风格豪放,为阳羡词派领袖。其所作词一千六百余首,为历代词人之冠,与朱彝尊、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其骈文气脉雄厚,风骨浑成,与吴绮同称名家。著有《湖海楼全集》。今人有点校本《陈维崧集》。
1.
一派明云荐爽一首,结构与秋气篇略同,上片写景怀古,下片抒情。首句为眼前秋景,次句为耳中秋声。明云荐爽的秋空,固然迥别于万马横排的阴霾;碧空中响的秋声显然也不同于一点点,滴人心碎了的三更素商。它或许是霜晨雁叫,或许是唳鹤排云、萧瑟之中又饶清丽。然而,景观虽异,它所引起的作者的感触则同。作者一想到秋阳下如此莽莽苍苍的大好河山已处于异族统治之下,不能不慷慨生哀。一个徒字,便已曲折地传达了此中消息;而嗟叹伯符、寄奴之已往,更将这层心事或明或暗地透露出来。寄奴即宋武帝刘裕,东晋末曾率兵北伐,企图将中原地区从少数民族手中夺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有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之句,亦是借咏刘裕以表达自己的抗金复国之志。这个典故的含义较为明白。伯符即孙策,一般人多不过以为他少年英雄,骁勇善战而已。实则据《三国志吴志》本传,建安五年,曹公(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可见他还是一个汉家天子的忠臣。陈维崧嗟叹伯符已往之真意,或即在此。要之,伯符、寄奴皆喻抗清复明之志士。斯人已逝,恢复无望,作者安得不嗟!昔日英雄既已往矣,而作者自己虽有雄才大志,但亡国之余,沦落憔悴,无从一展身手。换头三句即道此意。厮养犹言厮养卒,取薪者为厮,造食者为养。作者虽未必真的躬操贱役,但其弟宗石序其词集,有中更颠沛,饥驱四方之语,则其时作者生活处境之艰难,概可想见。十载未必是实数,但如作实数看,亦无不可。盖清兵入关在甲申,后十年为顺治十一年。作者至康熙十八年五十四岁时始应诏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走上仕途,则年前后自视有如厮养卒,亦无足怪。长头谓身材伟岸,语出《后汉书贾逵传》及《南史、范岫传》。大颡义犹长头。作者以长头大颡自喻怀抱之高,才学之富。长头大颡之人而沦为厮养卒,作者怎能不羞?怎能不自觉有负平生之志?但作者并未消沉下去。结尾三句从前面的悲嗟叹息、羞愧自责的心情中突然振起:趁此秋晴时候,快马著鞭,往游上党;再掉臂西行,登上壁立千仞的西岳莲花峰,观看巨灵神为通黄河而擘开华山与首阳山时留下的掌迹。按上党在山西东南,为战国韩地。秦并天下,置上党郡,以其地极高,与天为党,故名。而华山在陕西境内,两地相去甚远。作者这里显然是以登临之高、所观景象之壮丽,来喻示自己志向之大。读其词,正可想象出作者当日意气干云,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形象与气概。豪情快语,足令当时与后世读者为之浮一大白。还有一点值得注意,据《山海经北次三经》晋郭璞注,衔西山木石以填沧海的精卫鸟所居的发鸠之山,即座落在上党境内,精卫填海与巨灵擘山,虽一成功一不成功,但都是对天地山河的一种改造。如果说所谓游上党、登华岳不仅仅是说登高远眺,而且另寓深意,当非厚诬古人。维崧之词,气魄绝大,骨力绝遒。这从上文的简析中已可概见,无须多说。须特别提出者,他又是清初四六名家。《清史稿文苑传》论其骈文导源庾信,泛滥于初唐四杰,故气脉雄厚。骈文的一大特点是用典。维崧万卷在胸,作骈文时用典固然随手拈来,作词时也技熟手快,用来毫不费力。这些典故的使用,一方面使词味醇厚耐咀嚼,另一方面也使作者之意包裹在一层迷离朦胧的古典罗之中,减轻了因干触时宪而可能招致的政治迫害
上一篇:清·顾炎武《海上》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