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派明云荐爽":一片明亮的云气送来清爽,
# 荐:进献,如荐酒,佐酒也。
"秋不住":秋意不停歇地弥漫开来,
"碧空中响":在碧空中回荡不息。
"如此江山徒莽苍":如此壮丽的江山,却空自显得苍茫辽阔。
# 苍:①景色迷茫。《庄子·逍遥游》:“适莽苍者,三飧而返,腹犹果然。”成玄英疏:“莽苍,郊野之色,遥望之不甚分明也。”②空旷无际貌。宋欧阳修《自岐江山行至平陆驿》诗有“萧条断烟火,莽苍无人境”。
"伯符耶":是孙策(伯符)那样的英雄呢?
# 伯符:三国孙策,字伯符,孙权之兄,勇武有力,割据江东。
"寄奴耶":还是刘裕(寄奴)那样的豪杰?
# 寄奴:南朝宋高祖武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晋安帝义熙五年、十二年,刘裕先后率晋军北伐,灭南燕、后秦,收洛阳、长安等中原之地。
"嗟已往":可叹他们都已成为过往。
"十载羞厮养":十年来屈身于微贱之职,
# 厮养:旧称干杂事劳役之奴隶,后泛指受人驱使之走仆。《战国策·齐策五》有“士大夫之所匿,厮养士之所窃,十年之田而不偿也”。鲍彪注:“厮,析薪养马者。”
"孤负煞":实在是极大地辜负了,
# 孤:一作辜。
"长头大颡":自己这相貌不凡的容貌。
# 颡:额。
"思与骑奴游上党":我想要带着随从去上党闯荡一番。
# 骑奴:骑马之从仆。《史记·田叔列传褚少孙论》有“卫将军从此两人过平阳主,主家令两人与骑奴同席而食,此二子拔刀列断席别坐。”宋王安石《两生》诗有“好与骑奴同一处,此时俱事卫将军。”
"趁秋晴":趁着秋天天气晴朗,
"跖莲花":像莲花般轻盈地登上。
# 跖:踏。
"西岳掌":前往华山山顶。
# 西岳掌:西岳华山,有莲花、落雁、朝阳、玉女、五云等峰,其形如掌。
"耿耿秋情欲动":心中难以排解的秋日愁绪将要涌动起来,
"早喷入霜桥笛孔":已经像喷射一样进入到那结霜的桥上笛子的音孔之中。
"快倚西风作三弄":快意地倚着西风吹奏起《梅花三弄》。
"短狐悲":短狐悲鸣,
"瘦猿愁":瘦猿哀愁,
"啼破冢":它们的叫声响彻,仿佛要冲破那坟墓。
"碧落银盘冻":碧空中银盘似的月亮像冻住一般,
"照不了":却照不尽,
"秦关楚陇":秦地的关隘和楚地的山岭。
"无数蛰吟古砖缝":无数秋虫在古旧的砖缝里低吟。
"料今宵":想来今夜,
"靠屏风":靠着屏风歇息,
"无好梦":也难有什么好梦了。
清代词人、骈文作家
陈维崧(1625~1682),清代词人、骈文作家。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其父陈贞慧为“明末四公子”之一。陈维崧幼时便有文名,明亡后,科举不第。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陈维崧才力富健,诗文兼擅,尤以词与骈文成就最高。词学苏、辛,风格豪放,为阳羡词派领袖。其所作词一千六百余首,为历代词人之冠,与朱彝尊、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其骈文气脉雄厚,风骨浑成,与吴绮同称名家。著有《湖海楼全集》。今人有点校本《陈维崧集》。
1. 写作手法
用典:“如此江山徒莽苍。伯符耶?寄奴耶?嗟已往”一句,运用了“伯符”与“寄奴”两个典故。“寄奴”即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东晋末年他曾率军北伐,先后收复长安、洛阳等地,竭力从少数民族政权手中夺回中原,是历史上以武力收复失地、维护汉族政权的典型人物;“伯符”指三国时期孙吴奠基人孙策,世人多知晓他骁勇善战、年少平定江东,而据《三国志·吴志》记载,他还曾计划在曹操与袁绍对峙时袭击许都、迎回汉献帝,是忠于汉家正统的忠臣。词人将这两个典故并提,既借慨叹英雄已逝,暗抒山河落入异族之手、复明无望的悲慨,又以刘裕、孙策的忠义与抗敌之举喻指抗清复明的志士,暗藏自身对汉家正统的坚守,不仅让情感表达含蓄深沉,避免了直抒胸臆的政治风险,更借历史强化了悲而不屈的气节,使“徒莽苍”的江山之叹更具感染力。比喻:“十载羞厮养,孤负煞,长头大颡”中作者以“长头大颡”自喻,不只是描写自身形貌,更以这一表明“器宇不凡”的意象,暗指自己怀抱高远志向与出众才学,尽显不甘沉沦的心境,隐喻自身未改的宏大志向,即便身处困顿,仍存胸怀天地的气魄。想象:“短狐悲,瘦猿愁,啼破冢”,由笛声展开想象,构建出短狐悲鸣、瘦猿哀啼的凄厉场景,暗喻世道险恶,让孤苦情绪更浓烈。“无数蛰吟古砖缝”则以想象中虫吟的细微声响,写出环境寂静与自身渺小,将愁绪融入具体画面,使情感表达更细腻,也增强了词的感染力。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上片开篇以秋景起笔,“一派明云荐爽,秋不住,碧空中响”先绘眼前之景、写耳中之声,秋日里,一片澄澈的云气送来清爽,秋意绵绵不绝,碧空之中还回荡着清朗的声响。这秋景与秋声,和“万马横排”的阴霾、“滴人心碎”的三更秋声截然不同,它或许是霜晨大雁的鸣叫,或许是仙鹤冲云的唳声,萧瑟之中透着几分清丽。但即便秋景清丽,词人触景生情的感触却与此前一致:目光触及秋阳下这片辽阔苍茫的大好河山,想到它已落入异族统治,心中不禁涌起悲愤与哀叹。一个“徒”字,暗藏着词人对山河易主的无奈,江山依旧壮阔,却换了人间;随后“伯符耶?寄奴耶?嗟已往”的叩问与慨叹,更将这份心事明明白白流露。“寄奴”即宋武帝刘裕,东晋末年曾率军北伐,一心想从少数民族政权手中收复中原,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也曾借刘裕的典故,抒发抗金复国的志向,此处陈维崧用此典,意涵清晰。“伯符”是孙策,世人多知他少年英雄、骁勇善战,却少有人留意《三国志·吴志》中的记载:建安五年,曹公(操)与袁绍相拒于官渡,策阴欲袭许迎汉帝。陈维崧慨叹伯符、寄奴这些英雄早已逝去,实则是将二人比作抗清复明的志士,如今英雄不在,恢复中原、重归汉统的希望渺茫,词人怎能不心生悲叹?下片转入抒情,换头“十载羞厮养,孤负煞,长头大颡”三句,道尽词人自身的境遇与不甘。“厮养”原指负责砍柴做饭的仆役,词人虽未必真的亲身从事这般贱役,但从其弟陈宗石为他词集作序时“中更颠沛,饥驱四方”的描述,不难想见他当时生活的窘迫。“十载”未必是确指的十年,却也可从时间维度印证他的困顿,清兵入关在1644年(甲申年),十年后是1654年(顺治十一年),彼时词人尚未走上仕途,直到1679年(康熙十八年)五十四岁时才应诏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所以在1654年前后自比“厮养卒”,也合乎他当时的处境。“长头大颡”出自《后汉书·贾逵传》与《南史·范岫传》,指身材高大、器宇不凡,词人用这一词组自喻,既显自己怀抱高远志向,也暗指自身富有才学。可偏偏是“长头大颡”的有志之士,却落得近乎“厮养卒”的境地,词人怎能不感到羞愧?又怎能不觉得辜负了自己一生的抱负?不过,词人并未在悲叹与自责中消沉,结尾“思与骑奴游上党。趁秋晴,蹠莲花,西岳掌”三句,骤然从之前的低回情绪中振起,透出豪迈之气。“上党”在山西东南部,战国时属韩国,秦朝统一后设上党郡,因地势极高、仿佛与天为邻而得名;“西岳”即华山,“莲花”指华山的莲花峰,“西岳掌”则是传说中巨灵神为疏通黄河,擘开华山与首阳山时留下的掌印遗迹。上党与华山相隔甚远,词人此处并非真的计划游历两地,而是借“游上党”“蹠莲花峰”“观西岳掌”这些登高览胜的想象,喻示自己志向未改、气魄仍在,即便身处困顿,依然渴望如“登泰山而小天下”般,胸怀壮阔天地。这般豪情壮志的词句,读来令人精神一振,仿佛能看见词人当日意气风发的模样,足以让古今读者为之动容,忍不住想为这份不屈的志向举杯。第二首上片:“耿耿秋情欲动,早喷入霜桥笛孔”写秋夜情思,“耿耿”状秋意明亮如星,又含郁结难平之意;“喷入霜桥笛孔”以笛声为媒介,将无形的“秋情”化为有形的乐声,“喷”字见情感的强烈,“霜桥”则添秋夜的凄清,起笔即融情于声,凄切动人。“快倚西风作三弄”“快”字看似洒脱,实则是借吹奏《梅花三弄》排遣愁绪;“倚西风”的萧瑟与笛声的清越相衬,乐声中的“快”与内心的“愁”形成反差,暗含故作旷达的无奈。“短狐悲,瘦猿愁,啼破冢”转写笛声引发的联想,短狐悲鸣、瘦猿哀愁,啼声穿透荒坟野冢,以三组凄厉意象渲染秋夜的阴森凄苦,既是对笛声悲感的延伸,也暗喻世道的险恶与人生的孤苦。下片:“碧落银盘冻,照不了,秦关楚陇”写秋夜月色,“碧落银盘”喻明月皎洁,“冻”字显秋夜清寒;“照不了,秦关楚陇”则由月的普照拓展至山河的辽阔,月光虽明,却照不尽万里关陇,暗喻自身目光所及、壮志所达的有限,于写景中藏怀才不遇的怅惘。“无数蛰吟古砖缝”描写细微声响,秋虫在古砖缝中低吟,“无数”显秋夜的喧闹,却更衬环境的寂静;“古砖缝”的残破与蛰虫的微弱生命相呼应,暗喻自身如虫般渺小、在困境中挣扎的处境,凄清中见孤苦。“料今宵,靠屏风,无好梦”以孤寂处境收束,“靠屏风”的静态与“无好梦”的失落相承,“料”字见无奈,将秋夜的凄清、笛声的悲感、蛰吟的孤寂,最终归于“无好梦”的现实,于细微处收束,余韵沉郁,尽显秋夜独处的愁绪。
上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13》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