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之志久矣":归隐故乡的想法已经很久了!
# 五湖之志:指归隐的志向。
"羁累江北":一直漂泊于江北,
# 羁累江北:时词人家居江北之东台县,因战乱未平不得回乡。
"苦不得去":苦于回不去。
"岁乙丑":今年是乙丑年,
# 岁乙丑:为同治四年(1865)。
"偕婉君泛舟黄桥":与一位名为婉君的女子同游黄桥。
# 黄桥:镇名,在江苏泰兴县东北,与江阴隔江相望。,婉君:姓黄氏,为词人侍妾。
"望见烟水":望见烟水苍茫,
"益念乡土":更加思念乡土。
"谱白石自度曲一章":按照白石道人的自度曲填了这支《琵琶仙》,
# 白石自度曲:南宋词人姜夔,字尧章,号白石老人。白石在合肥,与一女子相好,后自创词曲,名曰《琵琶仙》。
"以箜篌按之":用箜篌将其弹奏出来。
# 按:合拍弹奏。,箜篌:弦乐器,似瑟而小,七弦。
"婉君曾经丧乱":婉君经历过丧亡乱离,
# 婉君曾经丧乱:指婉君随词人于咸丰时为避兵火居江北,时太平天国战事仍在进行,故云。
"歌声甚哀":歌声很哀愁。
"天际归舟":泛舟江上,在极远的天边有一只归船,
"悔轻与、":悔不该、
"故国梅花为约":轻易相许与故乡梅花的约定。
"归雁啼入箜篌":归雁之声与箜篌相和,
"沙洲共漂泊":我们和归雁一样漂泊在沙洲。
"寒未减、":酷寒却是分毫未减、
"东风又急":东风吹又急,
"问谁管、":有谁来同情、
"沈腰愁削":我愁苦憔悴。
# 沈腰:南朝梁沈约曾写信给徐勉,言已老病,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见《梁书·沈约传》。后因以“沈腰”称腰围减损。
"一舸青琴":一只小船一位美人,
# 青琴:相传为古代神女。司马相如《上林赋》:“若夫青琴宓妃之徒。”此指婉君。
"乘涛载雪":和她乘着波涛,
# 雪:指浪花。
"聊共斟酌":共饮酒。
"更休怨、":不要埋怨我、
"伤别伤春":感伤离别感伤春日,
"怕垂老、":我害怕老去、
"心期渐非昨":心情也渐渐不似以前。
"弹指十年幽恨":弹指间十年过去,
# 弹指:佛教用语,极言时间短暂。
"损萧娘眉萼":辗转奔波,身形容颜也减损了。
# 眉萼:眉头,这里指容颜。,萧娘:唐人以萧娘为女子的泛称。杨巨源诗:“风流才子多春思,肠断萧娘一纸书。”
"今夜冷、":今夜寒冷、
"篷窗倦倚":困倦倚靠着船窗,
# 篷窗:船窗。
"为月明、":为了明月、
"强起梳掠":勉强起来梳妆。
# 梳掠:梳发髻、掠鬓角,打扮。,强:勉强。
"怎奈银甲秋声":怎奈苍凉的秋声从指间流出,
# 银甲:银制假指甲,弹筝琶所用的拨。
"暗回清角":凄哀如清角之音。
# 清角:古代五音之一。为乐声中最悲切之声。
清代词人
蒋春霖(1818~1868),清代词人。字鹿潭,江苏江阴人。幼随父蒋尊典,在荆门知州任所读书。父殁,家业中落,奉母游京师,屡试不中,乃弃而为淮南盐官,后权东台富安场盐大使。其早岁工诗,风格近李商隐。中年,将诗稿悉行焚毁,专力填词。其词抑郁悲凉,多抒写身世之感,工于造境,沉郁凄婉,注意炼字,讲究律度,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谭献称其为“倚声家老杜”。代表作品有《台城路·惊飞燕子魂无定》《水龙吟·癸丑除夕》。著有《水云楼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羁旅之情、思乡之念,抒归隐之志、叹身世愁苦的哀怨之词。通过孤舟漂泊江海、哀鸣的归雁与萧瑟的秋声号角等意象,既展现了动荡时局下文人的漂泊生涯与故园之思,又流露出渴望归隐却难遂的心愿,更渗透着岁月蹉跎、人生易老的沧桑感慨,深刻呈现了战乱年代知识分子颠沛流离的生存境遇与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象征:以“舟”为情感载体,既象征物理漂泊(“泛舟黄桥与故乡一江相隔”),又隐喻精神漂泊(“共漂泊”的物我合一)。对比:“咫尺似天南地北”通过地理阻隔与心理阻隔的夸张对比,凸显归乡无望的绝望感。化用:“天际识归舟”出自南朝齐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原句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词人借谢朓诗句,以“天际”极言故乡之远,暗含与故土咫尺天涯的阻隔感,强化了漂泊江北、有家难归的悲怆。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以“舟”为眼,暗合羁旅漂泊之境。词人泛舟黄桥,极目远眺,江天相接处一叶归舟若隐若现,竟生出“天际”之遥的错觉。此“天际”化用谢朓“天际识归舟”之典,却反其意而用之——本应近在咫尺的故乡,因战乱阻隔竟如天涯海角,咫尺天涯的对比中,道尽有家难归的沉痛。“悔轻与、故国梅花为约”一句,以梅花为信约的虚笔,写尽归期无望的懊悔。梅花本是高洁象征,此刻却成刺痛心扉的约定,暗含对故土的眷恋与现实的无力。归雁哀鸣与箜篌清音交织,词人自比沙洲孤雁,一个“共”字将物我相融:雁尚知归,人却漂泊,物我相映间,漂泊之痛愈显真切。“寒未减”至“沈腰愁削”,以递进笔法写春寒与心寒的双重煎熬。东风本应送暖,此刻却愈急愈冷,寒意不仅侵蚀肌骨,更刺痛愁肠。“沈腰”典出沈约病瘦之典,以腰围消减喻指十年离乱中身心俱疲。末句“一舸青琴,乘涛载雪”,借“青琴”(古神女)代指婉君,将凄凉境遇化为诗化意象:二人如孤舟载雪,唯以浊酒暂慰愁怀,于苍茫天地间寻得片刻相依。下片:换头“更休怨、伤别伤春”陡转,以否定句式暗藏更深沉痛。柳永“伤别”与蒋捷“伤春”本是文人常态,词人却言“怕垂老、心期渐非昨”——年岁渐长,归心反被现实消磨。此“怕”字直击要害:十年离乱非但未钝化乡愁,反而使归期渺茫如幻,往昔炽热的期盼竟成明日黄花。“弹指十年幽恨”以佛家“弹指”喻时光飞逝,与“损萧娘眉萼”形成时空对照。婉君的愁容是词人镜中自照的倒影,二人共历沧桑,眉间风霜皆成岁月刻痕。“今夜冷”呼应上片“寒未减”,寒意从外境渗入心境,篷窗倦倚的慵懒姿态中,藏着不甘沉沦的挣扎——“为月明、强起梳掠”,以强打精神赏月的动作,反衬出内心颓唐。结句“怎奈银甲秋声,暗回清角”收束全篇,余音凄怆。银甲(拨弦工具)与清角(悲音)的意象叠加,将无形愁思化为可闻之音:琴声本为遣怀,却奏出《清角》古曲的哀切,暗喻美好期许终成泡影。秋声与角声交织,寒意彻骨,余韵悠长中尽显词人“穷愁潦倒,落魄失志”的末路悲歌。
4. 作品点评
该词作以人物内心情感的细腻刻画为核心脉络,上阕以“悔”为情感起点展开铺陈,通过层层递进的笔法揭示引发悔意的深层缘由;下阕则依次呈现“怨”“伤”“怕”“恨”等复杂情绪的交织演变,将主体内心的孤寂清冷与外界萧瑟衰败的景致相互渗透融合。全篇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营造出缠绵悱恻的哀婉意境。
# 蒋春霖《琵琶仙》词云:“天际归舟……”哀感顽艳,变为凄厉。大凡为词,豪放则以气取,艳冶则以情深,唯高健沉郁关乎神理,将匪易学。此调谨守白石之律,用入声韵,宜表达凄咽之情。四句七字句,上三下四,非韵非对,最为难作。此以宋人诗法入词,故特峭健。
清朱庸斋《分春馆词话》卷三
# 屈曲洞达,齐梁书体。
清谭献《箧中词》
上一篇:清·屈大均《浣溪沙》
下一篇:清·曾国藩《送金竺虔之官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