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uǐ
lóng
yín
·
·
zhāng
fáng

朝代:清作者:朱彝尊浏览量:3
dāng
nián
làng
jīn
chuí
zhòng
qín
huáng
xián
yáng
suǒ
xià
wáng
mìng
quán
shēn
fēi
zòng
hàn
dāng
xīng
shǐ
使
hán
chéng
zài
kěn
chén
liú
suàn
lùn
gōng
sān
jié
fēng
liú
wàn
dōu
wèi
shì
píng
shēng
miào
péng
chéng
jiù
yǒu
cāng
tái
duàn
bēi
héng
qiān
pán
驿
mǎn
shān
fēng
​​yì​
wān
dòng
shuǐ
cāng
hǎi
rén
guī
qiáo
shí
yǎo
qiáng
kōng
chàng
xiāo
xiāo
bái
jīng
guò
lǎn
xiàng
xié
yáng

译文

当年张良在博浪沙雇佣刺客用铁锥刺杀秦始皇,可惜没能击中秦朝的始皇帝!咸阳大规模搜捕张良,迫使张良逃亡到下邳,保全性命并不容易。纵然是汉朝注定要勃兴,但如果韩王成在,张良是否愿做刘邦的臣子?料想评功论赏、名列“三杰”,受封留县食邑万户,这些都不是,他心中的本意。留侯的祠庙在彭城故里,有布满苍苔的断碑横倒在地。驿路盘曲弯绕,满山都是枫叶,流过一湾河水。留侯早已魂归沧海,圯桥之石也无处可寻,只有古老的围墙空关紧闭。心怀惆怅满头白发萧萧,经过古庙不禁涕泪交下,在那一抹斜阳里。

逐句剖析

"当年博浪金椎":当年张良在博浪沙雇佣刺客用铁锥刺杀秦始皇,

# 当年博浪金椎:“当年”四句,《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的祖上世代相韩。秦灭韩,张良“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今河南原阳县南)中”,结果误中副车。“秦始皇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张良乃更换名姓,逃匿下邳(今江苏邳县)。

"惜乎不中秦皇帝":可惜没能击中秦朝的始皇帝!

"咸阳大索":咸阳大规模搜捕张良,

# 咸阳:秦都城,今属陕西。

"下邳亡命":迫使张良逃亡到下邳,

"全身非易":保全性命并不容易。

"纵汉当兴":纵然是汉朝注定要勃兴,

# 纵汉当兴:《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向刘邦讲解《太公兵法》,“沛公善之而用其策”,他人则不得要领。张良叹曰:“沛公殆天授!”

"使韩成在":但如果韩王成在,

# 韩成:《史记·留侯世家》:“项梁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后韩成被项羽所杀,张良乃逃归汉王刘季(刘邦字)。

"肯臣刘季":张良是否愿做刘邦的臣子?

"算论功三杰":料想评功论赏、名列“三杰”,

# 三杰:指汉朝开国时三位主要的功臣:萧何、张良、韩信。

"封留万户":受封留县食邑万户,

# 封留万户: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让张良自择齐三万户,良自请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受封为留侯。留,秦县名,在江苏沛县东南。

"都未是":这些都不是,

# 都未是:“都未”二句,《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曾表示“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平生意":他心中的本意。

"遗庙彭城旧里":留侯的祠庙在彭城故里,

# 彭城:今江苏徐州。,遗庙:指张良庙。在今江苏沛县东南,留城内。

"有苍苔断碑横地":有布满苍苔的断碑横倒在地。

"千盘驿路":驿路盘曲弯绕,

"满山枫叶":满山都是枫叶,

"一湾洞水":流过一湾河水。

"沧海人归":留侯早已魂归沧海,

"圯桥石杳":圯桥之石也无处可寻,

# 圯桥:即沂水桥,在今江苏邳县南。据《史记》所载,张良遇黄石公于圯上,授以《太公兵法》,后得以辅助刘邦平定天下。

"古墙空闭":只有古老的围墙空关紧闭。

"怅萧萧白发":心怀惆怅满头白发萧萧,

"经过揽涕":经过古庙不禁涕泪交下,

"向斜阳里":在那一抹斜阳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水龙吟·谒张子房祠》是清代词人朱彝尊创作的一首怀古词。全词以凭吊汉初谋士张良(字子房)的祠庙为切入点,追忆张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功绩,同时对其未能实现个人抱负的境遇深表惋惜。词中通过“博浪沙刺秦”“圯桥进履”等典故,塑造了张良智勇双全的形象,又以“沧海人归”“白发揽涕”等意象,抒发了词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感慨和对自身壮志未酬的悲凉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学者、文学家,“浙西词派”的开创者

朱彝尊(1629~1709),清代学者、文学家。字锡鬯,号竹垞,晚号小长芦钓师,别号金风亭长,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朱彝尊与陈维崧、顾贞观并称为“词家三绝”,诗与王士祯齐名,时称“南朱北王”。其词推崇姜夔、张炎,标举清空醇雅,开创“浙西词派”。其诗宗唐而求变,作品风格多样。诗歌特点前期表现为苍凉慷慨,格调激越,后期为平和典雅、风格柔和。其古文具有叙述简要、语言雅洁的特点。代表作品有《卖花声·雨花台》《桂殿秋·思往事》《出居庸关》等。著有《经义考》《日下旧闻》《曝书亭集》等。编有《明诗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收录于朱彝尊的《江湖载酒集》。依据杨谦所纂《朱竹垞先生年谱》的记载,可知朱彝尊于康熙三年(1664年)三十六岁时从家乡启程北行。此外,《江湖载酒集》的编纂完成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当时朱彝尊四十四岁。据此推断,该词应创作于康熙三年至康熙十一年之间的某个时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史怀古词。上阕通过“博浪金椎”“咸阳大索”等典故,再现张良刺秦复仇、辅汉建功的壮烈人生;下阕以“遗庙”“断碑”等意象,描绘祠庙荒废之景。全词将个人身世之感与历史兴亡之叹融为一体,表达了深沉的家国情怀。

2. 分段赏析

上片“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开篇气势不凡,直接点明张良在博浪沙用金椎狙击秦始皇这一历史事件,“惜乎”二字,流露出作者对其行动虽英勇却未成功的惋惜之情,也凸显出张良为报国仇家恨而展现出的豪侠之气。“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紧承上文,描述了狙击失败后张良面临的困境,秦始皇在咸阳大肆搜捕,张良不得不逃亡到下邳,保全性命实属不易,这几句体现了张良当时处境的危险和艰难,也暗示了他的机智与坚韧。“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这是作者的假设与思考,即使汉朝注定要兴起,但如果韩王成还在,张良是否会愿意臣服于刘邦呢?通过这样的疑问,深入探究了张良的内心世界,揭示出他对韩国的忠诚以及复国的强烈愿望。“算论功三杰,封留万户,都未是,平生意”:指出张良虽被列为汉朝开国的三杰之一,受封留万户,但这些功名利禄都并非他一生的真正意愿。表明张良真正在意的是恢复韩国,而非个人的荣华富贵,突出了他志向的高洁和对故国的深情。下片“遗庙彭城旧里,有苍苔断碑横地”,过片点明张子房祠的位置在彭城旧里,描绘了祠庙的荒凉景象,苍苔布满、断碑横地,烘托出一种破败、冷落的氛围,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千盘驿路,满山枫叶,一湾洞水”:进一步描写祠庙周围的环境,驿路盘曲、满山枫叶、一湾洞水,构成了一幅萧索、凄清的画面,既展现出此地的偏僻与寂静,也为下文的抒情奠定了基调。“沧海人归,圯桥石杳,古墙空闭”中“沧海人归”指代张良已离世,“圯桥石杳”则是说当年张良遇黄石公受兵法的圯桥之石也无处可寻,古墙空闭,更显庙宇的空寂,这些描写从历史的联想又折回到眼前的实景,强化了物是人非的感慨。“怅萧萧白发,经过揽涕,向斜阳里”:最后作者以自己的形象作结,“怅”字统领,写出满怀惆怅,白发萧萧的自己,经过张子房祠时,不禁涕泪交加,在斜阳的映照下,更增添了几分凄凉与哀伤。这里的“斜阳”与上文的景物描写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日暮途穷的氛围,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以及对自身身世的悲叹。

3. 作品点评

上阕以历史叙事为主轴,通过张良刺秦、辅汉等生平事迹展开历史画卷;下阕则转入现实场景,以遗庙荒凉之景寄托今昔之感。词风沉郁顿挫,既有“博浪金椎”的慷慨激昂,又有“断碑横地”的苍凉悲怆,形成强烈的艺术张力。正如曹尔堪《曝书亭词序》所评,其词作具有“与秦缶燕筑相摩荡”的独特艺术魅力,在雄浑豪放中蕴含着深沉的历史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朱彝尊《洞仙歌·行舟已发》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9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