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uì
dào
jiā

朝代:清作者:蒋士铨浏览量:3
ài
xīn
jìn
guī
jiā
chén
hán
zhēn
xiàn
线
jiā
xìn
hén
xīn
jiàn
miàn
lián
qīng
shòu
ér
wèn
xīn
huái
kuì
rén
gǎn
tàn
fēng
chén

译文

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最高兴的事,是游子在过年之前及时赶回了家中。​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的,家书里的字迹墨痕像新的一样。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呼叫着我的名字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逐句剖析

"爱子心无尽":爱子之心是没有穷尽的,

"归家喜及辰":最高兴的事,是游子在过年之前及时赶回了家中。​

# 及辰:及时,正赶上时候。这里指过年之前能够返家。

"寒衣针线密":缝制寒衣的针脚密密麻麻的,

# 寒衣针线密:用唐孟郊《游子吟》诗意:“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家信墨痕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像新的一样。

# 家信:家书中的字。

"见面怜清瘦":看见儿子瘦了母亲心疼,

"呼儿问苦辛":呼叫着我的名字细问旅途的艰难。

"低徊愧人子":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

# 愧人子:有愧于自己作儿子的未能尽到孝养父母的责任,反而惹得父母为自己操心。,低徊:迟疑徘徊,指惭愧不安的心情。

"不敢叹风尘":不会忍心诉说漂泊在外所受的风尘。

# 风尘:这里指的是旅途的劳累苦辛。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岁暮到家》是清代诗人蒋士铨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全诗以游子岁末归家为背景,通过母亲缝制寒衣的细密针脚、新墨未干的家信等细节,刻画母亲见儿归来的喜悦与关切,如“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直白展现母亲的心疼与询问。后两句则转写游子心态:因未能尽孝而愧疚,不忍诉说漂泊艰辛让母亲担忧。全诗语言质朴自然,白描手法生动呈现母子双向情感——母亲无微不至的慈爱与游子隐忍的孝心,情感真挚细腻,富有生活气息,展现出传统士人重视亲情、反思自身责任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乾隆三大家”之一

蒋士铨(1725~1785),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清容居士、藏园,晚号定甫,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诗文、词曲皆擅,诗风沉雄遒劲,题材广泛,有不少描写社会生活之作。他喜以诗论诗,还以诗论绘画、书法、戏曲等;亦善于以诗论史,或读史兴感,或怀古寄慨,或表达仰慕之情,或予以讽刺鞭挞,纵横捭阖,议论风生。著有《忠雅堂文集》《忠雅堂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蒋士铨于清高宗乾隆十一年(1746)春出游,曾登临匡庐诸峰,并游历饶州、赣州等地,又返回铅山参加童子试,途中经由庐陵、抚州、建昌等地,行程劳顿,风尘仆仆。岁暮之际,他赶回江西鄱阳故里,与母亲团聚。这首诗所描绘的,正是他归家与母亲重逢时,那份喜悦交织着感伤的真实场景,情感真挚,动人心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抒发骨肉亲情的作品。诗中通过描写游子久别归家与母亲重逢的情景,深情讴歌了母爱的深厚与伟大。

2. 写作手法

白描:诗中运用了白描手法,通过朴素直白的语言、不加修饰的描写,真切呈现母子重逢的生活场景与情感细节。如“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只写母亲缝衣之细、来信之频,便深刻展现她的关爱与牵念;“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更是以平淡语句勾勒出母亲见儿清瘦后的怜惜与追问,将关切与疼爱自然传达。全诗通过白描,不仅增强真实感和亲切感,也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动人,令人感同身受。直抒胸臆:“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游子在外奔波一年,终于在岁暮时节归家与亲人团聚,疲惫的身心重新沐浴在母爱的温馨中,怎能不“喜”出望外?“无尽”高度概括并赞美了母亲绵长深厚的爱意;“及辰”则传达出诗人如期归家、心愿得偿的欣慰。这两句情感真挚,直抒胸臆,以母亲之“爱”、归家之“喜”开启全诗情感的发展脉络。

3. 分段赏析

首联“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描绘了母亲对子女绵延不断的情感,也写出儿子年终归家令母亲欣喜若狂。前一句以“无尽”概括母爱的博大深远,那是无论时光如何流转、山水如何阻隔都无法割断的深情。游子归来之际,疲惫身心得以安顿于慈母怀抱,怎不使母亲“喜”出望外?后一句“及辰”点明归来恰逢其时,是诗人如愿抵家的欣慰写照,也回应母亲长久的期盼。一个“喜”字,浓缩了母亲在漫长等待中的牵念与激动,也与首句之情交相呼应,情感由此自然展开。颔联“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通过衣物与书信两个具体细节,表现母亲殷切的关怀与频繁的牵挂。冬衣缝得密实,不仅能御寒,更饱含母亲一针一线中注入的爱意与期盼。“密”字写出母亲手中忙碌的温柔与细腻,而“新”字则暗示家信为近期所寄,母亲思子之情从未稍减。诗人接连不断地收到家信,那墨迹未干的字句,是母爱时时在远方的叮咛回响,不仅慰藉了他的孤独,也成为他在外奔波的精神依靠。颈联“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写归家之时,母亲一见儿子瘦削的容貌,心中满是疼惜,急切地叫着孩子,询问一路艰辛。这种极简的问答形式,恰恰表现出母亲浓烈而克制的情感。那“清瘦”的模样,是风霜旅途的印记,“怜”在母心,“瘦”在儿身,而“呼”“问”之间,尽是怜惜与牵挂。至此,归家的喜悦已悄然融入浓浓悲怜之中,母子久别重逢的瞬间,温情满溢而又令人动容。尾联“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转向儿子的内心,写他在母亲慈爱的注视下,心生愧意,不忍言旅途劳苦,唯恐令母更添忧思。这“愧”,源于未能常伴膝下尽孝,亦出于对母亲关爱的深切体察。“不敢叹”不仅是对自我的克制,更显子心之体贴与柔软。诗人未强调归家喜悦,也未炫耀科考收获,而是用朴素的笔调传达母子重逢的真情实感,在对母恩的感怀中流露出骨肉至亲的相互体贴,感情真挚深沉,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岁暮到家》作于诗人奔走求仕之际,却有意淡化功名利禄的追求,专注描绘母子间的真挚情感,充分体现了蒋士铨“篇篇本色,语语根心”(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的诗歌特色,是这一创作风格的有力例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亦写慈母之爱抚,春晖之无尽者,可参观而三复之焉。

现代西北大学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梁启超《读陆放翁集》

下一篇:清·龚自珍《己亥杂诗(其十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