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óng
ōu
yáng
líng
yǐn
fèng
huáng
shān
xià
èr

朝代:清作者:宋琬浏览量:3
máo
shēn
chù
yān
xiá
quǎn
liáo
liáo
yǒu
shù
jiā
líng
xiān
dào
jiāng
zhēng
shuì
táo
huā

译文

茅草屋的深处被云雾隔断,鸡犬声稀稀落落,只有几户人家居住。我想告诉那位武陵仙吏般的人物,不要把征税的触角伸向这桃花盛开的净土。

逐句剖析

"茅茨深处隔烟霞":茅草屋的深处被云雾隔断,

"鸡犬寥寥有数家":鸡犬声稀稀落落,只有几户人家居住。

"寄语武陵仙吏道":我想告诉那位武陵仙吏般的人物,

"莫将征税及桃花":不要把征税的触角伸向这桃花盛开的净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同欧阳令饮凤凰山下(其二)》是清初诗人宋琬所作七言绝句。首句勾勒世外桃源的静谧感营造出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恬淡氛围,暗含对这种宁静环境的欣赏。次句强化幽僻淳朴的意境,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境相似,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后两句转向对安宁被破坏的担忧,诗句情感从对美景的欣赏转为对现实的忧虑,表达了对底层百姓安宁生活可能被官府赋税破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苛政的委婉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清代诗人

宋琬(1614~1673?),清代诗人。字玉叔,号荔裳,山东莱阳人。顺治进士,官至四川按察使。宋琬诗在清初颇有名,钱谦益称之为“诗人之雄”,王士祯将他与施闰章并称为“南施北宋”。其诗作前期以感时伤事、暗寓故国之思为主,中期多激楚之音,后期以写哀为主,感愤苍凉。沈德潜以“雄健磊落”概括其诗风格。《写哀》《狱中对月》《晨星叹》《埋忧》《听钟鸣》《悲落叶》等为其佳篇。著有《安雅堂诗》《安雅堂文》。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琬流寓吴越的1655至1661年间,此时他正因山东于七起义的牵连入狱,后闲居江南。清初赋税苛重,据《安雅堂集》记载,江南地区即便连年遭灾,仍被强制征收赋税。诗中“莫将征税及桃花”的恳切呼吁,正是对当时官府苛捐杂税无孔不入、遍及民生各个角落这一现实的直接回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怀诗。通过描绘凤凰山下宁静避世的乡村景象,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珍视和对官府征税扰民的担忧,情感从恬淡转向忧虑,层次分明。

2. 写作手法

用典:后两句“寄语武陵仙吏道,莫将征税及桃花”,巧用“桃花源”典故,典故原意是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一个与世隔绝、没有赋税徭役、人民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那里桃花盛开,人们过着淳朴安宁的生活,作者在诗中化用这一典故,将武陵地区的官吏比作可能侵扰桃花源的外界力量,希望他们不要把征税的触角伸向如同桃花源般美好的桃花盛开之地,借典故表达了对安宁生活的珍视和对苛政的不满,以桃花源的理想状态反衬现实中赋税的繁重,使情感表达更含蓄且富有感染力。对比:前两句营造的“隔烟霞”“寥寥数家”的静谧之景,与后两句“征税”所代表的世俗纷扰形成对比,突出了田园安宁的珍贵,反衬出苛税对民生的侵扰。意象组合:“茅茨深处隔烟霞”中,“茅茨”(简陋茅屋)象征朴素安宁的生活,“烟霞”则形成天然屏障,将这片村落与外界喧嚣隔开,营造出类似桃花源“与世隔绝”的清幽意境,暗示此地如仙境般纯净。“鸡犬寥寥有数家”以“寥寥”勾勒人烟稀少的景象,鸡犬之声稀疏,既符合山村的静谧,进一步强化了“世外桃源”的意象,突出此地远离纷扰的安宁。

3. 分段赏析

首句“茅茨深处隔烟霞”:勾勒世外桃源的静谧感,“茅茨”指简陋的茅屋,“烟霞”既写山间云雾缭绕的实景,又暗喻此地如仙境般隔绝尘嚣。诗人以“隔”字点出这片村落与外界的疏离,营造出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恬淡氛围,暗含对这种宁静环境的欣赏。次句“鸡犬寥寥有数家”:强化幽僻淳朴的意境,“寥寥”“有数家”突出村落的小巧与稀疏,没有喧嚣的人烟,只有零星的鸡犬声,进一步刻画了此地的清幽与淳朴。这种景象与桃花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意境相似,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流露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后两句“寄语武陵仙吏道,莫将征税及桃花”:转向对安宁被破坏的担忧,“武陵仙吏”化用桃花源的典故(桃花源位于武陵郡),诗人以“寄语”的方式,直接向地方官吏呼吁,希望他们不要将征税的触角延伸到这片如桃花般纯净的村落。这里的“桃花”既是对前文田园景象的呼应,也象征着未被世俗侵扰的美好与安宁。诗句情感从对美景的欣赏转为对现实的忧虑,表达了对底层百姓安宁生活可能被官府赋税破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苛政的委婉批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荔裳(宋琬)绝句得唐人遗响。

清文学评论家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曾国藩《次韵何廉昉太守感怀述事十六首(其十三)》

下一篇:清·乾隆《哈萨克陪臣到因携观广陵风景》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