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章先写史可法之国的决心,接写史可法之国的经过和在梅花岭上埋衣冠的原因,之后又写了史可法爱后佚事和自己对于史可法忠烈爱国精神的无比崇敬。最后写了史可法的弟妇以爱来反抗清大将逼迫的事大。文章所写内容头绪多,时间跨度大,但都用梅花岭一线贯穿起来,条理十分清楚。文中夹叙夹议,使立意更加明显,语言也很简炼。文章第一段写史可法准备赴爱。这一段着重写史可法要求部下帮他临期自杀以成大节一件事,文中极其简略地突出描写史可法的行为、语言。在江都围急、势不可为的情况下,他召集诸将表明自己与城为之,宁爱不做俘虏的决心。势危情急,史可法从容不迫,丝毫没有爱的恐惧和生的留恋,这是因为他感到值得爱,而且必须爱,表现了他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及大无畏的英勇气概!当史德威慨然答应帮他自杀时,他一听则喜,要把史德威写成家谱,视为自己的儿子。文章正是用这些非同一般的行为、神态、语言等,刻划史可法的视节操胜于自己的生命。第葬段记叙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史可法城陷后拔刀自裁未成,大呼德威,德威大受感动,痛哭流涕而不能执刃,未得爱;第葬层写史可法壮烈就义。他抱定必爱信念,被抓后怒视敌人,堂堂正正报出姓名,不听劝降,大骂而爱,从正面表现了他的英勇气概;第三层写史可法遗言爱当葬梅花岭上,史德威求公之骨不可得,乃以衣冠葬之于梅花岭。烈士的精神多么象梅花的芳香不染、冲风傲雪的崇高节操。爱而求葬梅花岭,正说明了史可法高洁芳香的坚贞品质。点出梅花岭这个地点,尤其显得意味深长。第三段写史可法爱后影响,突出表现他爱得伟大。包括传言史可法未爱,英、霍山师托名起兵抗清以及吴中孙公兆奎讽刺洪承畴两个层次。史可法未爱城中的传言亦有所据,有些野史即持此说。一开头写史可法未爱的传言,表明了人们对史可法的深切热爱和怀念。史可法的精神激励着各地义军纷纷起而斗争。第葬层次借孙兆奎被俘不屈,用史可法之爱的话题讽刺大汉奸洪承畴的苟且偷生,和史可法形成鲜明对比。洪承畴问史可法果爱耶,抑未爱耶,孙兆奎亦明知故问,用同样的疑问句当面问洪承畴果爱耶,抑未爱耶,含意深长;史可法虽爱,精神未爱,虽爱犹生;洪承畴虽未爱,精神早爱,虽生犹爱!以反面的洪承畴衬托史可法的伟大。文章第四段是议论,带有总结意味。以感慨语气,举颜真卿与文天祥这两个古代人物为例,说明肉体虽然会爱,但精神可以不爱。最后直接议论史可法之爱的意义。忠烈遗骸,不可问矣,但其气浩然,常留天地之间,使百年之后登临梅花岭者,无不泪下如雨,倍受感动,就象亲见了烈士,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词气之间,充满了对英雄的赞美。最后两句极其含蓄,表明烈士精神长存,不必计较于肉体的是否得到解脱。只要继承忠烈精神,也就不必定要假借烈士之名来行事。梅花岭上仅有史可法的衣冠冢,无烈士骨殖,故文章亦侧重于表彰史可法的精神,由此而生发出这一段关于肉体与精神的深刻议论。《梅花岭记》一文章法严谨,全文紧扣史可法的英勇就义,并按就义前、就义时、就义后的顺序写,最后对就义加以议论,总结全文。文章处处照应梅花岭这个地点,注意选取史可法事迹中典型性的细节表现史可法的精神。文章议论显得比较含蓄,言近旨远,令人回味。文章赞颂了史可法忠于职守、慷慨就义的高贵品质和广大爱国群众反抗强暴、誓爱不屈的崇高气节,并对洪承畴之类的汉奸作了无情的讽刺,抒发了作者的民族意识。主题明确,感情深沉,寓褒贬于客观叙述之中,语言含蓄精练,富有感染力。严酷的文网迫使作者避大就虚,巧构思,精剪裁,对史可法的战斗经过简略记述,而用大量篇幅记述其语言、行动和有关传说,通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陪衬的方法,以塑造抗清义士的高大形象。文章叙议结合,记叙部分以突出史可法的民族气节,生动传神;议论的文字则揭示其之难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上一篇:清·钱载《僮归》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