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ài
jiù

朝代:清作者:周寿昌浏览量:3
zǎi
páo
jiǎn
shàng
cún
lǐng
jīn
suī
què
wēn
chóng
féng
rěn
qīng
chāi
shàng
yǒu
qīn
jiù
xiàn
线
hén

译文

三十年前母亲缝制的一件粗绨面料的长袍还保存在箱柜里,领子和襟袖虽已破旧,依稀能感觉到绨袍上残留着母亲的余温。想重新缝补又不忍轻易拆开旧衣,上面有母亲缝补的痕迹。

逐句剖析

"卅载绨袍检尚存":三十年前母亲缝制的一件粗绨面料的长袍还保存在箱柜里,

# 绨袍:粗绨所制造的袍子。丝织物类名。,卅:三十。

"领襟虽破却余温":领子和襟袖虽已破旧,依稀能感觉到绨袍上残留着母亲的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想重新缝补又不忍轻易拆开旧衣,

# 轻:轻易。,重缝:重新缝补。

"上有慈亲旧线痕":上面有母亲缝补的痕迹。

# 痕:痕迹。,慈亲:母亲。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晒旧衣感赋》是清代诗人周寿昌创作的七言绝句。诗作以“晒旧衣”这一日常场景为切入点,通过旧衣“领襟虽破”却留存温度的细节,层层递进地展现对母子亲情的珍视;继而以“重缝不忍轻移拆”的动作描写,深化对旧衣所承载的慈母针线的眷恋。全诗以小见大,借助旧衣这一平凡物象寄托深沉的思念,通过托物抒情的手法,婉转真挚地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其对天伦之情的质朴书写,于平实中见深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抒情怀人诗。通过晒旧衣的日常场景,描绘了旧衣留存的温度与慈亲针线痕迹,表达了诗人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及对至纯天伦之情的眷恋。

2. 写作手法

夸张:“余温”一词以夸张手法突破生活真实,通过放大触觉感受,强化诗人对母亲记忆的鲜活与浓烈,让抽象的亲情以可触的方式呈现,增强诗句的情感张力。以小见大:选取“晒旧衣”这一日常细微场景,通过旧衣“领襟虽破”“慈亲旧线痕”等微小物象,折射出母子间至深至纯的天伦之情,将对母亲的怀念置于具体可感的生活细节中,以平凡事物承载深沉情感,见出亲情的普遍意义。借物抒情:“卅载绨袍检尚存”,以旧衣历经三十年仍被珍藏的事实,暗喻对母亲记忆的长久封存。“领襟虽破却余温”,借破损衣襟上“余温”这一虚幻触觉,将母亲生前的温暖与关爱投射于旧衣,使情感从物理留存升华为精神感知。“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聚焦旧衣上的针线痕迹,将母亲缝衣时的动作与爱意凝固于线迹之中。

3. 分段赏析

首两句描绘诗人翻检旧物的场景:三十年前母亲亲手缝制的粗绨长袍,虽历经岁月侵蚀,领襟破损却依然被精心保存在箱柜之中。“卅载”强调时间跨度,凸显旧衣承载的记忆重量;“领襟虽破”与“检尚存”形成对比,既见时光痕迹,亦显主人对旧衣的特殊珍视。诗人触物生情,指尖摩挲间仿佛感受到绨袍上“余温”尚存——这一超越物理真实的细腻感知,实为情感投射的艺术表达:母亲离世后,其生前的嘘寒问暖、缝衣补裳的场景历历在目,诗人将对母亲的绵长思念与炽热眷恋,尽数倾注于这件旧衣之上,以“余温”的错觉打破现实逻辑,通过夸张手法实现情感的真实迸发,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母子亲情的深厚与永恒。末两句以“重缝”这一日常动作引发情感递进:面对破损的绨袍,诗人本能欲施针线,却在触及布料的瞬间骤然停手——“不忍轻移拆”的犹豫背后,是对旧衣上每一道针脚的敬畏。母亲当年缝制时的专注神情、穿针引线时的温柔姿态,早已与细密的线迹共同织入衣料肌理。在诗人眼中,每一根丝线都是母亲慈爱的具象化呈现,拆移布料无异于割裂与母亲的情感联结。这一充满张力的心理抉择,将对母亲的怀念从单纯的睹物思人,升华为对亲情符号的神圣守护,于日常琐事中见人性至情,以质朴文字勾勒出母子间超越生死的精神纽带,让思念之情如陈酿般愈发醇厚深沉。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小见大、托物抒情,通过一波三折的情感脉络,婉转深挚地表达诗人对母亲的怀念,感人至深,令读者掩卷沉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陆次云《咏史》

下一篇:清·纳兰性德《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