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永遇乐·病中

朝代:清作者:徐灿浏览量:3
cuì
zhàng
chūn
hán
xiāng
bìng
huái
怀
yǒng
zhòu
yān
yān
huáng
hūn
qiāo
qiāo
jīn
tiān
chóu
zhù
xìng
yáng
huā
duō
qíng
yàn
zi
shí
xiàng
suǒ
chuāng
yuàn
dōng
fēng
duān
láng
fān
hóng
lán
gān
chén
chén
lián
nèn
cǎo
wáng
sūn
guī
duǎn
mèng
fēi
yún
lěng
xiāng
qīn
pèi
bié
yǒu
shāng
xīn
chù
bàn
nuǎn
wēi
hán
qíng
hái
xiāo
duō
chóu
fǒu
chūn
lái
chóu
suí
chūn
zhǎng
kěn
fàng
chūn
guī

译文

在精美的帏帐里感到春寒,觉得香炉上的烟又弱又细,病中的心怀是这样愁凄。悠长的白天里精神不振,黄昏时又静静地发愁,博山炉的灯心更添人忧郁。薄情的杨花纷纷扬扬,搅乱了人的心绪;多情的燕子似曾相识,不时飞到窗前呢喃细语。怨恨那东风太无情,一夜之间竟几次吹落红雨。曲曲折折的栏杆,寂寂无声的帘幕,嫩草阻断了丈夫的归路。短短的相思梦如云飞散,醒来感到冷香侵透身上饰物,令人别有一番伤心处。时值半暖微寒的暮春,又遇欲晴还雨的天气,这许多愁又怎能禁受得起?自入春以来啊,愁就随着春天增长,如今又不肯放春天归去。

赏析

1.

诗是志的凝结,只有身处无可奈何之境,怀有万不得已之情,如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能写出好诗。徐灿身遭国变,家事复有难言之隐,而己身又在病中,以其善感之心,如何能堪!因而写下这首优秀的《永遇乐》。清晨,小雨未停,气温变冷,帐中的主人公抱着衰病之身,更加感受到节候的无常。她是一夜未睡,还是临明惊醒,词中并未明说,只用病怀如许一句轻轻带过,随即详为叙写其情。主人公整整一天都感觉到愁病之深,直到黄昏,未得纾解,那华美的博山炉,香气袅袅,也只是徒增愁怀而已。恹恹,欧阳修《定风波》有年年三月病恹恹语;悄悄,则出自《诗庸风柏舟》:忧心悄悄。但是,令词人忧心的是什么呢?又打断不说,转为写景。杨花轻浮无根,所以为薄幸;燕子不忘旧巢,所以为多情。二者本非同类,不仅自然属性不同,人类所赋予它们的品质也不同,但现在却一齐来到了词人的窗前,细语低诉。看似矛盾,联系作者的身世,正见出其万感横集,五中无主的状态,确是剪不断,理还乱于是仍集中笔力写伤春。红雨,喻落花。刘禹锡《百舌吟》:花枝满空迷处所,摇动繁英坠红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但几番二字,却具见词人观察之细,感怀之深。一夜风雨,摧折花落,原在意想中,不过,词人却在一样狼藉的落花中,发现凋零的时间还有长短的不同,因而更加感到夜间风雨之威,不管枝头花朵多么具有生命力,仍然是不堪摧残。所以有无端之感,所以要怨过片由景到情,抒发主人公心中的感受。起首三句,刻画了深闺中盼归的女子形象。嫩草句出自淮南小山《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招隐之说,向有二解。或曰招致山谷潜伏之士,或曰含有离开朝廷,避祸远引之意。今取后者。徐灿的丈夫陈之遴原为明朝显宦,人清再仕,有亏品节。徐灿虽然心中不满,格于身份,无以表之,所以在用典时,赋予微言大义。可是,夜长梦短,连梦中都无法充分表达此中幽情,只有像屈原一样,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离骚》)这也就是冷香浸佩的意思。在这样的感情形态中,自然逗出别有伤心处一句。接下来三句,有两层意思。天气阴晴寒暖不定,就病中的主人公来说,当然是难以将息;但反清复明之大业渺茫难知,努力总是伴随着失望,不也使人感到愁之无极吗?于是末三句就专门写愁。渊源所自,见于赵德庄《鹊桥仙》春愁元自逐春来,却不肯随春归去以及辛弃疾《祝映台近晚春》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但翻进一层,又有发展。赵、辛仅说到春天带来春愁,因而希望春归之时,再把原样的愁带走。徐灿却认为,愁并不是静态的。它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到来,也随着春天的发展而增长。它增长到这种程度,甚至连春天也不肯放走,意即主人公的心里将永远为春天而感伤,永远有排遣不尽的春愁。这一写法,在前人的基础上,又翻出了新意。读徐灿此词,难免让我们想起宋代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确,徐词化用李词之处甚多。如怨东风数句,出自李《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永昼恹恹数句,出自李《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半暖微寒数句,出自李《声声慢》: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词中的叠字,也和李清照的《声声慢》颇有渊源。宋代以后的女词人,在创作时,心目中往往有李清照在,这首词也可以提供一个例证。但徐灿和李清照虽然时代和身世有相同之处,但徐由于丈夫的仕清,显然有更多的难言之隐。像嫩草王孙归路这样的感受,李清照的词中就不曾出现过。因此,这两位不同时代的杰出女词人在对各自生活的感情体味上,仍然有不少非常个性化的东西,不独艺术上各出机杼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清·洪亮吉《木兰花慢·太湖纵眺》

下一篇:清·傅山《秋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