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不仅是诗人":杜甫先生不单单只是一位诗人,
"薄宦沉沦稷契身":虽然仕途低微坎坷,却有着稷、契那样辅佐天下的志向与才能。
# 稷契:传说为舜时二贤臣,稷管农业,契管教化,在此是作者借杜诗“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中杜甫的自比来赞颂杜甫。,沉沦:沦落。,薄宦:低微的官,即小官。
"独向乱离忧社稷":在乱世之中独自忧心国家命运,
# 社稷:古代天子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用指国家。
"直将歌哭老风尘":把自己的喜怒哀乐融入诗歌,在动荡岁月中老去。
# 老风尘:衰老在风尘仆仆的羁旅漂泊之中。,歌哭:指杜甫忧国忧民、悲壮苍凉的诗作。,直将:只将。
"诸侯宾客犹相忌":当时的诸侯和宾客们还猜忌排挤他,
# 犹相忌:指杜甫受到节度使幕府中同僚的猜忌,因而不安于位,仅数月就辞职了。,诸侯宾客:指杜甫在成都时曾以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官衔参严武节度使幕府,任参谋。诸侯,严武任剑南节度使,地位略当于古代的诸候,故以相喻。
"信史文章自有真":但他的文章如信史般真实记录了历史。
# 信史文章:指杜甫诗歌忠实反映当时的社会和人民生活,被誉为“诗史”。信史,真实的历史记载。
"一饭何曾忘君父":哪怕是吃一顿饭的时间,也没有忘记君主和国家,
# 何曾忘君父:不曾忘记君王的恩泽。,一饭:一餐饭。
"可怜儒士作忠臣":可叹这位儒士,真正做到了忠臣的典范。
“乾隆三大家”之一
蒋士铨(1725~1785),清代诗人。字心馀、苕生,号清容居士、藏园,晚号定甫,江西铅山(今属江西)人。乾隆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蒋士铨与袁枚、赵翼并称为“乾隆三大家”。其诗文、词曲皆擅,诗风沉雄遒劲,题材广泛,有不少描写社会生活之作。他喜以诗论诗,还以诗论绘画、书法、戏曲等;亦善于以诗论史,或读史兴感,或怀古寄慨,或表达仰慕之情,或予以讽刺鞭挞,纵横捭阖,议论风生。著有《忠雅堂文集》《忠雅堂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怀古诗。诗中介绍了杜甫虽有“契稷身”,却遭遇“薄宦沉沦”,一生“乱离”“沉沦”,但始终“忧社稷”,其诗歌堪称“信史”。通过对杜甫生平的描述,体现出作者对杜甫的敬重与同情,同时也暗含对时代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对比:“忌”“薄”相映,对比突出杜甫无论是在朝廷还是地方,都有才而不见用的遭遇。引用:“每依北斗望京华”,巧妙引用杜甫《秋兴》中的诗句,说明杜甫始终心系国家。直抒胸臆:“先生不仅是诗人”“可怜儒士作忠臣”等句,直接表达作者对杜甫的评价与同情。
3. 分段赏析
“先生不仅是诗人,薄宦沈沦稷契身”,开篇以“不仅”二字石破天惊,打破常规认知,强调杜甫身份不仅是诗人,更是有着稷、契般辅佐天下抱负的济世之才。“薄宦沈沦”与“稷契身”形成鲜明对比,既点明杜甫仕途坎坷、官职低微的遭遇,又凸显其志向高远,奠定全诗对杜甫高度评价的基调,同时暗含作者对杜甫才华被埋没的惋惜。“独向乱离忧社稷,直将歌哭老风尘”,运用直抒胸臆的手法,生动展现杜甫在乱世之中,独自为国家命运忧心忡忡,把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倾注于诗歌创作中,最终在动荡不安的岁月里度过一生。“乱离”“风尘”勾勒出时代的动荡与艰辛,而“忧社稷”“歌哭”则深刻体现杜甫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无处排解的深沉感慨,饱含作者对杜甫的敬重与同情。“诸侯宾客犹相忌,信史文章自有真”,此联采用对比手法,“忌”字道出杜甫遭受诸侯宾客猜忌排挤的困境,而“自有真”则强调其诗歌如信史般真实记录历史。一“忌”一“真”,突出杜甫身处艰难环境却坚守真实的难能可贵,既是对杜甫文章价值的肯定,也暗含对当时容不下贤才的社会环境的批判。“一饭何曾忘君父,可怜儒士作忠臣”,“一饭”以小见大,强调杜甫时刻心系君父,哪怕是生活中的点滴时刻,也从未忘却自己的忠诚。“可怜”二字饱含深情,既表达对杜甫忠诚品质的赞美,又流露出对其一生坎坷、壮志难酬的惋惜。此联总结全诗,将杜甫“儒士作忠臣”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作者对杜甫的深沉感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独特的视角和真挚的情感,对杜甫进行了高度的评价与缅怀。其写作特色鲜明,结构严谨,感情深沉。在文学史上,它是蒋士铨诗歌中的佳作,体现了其雄厚凝重的创作风格,对于研究蒋士铨的文学思想以及他对杜甫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独向乱离忧社稷,信史文章自有真”句,实实道出少陵心事,忧君爱国,千载如见。
近代王文濡《历代诗评注读本》
上一篇:清·姚鼐《李斯论》
下一篇:清·龚自珍《已亥杂诗 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