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是高难问":这世间最让人难以发问、难以探寻明白的,
"青天隔九重":青天相隔有九重。
"亭皋一搔首":我站在水边的高地上,不禁搔了搔头,
"风雨满千峰":风雨布满千座山峰。
"野色生新黍":田野景色里长出新黍,
"秋声入暮钟":秋声融入傍晚钟声。
"十年摇落意":长达十年来都是这般如草木凋零飘落般的失意境遇啊,
"泽畔老芙蓉":如泽边老去的芙蓉。
清代词人、戏曲家
尤侗(1618~1704),清代词人、戏曲家。字同人、展成等,号艮斋、西堂老人,籍贯江苏长洲(今苏州)。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纂修《明史》三年告归。其词早期自然生新,娇媚秾丽;中期则多风流哀怨之词;晚年居家与词人唱和,词风转于轻浅。尤侗曲名尤著,传奇、杂剧兼擅。其论曲主性情,倡本色,重声律。主要作品有词《摸鱼儿·春怨》,传奇《钧天乐》,杂剧《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等。著有《西堂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登高题材诗。描绘了重阳登高时所见的青天、风雨、千峰、新黍、暮钟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十年漂泊的失意与感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青天隔九重”巧用“九天”典故。“九天”原指传说中九重高远的天空,常象征皇权或仙境的遥不可及。作者在此运用,以“九重”指高远青天,保留其高远本义,又用“隔”字强化遥远感,暗含与高远之物相隔难及的怅惘。多感官描写:“风雨满千峰”运用多感官描写:“风”“雨”可闻其声(风声、雨声),“雨”“千峰”可见其形(雨的形态、群峰全貌)。作者将听觉与视觉结合,让读者似能听见风雨声响,又能看见风雨笼罩群峰之景,立体呈现出磅礴景象。
3. 分段赏析
“最是高难问,青天隔九重”,首联写登高时仰望青天的感受。“高难问”既指青天高远难以触及,又暗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迷茫;“隔九重”的描述,强化了天空的高远与隔阂之感,起笔便奠定了全诗沉郁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疏离与怅惘。“亭皋一搔首,风雨满千峰”,颔联聚焦于登高时的动作与所见之景。诗人站在水边的高地上,不禁搔首远望,而风雨早已布满了千峰万壑。“搔首”这一细节,生动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无奈;“风雨满千峰”的壮阔景象,既写出了秋日登高的萧瑟,又映衬出诗人内心的波澜,情景相生,让愁绪更显深沉。“野色生新黍,秋声入暮钟”,颈联转向对秋日景物的细致描摹,融合了视觉与听觉。田野间的新黍在暮色中生长,透着淡淡的生机;秋日的风声与傍晚的钟声交织在一起,更添几分寂寥。“生新黍”的生机与“入暮钟”的萧瑟形成对比,在宁静中暗藏时光流逝的感慨,让全诗的意境更加丰富。“十年摇落意,泽畔老芙蓉”,尾联直抒胸臆,将十年间的漂泊失意之情托于“老芙蓉”之上。“摇落意”概括了长期以来的零落与失意;以“泽畔老芙蓉”自比,既写出了如芙蓉般在秋风中凋零的境遇,又暗含着一种孤高自守的情怀,将全诗的愁绪与感慨推向高潮,余味悠长。
上一篇:清·缪公恩《早醒》
下一篇:清·陈名夏《五子咏·桐山方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