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堂前一树梅":富贵人家的厅堂前,种着一棵梅树,
# 白玉堂:指富贵人家的宅第。
"今朝忽见数花开":今早忽然看见几朵梅花绽放。
# 花:一作枝。
"儿家门户寻常闭":我家门户平日总是紧闭,
# 寻常:一作重重。平常,经常。
"春色因何入得来":这春色究竟如何溜得进来。
# 何入得来:一作何缘得入。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闺怨诗。通过深闺少女对紧闭门户中梅花突绽的困惑发问,含蓄抒发了封建礼教禁锢下女性对自由与爱情的隐秘渴望。
2. 写作手法
白描:“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二句不修饰不渲染,仅用名词(白玉堂、树梅)与动词(见、开)平实记录场景,如绘画中的素描写生。“忽见”二字看似平淡,却精准捕捉从长期无觉到骤然发现的心理转折。反问:“春色因何入得来?”,少女以天真口吻质问自然现象,表面困惑春色如何穿透重门;实则抒发对自由与爱情的渴望。对比:诗人通过“门户寻常闭”与“春色入得来”的强烈反差,巧妙地以物理空间的封闭与自然春色的不可阻挡形成对比,既突出了少女深闺禁锢的现实,又暗喻其内心春情萌动、无法压抑的青春活力。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白玉堂前一树梅”开头,语言平实如日常说话,勾勒出一幅简单明快的画面。紧接着第二句“今朝忽见数花开”自然承接,两句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意思。乍看之下似乎平淡无奇:不过是描写春天刚到,几枝梅花绽放而已。但细细品味就会发现,“忽见”二字蕴含丰富情感:既写出了春天悄然而至带来的惊喜,又暗示了初春的美好,让人感受到生命蓬勃的活力。用“忽见”这个词,还含蓄地表明梅花可能早已开放,只是今天才注意到。这不正是少女怀春时那种既期待又羞涩的生动写照吗?后两句,作者巧妙转折,用“几家门户寻常闭,春色因何入得来”的反问手法,生动刻画了一位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表面看,少女似乎因春意撩拨而烦躁不安,埋怨春天打破了她往日平静的心境。但她的“怨”并非真的讨厌春天——恰恰暴露了她对春日既期待又忐忑的复杂心理:她渴望爱情带来的新奇体验,却又因未经人事而羞涩惶恐。这种矛盾让“怨”字蕴含了多重情感——有甜蜜的憧憬,有青涩的畏惧,有懵懂的烦恼,更有按捺不住的惊喜。正是这一“怨”字,将少女纯真、羞怯又暗藏雀跃的鲜活形象跃然纸上。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生动描绘了少女怀春时既期待又犹豫的复杂心情,从梅花写起,最后落到幽怨与思慕。诗歌语言活泼传神,人物形象鲜活,笔触细腻温柔,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在结构上,起承转合自然连贯,春天的梅花与怀春少女相互映衬,全篇以“怨”字为核心贯穿始终,情感饱满,意境完整。
# 钟云:“因何”妙于“何因”。“人得来”妙于“得入”。用字之变,不可不知。
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
# 与王昌龄“闺中少妇”语异意同,但彼言思妇,此言怨女,故情事有藏露之别。“得人”作“人得”,更落诗馀声口。
清黄生《唐诗摘钞》
# 以苦思激成快响奇想,全在“重重”二字,全拙手改为“寻常闭”,便宽泛不激烈矣。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
# 绝不言怨,词浅味深。
明唐汝询《唐诗解》
# 睹梅开而感春色,发为警怪之语。“忽见”“因而”四字,相关而怨自见,此心贞洁,非外物所能动,得国风不淫不诽之体,的是闺女妙词。与李白“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帷”同入神境。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上一篇:唐·陆龟蒙《丁香》
下一篇:唐·杜甫《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