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儿不用识文字":生下儿子不需要认识文字,
"斗鸡走马胜读书":斗鸡骑马比读书有用得多。
# 斗鸡走马:即斗鸡赛马,古代的赌博游戏。
"贾家小儿年十三":贾家的小孩年仅十三岁,
# 贾家小儿:贾姓人家的孩子,即贾昌。
"富贵荣华代不如":他所享受的富贵荣华连世代积累的家族都比不上。
"能令金距期胜负":能用金属制成的鸡爪套来决定斗鸡比赛的胜负,
# 期胜负:是必定获胜的意思。,金距:金距:公鸡斗架,全靠脚上的角质硬距作武器在距上安上金属套子,更利于格斗,就叫“金距”。距:雄鸡爪子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令:让,使。
"白罗绣衫随软舆":身穿白罗绣衫,跟随着舒适的轿子。
# 软舆:即轿子。
"父死长安千里外":他的父亲死在千里之外的长安,
"差夫治道挽丧车":差遣民夫整治道路来拉丧车。
# 丧车:运载灵柩的车子。,挽:追悼死人。,道:后作“导”,引导。,治:一作“持”。奉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民间童谣,也是一首讽喻现实的政治诗。诗中以直白语言展现“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的扭曲价值观,借贾家小儿因斗鸡骤得富贵的事例,揭露社会病态。结尾“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的荒诞场景,辛辣讽刺统治阶层奢靡与社会腐败不公。
2. 写作手法
夸张:“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夸大了斗鸡在当时社会中的价值,扭曲了正常的社会认知,以突出讽刺效果;“差夫治道挽丧车”对贾昌父亲死后兴师动众的描述进行夸张,凸显事件的荒诞性。对比:“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中将正常“识文字”与“斗鸡走马”对比,展现社会价值观的扭曲;把贾昌因斗鸡获得的荣华富贵与普通百姓的境遇对比,突出社会的不公平。以小见大:“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几句诗,通过描写贾昌这一“神鸡童”的个人经历和特殊际遇,反映出整个唐朝因皇帝喜好斗鸡而导致的社会腐朽、价值观扭曲等重大社会问题。借古讽今:“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借贾昌与唐玄宗时期的事件,讽刺当时社会的不良风气和统治阶层的荒诞行为。
3. 分段赏析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以石破天惊之语直揭社会病态,将象征学识修养的“识文字”与代表玩乐消遣的“斗鸡走马”进行强烈对比,并以夸张手法颠覆传统价值观念,深刻批判因帝王沉溺斗鸡而导致的社会风气异化,如利刃般切入时代病灶,为全诗奠定辛辣的讽刺基调。“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聚焦“神鸡童”贾昌这一典型人物,以其年仅十三便坐拥常人难以企及的富贵,形成强烈的现实反差。在泰山封禅这一庄严神圣的皇家盛典中,身着华贵白罗绣衫的贾昌,竟带着斗鸡随侍皇帝软舆,这一极具戏剧性的细节,将得宠者的骄纵与帝王的荒诞喜好暴露无遗,以微见著,暗讽统治阶层的昏聩与朝政的荒疏。“父死长安千里外,差夫治道挽丧车”以贾昌父亲的丧仪场景收束全诗,官吏为攀附权贵,竟征调民夫为普通卫士的灵柩开路、挽车,这一荒谬至极的景象,将官场谄媚之风与社会资源错配的畸形生态展露无遗。普通百姓被迫为斗鸡得宠者之父服劳役,阶层的巨大鸿沟与社会的不公尽显,字里行间饱含对统治阶层腐朽本质的深刻批判,更暗示了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根源。
4. 作品点评
民谣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的艺术群落,凝聚着广大民众的集体智慧,深深植根于现实生活,敏锐地捕捉着时代的脉搏。就如这首诗,精准抓住唐代盛行的斗鸡现象,以长安“神鸡童”贾昌的传奇际遇为切入点,辛辣地讽刺了当时道德沦丧、奸佞惑主的畸形社会现实。作品以小见大,深刻揭示出唐王朝由盛转衰背后的社会痼疾,展现出民间文学强大的现实批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