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京作觔卖":在长安洛阳,荠菜按斤卖,
# 作斤卖:按斤卖,言其贵重。斤,一作“芹”。,两京:指唐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
"五溪无人采":到了五溪蛮地,却无人采摘。
# 五溪:指五陵的五条溪水。地在今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部一带。
"夷夏虽有殊":中原和边地虽不同,
# 殊:不同。,夷夏:指中原以外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夏:指汉族聚居的中原地区。
"气味都不改":荠菜味道始终同。
# 都不改:一作“固常在”。
1. 分段赏析
《感巫州荠菜》是唐代高力士创作的一首五言短诗。全诗短短四句,以荠菜为喻,借物抒情,将个人的身世际遇与忠诚之心娓娓道来,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尽显托物言志的精妙。“两京作觔卖”,开篇一句,诗人将笔触指向长安与洛阳这两座繁华都城。在两京之地,荠菜备受青睐,可以按斤论价地售卖。这一描述看似只是在陈述荠菜在京城的市场价值,实则暗含深意。两京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是权力与地位的象征。高力士早年侍奉唐玄宗,身处宫廷权力核心,备受重用,深得信任,在朝廷中有着重要地位。就如同荠菜在两京的抢手,此时的他也处于人生的高光时刻,身份尊贵,风光无限。“五溪无人采”,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描绘出荠菜在五溪的截然不同的命运。五溪地处偏远蛮荒之地,这里的人们对荠菜毫无兴趣,任其在山间自生自灭,无人采摘。这一巨大反差,实则是诗人自身遭遇的写照。因宫廷权力斗争,高力士受到牵连,被流放到五溪。从昔日宫廷中的红人,骤然沦为偏远之地的流放者,无人在意,无人问津,遭受到冷落与歧视。曾经的辉煌与如今的落魄形成强烈对比,其中饱含着诗人内心的无奈与凄凉。“夷夏虽有殊”,第三句中,“夷”指五溪这样的偏远蛮夷之地,“夏”则代表中原华夏地区。诗人指出,荠菜生长的地域,无论是蛮荒的五溪,还是繁华的中原,有着极大的差异。这里既点明了地域环境的不同,也暗示了自己从繁华京城到偏远异乡的巨大转变。这种环境的改变,对于常人来说,或许会带来心态、行为的巨大变化,但对于高力士而言,却有着另一番坚持。“气味都不改”,最后一句,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荠菜无论生长在何处,其独特的气味始终不会改变。这看似简单的对荠菜特性的描述,实则是诗人心志的直白表露。高力士以荠菜自比,坚定地表示,尽管自己从宫廷被流放到蛮荒之地,身份从受宠的近臣变为阶下囚,处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自己的秉性与对唐玄宗的忠诚之心,永远不会改变。在封建社会,臣子对君主的忠诚被视为高尚的品德,高力士用荠菜不改的“气味”,向世人宣告自己矢志不渝的忠心,展现出他坚守本心、不为外界境遇所动摇的坚定信念。整首诗中,高力士巧妙地选取荠菜这一普通野菜作为意象,通过对荠菜在不同地域遭遇与特性的描述,将自己的人生起伏与内心情感融入其中。诗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复杂的典故,以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展现了诗人从辉煌到落魄的人生轨迹,更深刻地表达了他对君主始终如一的忠诚。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让诗歌在简单的字句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坚定的信念,也让后人得以透过这简短的诗句,窥见高力士复杂的人生与赤诚的忠心。
# 这首诗句句都在说荠菜,也是句句都在说自己。“两京论斤卖”是说自己原来在皇帝身边时,也是上得了台面的。“五溪无人采”是说自己被流放,有很大的失落感。“夷夏虽有殊”是说自己今昔处境有很大落差。“气味终不改”是说自己对君王的忠心是经得起考验的。总之,这首诗的写法还是很高明的。
不详四川大学教授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
下一篇:唐·高适《送魏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