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蜉蝣之羽":微弱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
# 蜉蝣之羽:以蜉蝣之羽形容衣服薄而有光泽。
"衣裳楚楚":漂亮的外衣色彩鲜明夺目。
# 楚楚:鲜明貌。一说整齐干净。,衣裳:比喻蜉蝣的羽翼如衣服一样。
"心之忧矣":叹其生苦短我心溢满忧伤,
"於我归处":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 归处:即死后的归依之处。古代死人谓之归人。,於:通“乌”,何,哪里。
"蜉蝣之翼":细小蜉蝣在空中振翅飞舞,
"采采衣服":尽情展示着它华美的衣服。
# 采采:光洁鲜艳状。
"心之忧矣":叹其生短促我心涌满忧郁,
"於我归息":我人生的归宿将栖落何处。
"蜉蝣掘阅":柔嫩的蜉蝣刚刚破土而出,
# 掘阅:挖穴而出。阅(xué),通“穴”。
"麻衣如雪":轻轻舞动雪白的麻纹衣服。
# 麻衣:古代诸侯、大夫等统治阶级日常衣服,用白麻皮缝制。
"心之忧矣":叹其生命短暂我忧郁满怀,
"於我归说":到哪里寻找我人生的归宿。
# 说:通“税”,止息,居住。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借蜉蝣这种朝生暮死的小虫,写出了脆弱人生在消亡前的短暂美丽,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光阴易逝的叹息,以及对人生终须面临消亡的困惑。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多处运用比喻,把蜉蝣的翅膀比作 “衣裳楚楚”“采采衣服”“麻衣如雪” ,细腻描绘出蜉蝣翅膀的绚丽多姿,凸显其美丽转瞬即逝的特点,借此映照人生的短暂无常。借物抒情:诗人借助蜉蝣朝生暮死的特性,通过 “心之忧矣” 反复咏叹,抒发了对生命短暂、人生易逝的哀伤,以及对生死这一终极问题的迷茫与困惑。
3. 分段赏析
开篇以“蜉蝣之羽”为喻,这微小生命的翅膀如华裳般绚烂多彩,却仅有一日光华,恰似昙花一现,引发诗人深沉感慨,一种珍视生命、活在当下的紧迫感扑面而来。第二章诗意与之相近,第三章则聚焦蜉蝣初生,破土时麻衣似雪,翅羽如丝般洁白柔嫩,旋即振翅而飞,尽展生命光彩。诗人借此呼吁世人学习蜉蝣,让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全诗内容简约、结构单纯,却极具艺术张力。三章反复咏叹中,蜉蝣翅膀的细微美丽被层层渲染,赋予这小虫的一生以虚幻的华丽感。而对生命忧伤的喟叹贯穿其间,让对美的赞叹始终裹挟着对消亡的无奈,“浮生若梦”的怅惘愈发浓烈。诗中情调虽带几分消沉,却折射出人类对“我是谁?将往何处去?”的终极追问,这种深入灵魂的忧伤在古代中国尤为显著——因缺乏宗教对生死的慰藉性解答,人心更易被忧思笼罩。但换个角度看,对死亡的困惑与追问,本质上是对生的眷恋,是人类心底最本真的情感诉求。
# 比也。此诗盖以时人有玩细娱而忘远虑者,故以蜉蝣为比,而刺之。言:蜉蝣之羽翼,犹衣裳之楚楚可爱也。然其朝生暮死,不能久存,故我心忧矣,而欲其于我归处耳。
宋朱熹《诗集传》
# 楚楚“采采”“如雪”,其人得意在此,傍人赞叹正在此,盖一念为朝生暮死,则其得意处,正可悼可畏处也,故曰“心忧”。“于我归”者,叹其失所归也。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 喻意危悚。
清吴闿生《诗义会通》
下一篇:先秦·佚名《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