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ā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tóu
guā
bào
zhī
qióng
fěi
bào
yǒng
wéi
hǎo
tóu
táo
bào
zhī
qióng
yáo
fěi
bào
yǒng
wéi
hǎo
tóu
bào
zhī
qióng
jiǔ
fěi
bào
yǒng
wéi
hǎo

译文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不是仅为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逐句剖析

"投我以木瓜":你将木瓜投赠我,

# 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投:赠送。

"报之以琼琚":我拿琼琚作回报。

# 琼琚:佩玉,美玉为琼。下“琼玖”“琼瑶”同。

"匪报也":不是仅为答谢你,

# 匪:同“非”,不是。

"永以为好也":珍重情意永相好!

"投我以木桃":你将木桃投赠我,

# 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报之以琼瑶":我拿琼瑶作回报。

# 琼瑶:美玉名。

"匪报也":不是仅为答谢你,

"永以为好也":珍重情意永相好!

"投我以木李":你将木李投赠我,

# 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报之以琼玖":我拿琼玖作回报。

# 琼玖:美玉名。

"匪报也":不是仅为答谢你,

"永以为好也":珍重情意永相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木瓜》是收录于中国古代首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篇章,其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涵盖政治讽喻、人际赠答、情感表达等多元解读,如“美齐桓公说”“男女相互赠答说”“朋友相互赠答说”等七种代表性观点,折射出不同时代的学术视角与文化语境。诗歌共三章,每章四句,在艺术表现上极具特色:语句高度重叠复沓,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配合长短参差的句式,于整齐中见变化,营造出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实现了音乐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统一;质朴直白的语言风格与民间常见的赠答意象,使其洋溢着鲜明的民歌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木瓜》作为《诗经》“十五国风”中《卫风》的经典篇目,其创作背景与意图历来争议不断。汉代《毛诗序》认为,此诗是卫国百姓为感念齐桓公的救助之恩所作。当时卫国遭受狄人侵袭,国君流亡漕邑,齐桓公出兵相助并赠予车马器物,助其复国;卫人深受感动,遂以“投木报琼”的意象,表达渴望厚报恩情的心意,这一说法得到后世部分学者呼应。与之相近的鲁诗学派,则将诗旨解读为臣子思报君主的忠诚之歌。至宋代,朱熹从文学角度出发,打破传统经学家的政教解读,提出“男女相互赠答说”,认为诗中以悬殊的赠答传递恋人间的深情,这一观点契合宋代疑古革新的学术风气,也使《木瓜》的情感解读更贴近民间生活。清代学者姚际恒则进一步拓宽视野,认为诗中情谊不必局限于男女之恋,友人相赠亦合情理。现代学界多延续朱熹思路,结合《诗经》中大量情歌的特质,明确将其界定为爱情诗,推测作者或是一位青年男子,以直白而热烈的口吻,向心仪之人表达愿以永恒深情回馈对方的真挚心意。尽管众说纷纭,这些解读恰折射出《木瓜》跨越时空的丰富内涵与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赠答抒情的四言诗,借木瓜、木桃、木李等果实与琼琚、琼瑶、琼玖等美玉的赠答景象,写出了人类超越物质等价交换、追求精神契合的高尚情感。

2. 分段赏析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首章以“木瓜”与“琼琚”的赠答破题,“木瓜”作为山野间常见的果实,带着自然质朴的气息,而“琼琚”则是雕琢精美的玉佩,象征着贵重的礼器。二者在价值上形成鲜明对比,却被诗人以“报之以”的句式紧密联结。“匪报也”三字陡然转折,否定了物质层面的等价交换,将情感升华为永以为好”的精神约定:这不是简单的礼尚往来,而是以超越实物价值的心意,期许一份永恒的情谊。此处以直白如口语的表述,却在“木瓜”与“琼琚”的悬殊中暗藏深意,为全诗奠定了“重情轻物”的情感基调。“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次章延续首章的结构范式,仅将“木瓜”换为“木桃”,“琼琚”易作“琼瑶”。从植物学角度看,“木桃”与“木瓜”同属蔷薇科,不过是果实形态略有差异的同类植物;“琼瑶”与“琼琚”则同为美玉,仅在形制上稍有区别。这种细微的替换,并非简单的词汇堆砌,而是通过“桃”与“瑶”的音韵呼应(上古音中“桃”属幽部,“瑶”属宵部,韵部相近),在歌唱时形成回环婉转的韵律。诗人再次强调“匪报也”,仿佛在反复叮嘱:即便你赠予我的只是一枚普通的木桃,我回赠的琼瑶也并非衡量价值的筹码,而是愿以金玉般坚贞的心意,维系这份纯粹的情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末章以“木李”与“琼玖”收尾,“木李”即野李子,较“木瓜”“木桃”更显小巧寻常;“琼玖”则是黑色的美玉,与前两章的琼琚、琼瑶共同构成“美玉三部曲”。三章之中,赠物从“瓜”到“桃”再到“李”,渐次缩小;报物从“琚”到“瑶”再到“玖”,虽同为美玉却各有意象,却始终以“匪报也”统摄全篇。这种高度重复的句式,恰似音乐中的重章叠唱——每一次重复都是情感的累加,每一次变奏都是心意的深化。当“永以为好也”的尾句第三次响起时,读者仿佛能听见诗人以玉石相碰的清响为誓,将“珍重情意”的主题推向高潮:物质的轻重从不是衡量情谊的标准,唯有彼此珍视的真心,才是超越时空的永恒信物。全诗三章,每章仅更换四字,却通过“果实—美玉”的意象对举、“匪报也”的情感宣言、“永以为好”的永恒期许,构建出层次丰富的情感逻辑。从语言形式看,打破《诗经》常见的四字句,长句形成跌宕节奏,配合“木瓜—琼琚”“木桃—琼瑶”“木李—琼玖”的类义词群,在重复中见变化,于质朴中显深沉。这种结构恰似后世的《阳关三叠》,以音乐性的复沓强化情感张力,让“投木报琼”的行为超越了具体的物象,升华为人类对“以心换心”的永恒追求:正如诗人所言,当我们以琼瑶回报木瓜时,回应的从来不是果实的重量,而是那份穿越千年仍温润如玉的情意。

3. 作品点评

《木瓜》以质朴的赠答意象构建起超越物质的情感哲学,诗中以木瓜、木桃、木李等寻常果实与琼琚、琼瑶、琼玖等贵重美玉形成价值悬殊的回馈关系,打破“投桃报李”的对等交换逻辑,凸显“匪报也,永以为好”的精神内核。这种以重礼回应轻赠的表达,本质上是对情意本身的礼赞——受赠之物虽为山野果实,却承载着赠予者真挚的心意,其情感重量远超玉石的物质价值;而回赠美玉亦非衡量厚薄,而是以象征永恒的金玉之质,呼应那份纯粹的情谊,故言“永以为好”。诗中物品已超越具象化的指代,成为情感的载体,作者以“匪报”二字斩断世俗的价值衡量,展现出“重情轻物”的高朗胸襟:真正的情谊无关乎物质多寡,而在于对他人心意的珍重与理解。这种对精神契合的追求,与汉代张衡《四愁诗》中“投金报玉”的情感逻辑一脉相承,皆以悬殊的赠答意象,书写人类对“以心换心”的永恒向往,让《木瓜》一诗在千年传诵中,始终闪耀着超越功利的情感光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惠有大于木瓜者,却以木瓜为言,是降一格衬托法;琼瑶足以报矣,却说匪报,是进一层翻剥法。

清牛运震《诗志》

# 千古交情,尽此数语。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屈原《卜居》

下一篇:先秦·佚名《小雅·鹤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