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lí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líng
líng
rén
měi
qiě
rén
chóng
huán
rén
měi
qiě
quán
chóng
méi
rén
měi
qiě
cāi

译文

黑猎犬项上的铃声响个不停,那个猎人形象好又有好品行。黑猎犬的子母环呤呤响不停,那个猎人形象好又那样勇猛。黑猎犬的两个环呤呤响不停,那个猎人形象好又有好本领。

逐句剖析

"卢令令":黑猎犬项上的铃声响个不停,

# 令令:即“铃铃”,猎犬颈下套环发出的响声。,卢:黑毛猎犬。

"其人美且仁":那个猎人形象好又有好品行。

# 仁:仁慈和善。,其人:指猎人。

"卢重环":黑猎犬的子母环呤呤响不停,

# 重环:大环套小环,又称子母环。

"其人美且鬈":那个猎人形象好又那样勇猛。

# 鬈:勇壮。一说发好貌。

"卢重鋂":黑猎犬的两个环呤呤响不停,

# 重鋂:一个大环套两个小环。

"其人美且偲":那个猎人形象好又有好本领。

# 偲:多才多智。一说须多而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卢令》出自中国古代首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一首诗。此诗旨在赞美猎人。诗中的猎人,容貌英俊,勇敢和善,且才华横溢,令人心生赞叹与敬佩。诗人独具匠心,并未径直刻画猎人,而是另辟蹊径,通过描绘猎人猎犬所佩戴的项圈、锁链等细节,来侧面烘托猎人的诸多优点。毕竟,良犬出自良主,猎犬与猎人相辅相成。可爱的猎犬,恰如猎人的生动写照,人们爱屋及乌,因喜爱猎犬,更对猎人满怀敬仰。这种写法别具一格,不仅从猎人自身,还借其身旁的“伙伴”,双重凸显猎人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且独特的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国风・卢令》的诗旨背景,自古便见解各异,主要观点如下:其一为刺荒说;其二是刺以色取人说;其三乃女恋男、女赞男之说;其四是周蒙、冯宇在《诗经百首译释》中提出的猎歌说;其五为王质《诗总闻》、朱熹《诗集传》所主张的赞美猎者说。如今,多数人倾向于第五种说法,认定此诗意在赞颂猎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卢令》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赞美诗。它通过描写猎犬“卢令令”“卢重环”“卢重鋂”等形象,体现了猎人容貌英俊、品德仁善、勇敢且多才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猎人的赞美与敬仰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诗中“卢令令”“卢重环”“卢重鋂”,以“令令”的清脆犬铃、华丽的犬饰等实笔,勾勒出猎犬颈环晃动、身姿矫健的动态画面,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受到狩猎时的热烈氛围。而“其人美且仁”“其人美且鬈”“其人美且偲”则笔锋一转,抛开对猎人外貌、动作的刻画,以虚笔直接赋予其“仁爱”“勇猛”“多才”的抽象品质。实写猎犬的精良、灵动,为虚写猎人的形象做铺垫;虚写猎人的美德与才干,又升华了实笔描绘的场景意义。虚实相生间,不仅展现出春秋齐地狩猎活动的生动图景,更塑造出一个文武双全、令人敬仰的理想猎人形象,折射出当时崇尚勇武与品德的民风。烘托:诗中“卢令令”一句,以叠词摹写猎犬颈环晃动的清脆声响,未写猎人先闻犬声,从听觉层面渲染出狩猎场景的紧张与热烈,暗示猎人对场面的掌控力;“卢重环”“卢重鋂”则聚焦猎犬的双重颈环与多重铃铛等华美装饰,极言其品种优良、装备精良,暗指唯有技艺高超、地位不凡的猎人,才能驯养如此出众的猎犬,以犬之“贵”衬人之“能”;此外,从猎犬围绕猎人跑动、兴奋活跃的状态中,还能感受到它对猎人的信赖,侧面烘托出猎人“美且仁”的温和仁厚,以及训练猎犬时“美且鬈”“美且偲”的勇猛干练与才思敏捷。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卢令令,其人美且仁”,宛如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当清脆的猎犬铃声“令令”从远方悠悠传来,那富有节奏感的声响,仿佛是一首自然的序曲。女子听闻此声,思绪瞬间被牵引。在她的想象中,伴随着如此悦耳铃声的猎人,必定有着出众的外表,是那般的漂亮。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拥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这一联想,并非凭空而生,而是女子内心对美好情感与美好人物的一种期许与向往。这里从远处的铃声写起,是一种由听觉引发的联想,从犬的灵动声音过渡到对人的美好品质的想象,巧妙地由物及人,不着痕迹地为猎人的形象染上了一层温暖而迷人的色彩,也为全诗奠定了充满爱慕与夸赞的情感基调。“卢重环,其人美且鬈”,随着猎犬迈着矫健的步伐逐渐靠近,女子的视线也被吸引。她清晰地看到犬项上那精致的子母双环,在阳光下闪烁着独特的光泽。此时,女子的思绪再次如灵动的鸟儿般跳跃,从这精美的犬项装饰联想到猎人的模样。她觉得,拥有这样漂亮猎犬的猎人,不仅身姿挺拔健壮,或许还有着一头令人心动的美发。这里对“鬈”解释为头发漂亮,为整个画面增添了几分柔美的气息。女子对猎人的爱慕在这一刻愈发浓郁,她不再仅仅满足于对猎人宽泛的赞美,而是开始关注到一些更细微、更具个人特色的方面。这种情感的递进,就如同层层剥开的花朵,逐渐展露出最娇艳的花蕊,生动地展现出女子对猎人的关注不断加深,爱慕之情也愈发炽热。“卢重鋂,其人美且偲”,当猎犬终于来到女子面前,她将犬项上那独特的大环贯两小环的装饰看得清清楚楚。而此时,她脑海中关于猎人的形象也更加丰满。她想到,这样一个带着如此神气猎犬的猎人,必定有着过人的美貌与出众的才能。倘若将“偲”解释为大胡子,那更是为猎人增添了几分英武豪迈的气质。在古代,男子的胡须常常被视为一种魅力与成熟的象征,古人有“无须不美”的说法,而拥有一把美髯的男子,往往被视为美髯公,备受尊崇。女子从之前对猎人美发的夸赞,又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对其美髯的赞美。她口中滔滔不绝的称赞,就像是潺潺的溪流,源源不断地流淌出她内心深处对猎人的倾慕之情。尽管诗中没有直接去描述猎人身体多么强壮,才能多么卓越,但从女子对其头发、胡须这些细节的关注与夸赞中,我们足以感受到她爱意的热烈与深沉。这寥寥数语,看似轻描淡写,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情,将女子对猎人的爱慕展现得淋漓尽致。整首诗仅仅用了二十四个字,却犹如一位技艺高超的画师,以简洁而精准的笔触,借助由犬及人的巧妙联想,层层递进、细腻入微地勾勒出一位壮美、仁爱、勇武且多才的年轻猎人带着心爱的猎犬打猎的鲜活情景。在这个过程中,更是生动地展现了女子对猎人炽热而真挚的爱慕之情,让人仿佛能透过文字,感受到那份在心底涌动的情愫。其文字之简练,形象之生动,情感之真挚,堪称《诗经》中的经典之作,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让后人在品读之时,不禁沉醉于这古老而纯粹的爱情诗篇之中。

4. 作品点评

全诗虽仅二十四字,却巧妙勾勒出一位兼具壮美、仁爱、勇武与多才的年轻猎人,他带着心爱的猎犬置身打猎场景的画面。其文字简约凝练,却将形象塑造得栩栩如生,尽显艺术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赋也。此诗大意与《还》略同。

宋朱熹《诗集传》

# 即物指人,意态可掬。

清陈震《读诗识小录》

# 此诗与公无涉,亦无所谓“陈古以风”意。盖游猎自是齐俗所尚,诗人即所见以咏之,词若欢美,意实讽刺,与《还》略同。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诗三字句,赋物最工。如“殷其雷”及“卢令令”等句,使人如见如闻,千载以下读之,犹觉其容满目,其音满耳。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园有桃》

下一篇:先秦·公羊高《宋人及楚人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