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éi
qīng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wéi
qīng
wén
wáng
zhī
diǎn
zhào
yīn
yòng
yǒu
chéng
wéi
zhōu
zhī
zhēn
wéi
qīng
zòu
xiàng

译文

我周政教清又明,文王典章指路灯。伟功开始于西土,最终基业开创成,这是周家的祥祯。《维清》这首诗,是配合《象舞》这种乐舞来演奏的。

逐句剖析

"维清缉熙":我周政教清又明,

# 缉熙:光明的样子。,清:清明。,维:语助词。

"文王之典":文王典章指路灯。

# 典:法,规章制度。

"肇禋":伟功开始于西土,

# 禋:原指祭天,这里泛指祭祀。,肇:开始。

"迄用有成":最终基业开创成,

# 有成:有天下。一说大功告成,指祭祀完成。,用:语助词。,迄:至。

"维周之祯":这是周家的祥祯。

# 祯:吉祥。,维:是,此。

"《维清》":《维清》这首诗,

"奏《象舞》也":是配合《象舞》这种乐舞来演奏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维清》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四言诗,属于周颂,是祭祀仪式上的诵唱诗歌。该诗为周成王歌颂周文王功德之作,文王以德明晓天道规律,打破殷商“宿命论”观念。自文王起,祭祀权力由商纣王向诸侯君主转移,人们不再局限于在商王祭祀时参与配祭,得以自主举行祭祀,体现出对自由祈福的追求。这种变化在以宗主神维系统治的古代社会意义重大。全诗仅一章五句,虽篇幅简短,却蕴含深厚意旨。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周颂·维清》是周成王歌颂周文王武功的祭祀乐舞歌辞。《礼记·仲尼燕居第二十八》记载,孔子言“升歌《清庙》,示德也。下而管《象》,示事也”,表明礼乐在古代祭祀中用以传达心意。《毛诗序》称“《维清》,奏象舞也”,郑笺认为《象舞》是展现用兵刺伐的舞蹈,由武王创制;蔡邕《独断》指出《维清》一章五句,是演奏《象武》时所唱;董仲舒《春秋繁露》也提到武王作《象乐》承继文王。清陈奂《诗毛氏传疏》考证,《象》为文王之乐,表现文王武功,《象》有舞,故曰《象舞》;胡承珙《(毛诗)后笺》提出,武王制《象舞》时或许仅有舞蹈,成王、周公作《维清》作为《象舞》的节奏配乐。《左传》中吴公子札观周乐,所见“舞《象》箾《南》籥者”,此处《象》指舞蹈;《礼记》中“下管《象》”,此处《象》指诗歌。由此可见,《象舞》创制于武王时期,周公作《维清》为其配乐,所以《维清》也被称为《象》,是周公、周成王祭祀周文王时,于宗庙中表演《象舞》所演奏的乐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祭祀乐舞歌辞。描绘了通过模仿文王征战姿态来歌颂其武烈精神,在多以文德称扬文王的《雅》《颂》中,此诗赞美其武功,意义独特。

2. 写作手法

用典:诗中“肇禋”运用了文王始创出师祭天之典。据《尚书中候》《春秋繁露》等记载,文王受命后,开始祭天并讨伐商纣的枝党。《大雅·皇矣》中叙文王伐崇时“是类是祃”,“类”是出师前祭天,“祃”是在出征之地祭天,都与“肇禋”所指的祭天出征仪式相关。诗中通过“肇禋”一词,简洁而有力地将这一历史典故融入其中,既表明了文王征伐的合法性和神圣性,也体现了周朝对祭祀仪式的重视,丰富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3. 分段赏析

“维清缉熙,文王之典”两句开篇以赞叹之语,描绘当时清平光明、无败乱秽浊之政的盛世景象。“维”字起兴,奠定歌颂基调,“清”“缉熙”生动展现出天下清明太平的局面。紧接着点明这一局面的形成根源——“文王之典”,据《尚书大传》等记载,文王七年五伐,击破或消灭邘、密须、畎夷、耆、崇等,翦除商纣枝党,为武王克纣奠定坚实基础,此处强调文王征伐良法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为后文论述做铺垫。“肇禋”一句,郑笺解释为“文王受命,始祭天而枝伐也”,即文王始创出师祭天之典。《尚书中候》《春秋繁露》等书证确凿,《大雅・皇矣》叙文王伐崇时“是类是祃”之句,“类”为出师前祭天,“祃”为出征之地祭天,与“肇禋”同义,可彼此互证。此句生动展现文王在军事行动前对祭祀仪式的重视,通过祭天祈求庇佑,同时展开对商纣枝党的讨伐,削弱其势力,凸显文王征伐过程中宗教仪式与军事行动的紧密结合。“迄用有成,维周之祯”两句,“迄用有成”直承“肇禋”,明确指出“文王造此征伐之法,至今用之而有成功”(郑笺),强调文王创立的征伐之法被后世沿用并取得显著成效,体现其方法的正确性与实用性。“维周之祯”则与首句“维清缉熙”首尾呼应,以虚字“维”引出赞叹感慨,再次强调此征伐之法是周家得天下的吉祥之因。作者在文字处理上,自然形成回环吞吐的结构,虽未必刻意为之,却在结构上呈现出天然妙趣,深刻凸显文王之法对周朝建立与稳固的重大意义,以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4. 作品点评

《维清》是《诗经》中极为简短的篇章,但其在《周颂》里占据重要地位。作为歌颂文王武功的祭祀乐舞歌辞,它通过“象”的表现形式,即模仿外在征战姿态,来展现文王内在的武烈精神。在《雅》《颂》的诗篇中,大多从文德角度称颂文王,此诗另辟蹊径赞美其武功,别具意义。由于诗中内容与情感距当代读者生活甚远,理解过程中较难产生审美快感。不过,经过深入分析,读者能够对其有更准确的认知。倘若该诗对应的乐舞能够复原,观赏舞者扮作文王之师呈现攻战之态,感受其中蕴含的武烈精神,无疑是一场独特的艺术体验。清代学者李光地等将《维清》与《周颂·清庙》《周颂·维天之命》相联系,认为《清庙》是祭祀文王起始时所唱,《维天之命》是祭祀受福之诗,而《维清》则是祭毕送神的终章,三首诗同时使用,彼此呼应、意义连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赋也。言所当清明而缉熙者,文王之典也。故自始祀至今有成,实维周之祯祥也。然此诗疑有阙文焉。

宋朱熹《诗集传》

# 辞弥少而意旨极深远。

清戴震《诗经补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公羊高《宋人及楚人平》

下一篇:先秦·佚名《豳风·破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