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ǎo
·
·
liǔ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yǒu
zhě
liǔ
shàng
yān
shàng
shèn
dǎo
yān
jìng
zhī
hòu
yān
yǒu
zhě
liǔ
shàng
yān
shàng
shèn
dǎo
zhài
yān
jìng
zhī
hòu
mài
yān
yǒu
niǎo
gāo
fēi
tiān
rén
zhī
xīn
zhēn
jìng
zhī
xiōng
jīn

译文

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去休息。帝王心思反覆多,不要和他太亲密。当初让我谋国政,而后受罚遭排挤。一株柳树很茂盛,不要依傍寻阴凉。上帝心思反覆多,不要自己找祸殃。当初让我谋国政,如今放逐到远方。鸟儿即使飞得高,还要依附在青天。那人心狠不可测,走到何处是极限。为何要我谋国政,反又突兀遭凶险?

逐句剖析

"有菀者柳":一株柳树很茂盛,

# 有菀:茂盛的样子,有,形容词词头。菀:树木茂盛。

"不尚息焉":不要依傍去休息。

# 息:歇息,休息。,尚:庶几,希望。一说能。

"上帝甚蹈":帝王心思反覆多,

# 蹈:动,变化无常。,上帝:指君王。

"无自昵焉":不要和他太亲密。

# 昵:亲近。一说病,罪咎。

"俾予靖之":当初让我谋国政,

# 靖:谋,治事。一说安定。,俾:使。

"后予极焉":而后受罚遭排挤。

# 极:同“殛(jí)”,惩罚,诛杀。

"有菀者柳":一株柳树很茂盛,

"不尚愒焉":不要依傍寻阴凉。

# 愒:休息。

"上帝甚蹈":上帝心思反覆多,

"无自瘵焉":不要自己找祸殃。

# 瘵:病。

"俾予靖之":当初让我谋国政,

"后予迈焉":如今放逐到远方。

# 迈:行,指放逐。

"有鸟高飞":鸟儿即使飞得高,

"亦傅于天":还要依附在青天。

# 傅:至,到。

"彼人之心":那人心狠不可测,

# 彼人:那人。

"于何其臻":走到何处是极限。

# 臻:至,到。

"曷予靖之":为何要我谋国政,

# 曷:通“何”,为什么。

"居以凶矜":反又突兀遭凶险?

# 凶矜:同义复词,凶险。这里指危险的处境。矜,危。,居以:置于。居,一说语助词。以,通“于”。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小雅·菀柳》出自《诗经》,是先秦时期的一首四言古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六句,以柳树起兴,暗喻君王反复无常,通过臣子视角抒发伴君如伴虎的忧惧与无奈。首章以柳荫难息喻君意难测,次章控诉其多疑善变,末章以飞鸟高翔反衬人心难通,并以“曷予靖之,居以凶矜”的反问深化情感。诗中巧妙运用比兴手法,将柳树的繁茂与君王的暴戾形成对照,飞鸟意象暗含对理想君臣关系的期盼;同时,运用重章叠唱,强化了压抑愤懑的情绪,描绘出诗人怀才不遇、命途多舛的精神状态。语言凝练含蓄,展现了古代君权统治的残酷现实,又反映了文人在政治漩涡中的生存焦虑,讽喻锋芒内敛而有力。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是一位功臣因有功反遭获罪、被流放后满怀愤懑所作之诗。《毛诗序》称:“《菀柳》,刺幽王也。暴虐无亲,而刑罚不中,诸侯皆不欲朝,言王者之不可朝事也。”朱熹在《诗集传》中亦言:“王者暴虐,诸侯不朝,而作此诗。”但并未明确指出诗中所刺之“王者”为谁。《毛诗序》断言“刺幽王”,依据为何,未见详证,历来对此说争论不休。清代学者魏源尝以诗证诗,认为此诗应为刺厉王之作。他在《诗古微》中指出:“试质诸《大雅》中刺厉王与幽王之诗,即可了然。厉王暴虐刚恶……幽王童昏柔恶……故刺厉王之诗,多劝其收辑人心;刺幽王之诗,则多望其辨佞远色。”魏源进一步举例,如刺厉王之诗有“上帝板板”“荡荡上帝”,而《菀柳》篇亦以“上帝甚神(蹈)”为辞,皆以“上帝”之威神讽喻当世,讳莫如深,不敢直斥君主之恶,寓讽于辞,意在言外,其手法如出一辙。此说虽非定论,亦可作为一种值得参考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描写君臣关系的四言古诗,借柳树繁茂难息、飞鸟徘徊高天的景象,抒发了伴君如伴虎的忧惧与无奈,揭示了君主暴虐无常、诸侯畏而不朝的现实,表达了忠臣遭遇猜忌、命途多舛的沉痛与愤懑。

2. 写作手法

比兴:开头“有菀者柳,不尚息焉”以柳树枝叶繁茂、荫蔽之地本该供人休息,却劝人不要在此停留,表面上写自然景象,实则借此兴起,对应下文对君王暴虐无常的描写。这种写法,增强了诗歌的含蓄性,使读者在解读时获得更深层的感受。比拟:“上帝甚蹈,无自昵焉”中,将君王比作喜怒无常的天神,既突出其至高权威,又暗含对暴政的隐晦批判。这种写法强化了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反问:结尾“曷予靖之,居以凶矜”,意为“我为什么曾为君王安定政事,如今却要遭受这般狠毒对待?”这种发问看似自语,实则质问,把诗人内心的委屈、愤怒和不解推向高潮,也加深了对统治者不公的控诉。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开篇即以“有菀者柳,不尚息焉”这一略显突兀却意味深长的比拟句引发读者关注:为什么在枝叶繁茂、荫蔽可憩的柳树下,却劝人不要停留歇息?诗人言在此而意在彼,借物起兴,实为警示人事。接着两句“上帝甚蹈,无自昵焉”,点明了缘由:君王虽貌似可亲,实则暴虐难测,行动乖戾,无法亲近,亲近则有祸;所谓“上帝”者,乃君主之代称。“俾予靖之,后予极焉”进一步揭示诗人的遭遇:当初受命为政,兢兢业业;如今却无端遭贬,身陷极苦。整章诗时而婉转比拟,时而劝诫规劝,时而直陈遭遇,但皆以“焉”字收尾,语气反复呼告,层层递进中传递出诗人心中的无限怨愤与哀怨。第二章与首章在结构与语意上形成呼应,再次以“有菀者柳,不尚愒焉”起兴,重申“不尚愒焉”的劝诫。诗中用“愒”代“息”,意含贪图安逸、掉以轻心之意,比前更显责备和警醒。“上帝甚蹈,无自瘵焉”再度指责君王的横暴无道,不可理喻,亲近只会自取灭亡,其中“瘵”有受害、染疾之意,寓指接近暴君如陷毒病。“俾予靖之,后予迈焉”则以个人经历佐证:曾被委以重任,如今却被弃如敝屣,仕途如履薄冰,命运多舛。这一章在反复咏叹中,诗人不可遏制的怨怒愈加炽烈,虽是直言,但借比拟讽刺,以托之之笔传达难言之痛,使激愤之情中仍具诗意余韵。第三章在情感上顺势推进,由前两章的规劝和控诉逐步上升为深切的诘问。诗句“有鸟高飞,亦傅于天”表面温和,实则寓意深远:再高飞的鸟儿也需依附于天,寓指再有才德的臣子也须有所归属。“彼人之心,于何其臻?”慨叹人心难测,君意无常,令人无所适从。“曷予靖之,居以凶矜?”则将诗人满腔怨愤推向高潮:我一心靖国,何以却遭凶恶对待?此章情感酝酿已久,至此喷薄而出,语气愈发强烈直白。以反问作结,形成有力诗眼,不仅刻画出一位被弃用的忠臣形象,也展现出他愤懑不平、怀才不遇的内心挣扎和对暴政的愤怒控诉。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比也。王者暴虐,诸侯不朝,而作此诗。言彼有菀然茂盛之柳,行路之人岂不庶几欲就止息乎?以比人谁不欲朝事王者,而王甚威神,使人畏之而不敢近耳。使我朝而事之以靖王室,后必将极其所欲以求于我,盖诸侯皆不朝而己独至,则王必责之无已。如齐威王朝周而后为所辱也。或曰兴也,下章仿此。

宋朱熹《诗集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下一篇:先秦·佚名《曹风·候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