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áo
zhī
huā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tiáo
zhī
huā
yún
huáng
xīn
zhī
yōu
wéi
shāng
tiáo
zhī
huā
qīng
qīng
zhī
shēng
zāng
yáng
fén
shǒu
sān
xīng
zài
liǔ
rén
shí
xiǎn
bǎo

译文

凌霄开了花,花儿黄又黄。内心真忧愁,痛苦又悲伤!凌霄开了花,叶子青又青。知道我这样,不如不降生!母羊头特大,鱼篓映星光。人有食可吃,岂望饱肚肠!

逐句剖析

"苕之华":凌霄开了花,

# 华:“华”同“花”。,苕:植物名,又叫凌霄或紫葳,夏季开花。

"芸其黄矣":花儿黄又黄。

# 芸其:芸然,一片黄色的样子。

"心之忧矣":内心真忧愁,

"维其伤矣":痛苦又悲伤!

# 维其:何其。

"苕之华":凌霄开了花,

"其叶青青":叶子青又青。

# 青青:形容颜色很青。

"知我如此":知道我这样,

# 知我:深切了解我。

"不如无生":不如不降生!

# 无生:不降生,不生存在世上。

"牂羊坟首":母羊头特大,

# 坟首:头大。,牂:母羊。

"三星在罶":鱼篓映星光。

# 罶:捕鱼的竹器。,三星:泛指星光。

"人可以食":人有食可吃,

"鲜可以饱":岂望饱肚肠!

# 鲜:少。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苕之华》是先秦无名氏诗人创作的,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它是灾年饥民自伤的悲歌,幽王时西戎东夷侵扰、战事与饥荒并行,诗人面对民不聊生的惨状,痛感生而不幸。全诗三章,每章四句,以奇特警辟之语,借苕花、牂羊等景象,层层渲染荒年凄凉。其情调凄怆悲愤,如实反映周代残酷社会现实与人民苦难。全诗尽显《诗经》现实主义精神力量,让后世清晰窥见古时民生多艰,是《诗经》中反映乱世哀情的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创作于西周末年周幽王统治时期,彼时周王朝内外交困,面临着严峻的统治危机。外部,西戎、东夷交相侵犯,频繁的战事致使大量人力、物力消耗于战争之中;内部,师旅并起,社会秩序动荡不安,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内忧外患之下,饥荒接踵而至,百姓陷入无食可果腹、难以存活的绝境。​作者在目睹周室将亡、自身亦深陷苦难的双重悲怆中,饱含血泪写下此诗,既哀民生之多艰,也抒发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成为反映当时社会苦难的真实写照。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古诗,也是一首悯时伤乱的抒情诗。诗歌描绘了灾年百姓无食、艰难度日的悲惨景象,以凋零的凌霄花起兴,借“牂羊坟首,三星在罶”的凄凉画面,写出了西周末年,幽王之时,西戎、东夷交侵,战事频仍,饥馑横行下民生的凋敝。表达了作者对饥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哀悯,以及对周室将亡的痛心疾首,同时也抒发了自身生逢乱世、命运无常的悲怆与绝望。

2. 写作手法

互文:前两章开头“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中,“苕之华,芸其黄矣”与“苕之华,其叶青青”两句互文见义,相互补充,共同描绘出苕华的花叶形态。对比:“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将苕华的生机与人民的悲惨处境进行对比,突出人民生活的艰难;将本应以人为贵的观念与人们在饥荒中羡慕植物的无奈进行对比,强化了诗人的忧愤之情。抒情:全诗充满了诗人的忧愤之情,如“心之忧矣,维其伤矣”“知我如此,不如无生”等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荒年人民苦难的痛心和无奈。

3. 分段赏析

“苕之华,芸其黄矣”两句以凌霄花起兴。“苕”即凌霄花,“芸其黄矣”生动描绘出凌霄花开时一片灿烂的明黄色泽,展现出花朵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自然意象的美好表象下,为后文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其明艳的色彩与后续描绘的悲惨现实形成视觉与情感上的强烈反差。“心之忧矣,维其伤矣”此句直抒胸臆,诗人由眼前盛开的凌霄花,陡然转入内心世界的抒发。直白地倾诉出内心深沉的忧愁,“维其伤矣”进一步强化这种忧伤的程度,将诗人目睹现实惨状后的悲痛之情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却未点明忧伤的具体缘由,引发读者好奇。“苕之华,其叶青青”与首章首句互文见义,不仅补充描绘了凌霄花枝叶的葱郁青翠,展现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延续起兴手法,持续营造出自然生命的美好氛围。同时,再次以生机盎然的植物景象,为下文凸显人间惨境做铺垫,形成更强烈的对比冲击。“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人将内心的悲苦推向极致,直言早知会遭遇如此悲惨境况,不如从未出生。这种绝望的呐喊,将人在极度困苦中的无奈与悲愤彻底宣泄。与前文充满生机的苕华形成鲜明对照,深刻凸显出荒年人不如草木的悲惨现实,直观展现出诗人对苦难生活的绝望情绪。“牂羊坟首,三星在罶”“牂羊坟首”刻画母羊因饥饿瘦骨嶙峋,头部显得格外硕大的凄惨模样,以特写镜头展现陆地生物在饥荒下的濒临绝境;“三星在罶”描绘捕鱼竹器中唯有星光闪烁,不见鱼影的空寂场景,暗示水中生物也已消失殆尽。两个奇特诡异的意象,组合成一幅荒芜凋敝的画面,具体直观地展现出饥荒之下万物枯竭的惨状,点明诗人忧愤的根源。“人可以食,鲜可以饱”此为全诗最为沉痛的表述。诗人直言在饥荒之年,竟至人相食的悲惨境地,然而即便如此,因众人皆瘦骨嶙峋,吃人也难以饱腹。短短八字,将饥荒的残酷无情、人性在极端困境下的扭曲,以及生命的脆弱不堪展现得淋漓尽致,将社会的惨状推向顶点,深刻揭露了灾年社会的黑暗与人民苦难的深重,极具震撼力与感染力。

4. 作品点评

《小雅·苕之华》作为诗学传统中变雅之诗的作品,以冷峻的笔触真实勾勒出灾年人间的悲惨图景,展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诗歌以凌霄花起兴,通过生机盎然的植物与濒临绝境的百姓形成强烈对比。诗人借对饥荒的描写,不仅表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悲悯,更折射出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悯时伤乱的情怀,继承并发扬了《诗经》现实主义精神。作为变雅诗的重要篇章,其对苦难的深刻刻画与对现实的勇敢批判,为后世诗歌关注社会、反映民生开辟了先河,对中国诗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充分彰显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文学传统与永恒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羊瘠则首大也,罶中无鱼而水静,但见三星之光而已。言饥馑之余,百物凋耗如此。

宋朱熹《诗集传》

# 举一羊而陆物之萧索可知,举一鱼而水物之凋耗可想。

清王照圆《诗说》

# “牂羊”二句造语甚奇。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左丘明《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下一篇:先秦·佚名《狼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