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àn
guó
yǐn
shī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xíng
bǎi
zhě
bàn
jiǔ
shí
yuǎn
zhái
shè
shí
fán
zhě
zhī
zhě
shāng
xīn
zhě
wēi
jūn
zūn
chén
zhě
bēi
zhǔ
shù
chú
hài
jìn

译文

走一百里路的人。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发动大规模战争时不应该远离自己的根据地。树木果实结得太多就会压断树枝。树枝被压断就会伤到树木的根本。使都邑规模过大就会危及国君的统治。过分尊崇臣子就会降低君主的地位。培养道德没有比不断使它增长更好的了。铲除祸害没有比彻底根除更好的了。

逐句剖析

"行百里者":走一百里路的人。

"半于九十":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

"大武远宅不涉":发动大规模战争时不应该远离自己的根据地。

"木实繁者披其枝":树木果实结得太多就会压断树枝。

"披其者伤其心":树枝被压断就会伤到树木的根本。

"大其都者危其君":使都邑规模过大就会危及国君的统治。

"尊其臣者卑其主":过分尊崇臣子就会降低君主的地位。

"树德莫如滋":培养道德没有比不断使它增长更好的了。

"除害莫如尽":铲除祸害没有比彻底根除更好的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战国策引逸诗》作者不详,其创作年代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此词围绕为人处世之道与治国理政之策展开。“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警示做事要持之以恒;“大武远宅不涉”点明用兵需谨慎考量。“木实繁者披其枝……尊其臣者卑其主”以树木为喻,指出事物过度发展会带来危害,如都邑过大、臣子过尊会危及君主统治。“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强调培养品德要持续,消除祸害要彻底。该词大量运用比喻,借自然现象类比社会政治现象,使抽象道理通俗易懂。首句谈做事坚持,中间借喻讲政治平衡,结尾论德行与除害。该词虽篇幅短小,却蕴含深刻哲理,对后世在行事准则、政治智慧等方面均有重要启示,展现了先秦时期人们对社会规律的深刻思考与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战国策引逸诗》是蕴含深刻哲理的箴言词。该词通过“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等多组意象与论断,阐述了做事越接近成功越要谨慎、事物发展过犹不及、统治者应重视德行修养与根除隐患等道理,展现了古人对行事准则、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思考。

2. 分段赏析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点明做事越接近成功越艰难。走一百里路,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半于九十”以简单直观的路程比喻,凸显出在事情临近尾声时,人们往往容易产生懈怠情绪,而这最后的阶段其实和前面漫长的过程同等重要,甚至更加关键。它提醒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在最后阶段也要全力以赴,不可半途而废,激励人们坚持到底。“大武远宅不涉”表达了一种战略或行事原则,即宏大的武力征伐行动不宜远离自己的根基。此句蕴含着古人对战争风险和后勤保障等多方面因素的考量,告诫人们在进行重大行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根基的稳固,不可贸然深入远方,以免陷入困境,体现了谨慎行事的智慧。“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中前半句“木实繁者披其枝”描绘了树木果实繁多时会压断树枝的自然现象,“披”字生动展现出树枝不堪重负被压断的情景。后半句“披其枝者伤其心”进一步深化,树枝折断会伤害到树木的核心部位。这两句以树木为喻,说明事物发展如果过度、失衡,就会带来不良后果。在人事上,可引申为追求过多的利益或成果,可能会损害自身的根本,劝诫人们行事要适度,避免因过度追求表面的繁荣而伤害到自身的根本利益。“大其都者危其君,尊其臣者卑其主”中前半句指出过度扩大封地或都城规模会危及君主权威和国家稳定。都城作为政治中心,其规模异常扩张可能会导致权力分散等问题,威胁到君主的统治权威。“尊其臣者卑其主”是说过度尊崇臣子,会使君主的地位相对降低。这两句从政治层面阐述了权力平衡的重要性,提醒君主在治理国家时,要合理把控权力分配,防止臣子权力过大威胁到自身统治。“树德莫如滋,除害莫如尽”中“树德莫如滋”强调培养德行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像植物生长一样不断滋养、持续发展,“滋”字传达出一种循序渐进、日益深厚的状态,鼓励人们持续不断地修养自身品德,使其日益深厚。“除害莫如尽”意思是消除祸害一定要彻底,不能留下隐患。这两句分别从道德修养和处理危害两个方面给出建议,一正一反,体现了古人对树立品德和消除危害这两件重要事情的正确认知和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楚茨》

下一篇:先秦·左丘明《齐国佐不辱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