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孔子说:“
#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学而时习之":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
#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
#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 朋:文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不亦乐乎":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
# 乐: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
# 愠:生气,恼怒。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不亦君子乎":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子曰":孔子说:“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为不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是知也":这样是智慧的。”
# 也:表判断的语气。,是:这。
"子曰":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了解的人比不上喜欢的人,
# 好:喜爱,爱好。,者:代词,……的人。,之:代词,它,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欢的人比不上以知识为乐的人。”
# 乐:以……为快乐。
"子曰":孔子说:“
"三人行":几个人同行,
"必有我师焉":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
#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择其善者而从之":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
#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 之:代词,指代“不善者”。
"子曰":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
#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温习。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为师矣":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 矣:语气词,表陈述。,为:动词,做,担任。
"子曰":孔子说:“
"岁寒":当一年中最寒冷的季节到来时,
# 岁:年。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样以后,你便知道松树、柏树是在最后凋谢的。”
# 凋:凋谢。,后:以后。,然:这样。
"子曰":孔子说:“
"无欲速":不能想要快,
"无见小利":不能贪图眼前的小利益。
"欲速":想要快,
"则不达":就不能达到目标;
"见小利":贪图眼前的小利益,
"则大事不成":那么大事就干不成。”
"子曰":孔子说:“
"吾尝终日不食":我曾经整天不吃东西,
# 尝:曾经。
"终夜不寝":整夜不睡觉。
# 寝:睡。
"以思":用这些时间来思考,
# 以:表目的,用来。
"无益":没有好处,
"不如学也":还不如学习。”
"子曰":孔子说:“
"学而时习之":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
#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也是件高兴的事吗?
#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 朋:文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不亦乐乎":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
# 乐:快乐。
"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恼怒,
# 愠:生气,恼怒。人不知:此句为省略句,省略了宾语。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而:连词,表转折,可译作“却”。
"不亦君子乎":这不也是德才兼备的人吗?”
# 君子:指有才德的人。
"子曰":孔子说:“
"温故而知新":温习旧的知识从而知道新的知识,
#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温:温习。 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理解和体会。
"可以为师矣":你可以凭借这种方法做老师了。”
# 矣:语气词,表陈述。,为:动词,做,担任。
"子曰":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若只空想而不汲取知识,
#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思而不学则殆":思考会因缺乏依据而流于空想,导致认知偏差。”
# 殆:疑惑。
"子曰":孔子说:”
"由":仲由啊,
"诲女知之乎":我教导你的道理,你明白了吗!
"知之为知之":知道就是知道,
"不知为不知":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是知也":这才是明智的态度。
"子曰":孔子说:”
"不愤不启":(教导学生时)不到他内心急切想弄明白却又困惑不解的程度,就不去启发他,
"不悱不发":不到他想说却又说不出来的境地,就不去引导他。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如果他不能从举出的一个方面推知其他三个方面,
"则不复也":就不再反复给他讲解了。”
"子贡问曰":子贡问道:“
"孔文子何以谓之‘":孔文子为什么被赐予‘
"文’":文’
"也":的谥号呢?”
"子曰":孔子说:“
"敏而好学":他聪明敏捷且爱好学习,
"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是以谓之‘":因此赐予他‘
"文’":文’
"也":的谥号。”
"子曰":孔子说:“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
"学而不厌":学习从不感到满足,
"诲人不倦":教导他人从不感到疲倦,
"何有于我哉":这些事对于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子曰":孔子说:“
"三人行":几个人同行,
"必有我师焉":在他们之中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
"择其善者而从之":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它,
"其不善者而改之":他们那些短处(如果自己也有)就要改正它。”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文中阐述了学习、交友与个人修养的意义,强调学习应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指出兴趣对学习的推动作用,倡导从他人身上汲取长处,并论述了复习巩固知识、困境中坚守原则、避免急功近利及小利迷惑的重要性,同时点明思考与实践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些内容展现了孔子对学习与教学的重视,对当下的学习和生活仍有参考价值。
2. 分段赏析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是学习方法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学习态度,揭示出求知过程中谦逊与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至今仍是治学与为人的基本准则。“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学习方法,表明唯有以学习为乐,才能真正投入并学有所成。“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学习方法,强调复习对知识的必要性。“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是个人修养和社会现象,强调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坚贞不屈。“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此句从正反两方面阐述行事的原则。揭示了做事需脚踏实地、目光长远的道理。“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该句以孔子自身经历为引,点明思考与学习的关系。句子以叙事说理,体现了学思结合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对学习方法的总结。“学”与“思”是获取知识的两大关键: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因无法理解而迷惑(“罔”);空想却不读书,就会因缺乏依据而困惑(“殆”)。这句话用对比的方式,强调了学与思必须结合,缺一不可,至今仍是学习的重要原则。“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孔子对弟子子路的教导。“诲女知之”以亲切的口吻点明主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用反复的句式强调诚实的重要性——知道就是知道,不清楚就要承认,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是知也”)。这里用最直白的语言,纠正了“不懂装懂”的毛病,引导学生树立踏实的学习态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讲的是孔子的教学方法。“愤”是心里想弄明白却想不通,“悱”是想说却说不清楚,孔子强调要在学生努力思考却不得时再引导(“启”“发”),而不是直接灌输;学生若不能由已知推知其他(“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就暂时不再重复讲解。这种“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动思考,至今仍是教学中倡导的理念。子贡问孔子:“孔文子为什么谥号叫‘文’?”孔子回答:“他聪敏勤勉(‘敏而好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不耻下问’),所以用‘文’作为谥号。”这里通过对话形式,借评价他人之事,提出“不耻下问”的学习态度——学问面前人人平等,虚心请教才能进步,体现了孔子对“谦逊”的重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是孔子的自我总结。“默而识之”指默默记住所学知识,“学而不厌”是对学习永不满足,“诲人不倦”是对教学耐心坚持。孔子用三个短句概括自己的治学与教学状态,最后以“何有于我哉”的反问,既体现自信,又隐含谦逊,展现了一位教育家的胸襟。
上一篇:先秦·佚名《说苑引逸诗》
下一篇:先秦·佚名《韩非子引鄙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