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父之师曰泰豆氏":造父的师傅叫做泰豆先生。
"造父之始从习御也":造父开始跟着他学习驾御马车的时候,
"执礼甚卑":行礼很谦恭,
"泰豆三年不告":泰豆三年没有教任何东西。
"造父执礼愈谨":造父礼节上更加恭敬小心,
"乃告之曰":于是泰豆跟他说:“
"古诗言":古诗有言:
"‘":‘
"良弓之子":擅长制造良弓的人,
"必先为箕":必须先做簸箕;
"良冶之子":擅长冶炼的人,
"必先为裘":必须先做皮革处理。
"’":’
"汝先观吾趣":你先观看我快走的姿势。
"趣如吾":快走的姿势像我一样了,
"然后六辔可持":然后才可以掌握住六根缰绳,
"六马可御":驾御好六匹马的马车。”
"造父曰":造父说:“
"唯命所从":完全遵照您的教导办。”
"泰豆乃立木为涂":泰豆便栽上一根根木桩当路,
# 涂:通“途”,道路。
"仅可容足":每根木桩的面积仅够放上一只脚;
"计步而置":木桩之间的距离是按一步路一根放置的,
"履之而行":人踩在木桩上行走。
"趣步往还":快步往返,
"无跌失也":不会失足跌倒。
"造父学之":造父跟着老师学,
"三日尽其巧":三天时间就掌握了全部技巧。
"泰豆叹曰":泰豆感慨道:“
"子何其敏也":你怎么那样灵敏!
"得之捷乎":掌握得这样快啊!
"凡所御者":凡是驾车的人,
"亦如此也":也是像这样的。
"曩汝之行":前时你走路,
# 曩:以往。
"得之于足":得力于足下,
"应之于心":足下又是顺应心的指挥。
"推于御也":把这个道理推广到驾车上来,
"齐辑乎辔衔之际":就是通过协调马缰绳、马嚼子使车子走得平稳,
"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控制调和马口使车走得或快或慢,
"正度乎胸臆之中":正确的驾车法则在你心中,
# 胸臆:内心深处的想法。
"而执节乎掌握之间":控制御马的节奏则由你的手来掌握。
"内得于中心":你内心懂得了驾车的法则,
"而外合于马志":对外你又能适应马的脾气,
"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因之能做到进退笔直,旋转合乎圆规曲尺的要求,
"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跑的路远可是力气依然用不完。
"诚得其术也":这样才可以说真正掌握到驾车的技术,
"得之于衔":控制住马嚼子,
"应之于辔":顺应着缰绳;
"得之于辔":掌握马缰绳,
"应之于手":是顺应着手的操纵;
"得之于手":手的操纵,
"应之于心":是听从心的指挥。
"则不以目视":那就可以不用眼睛看,
"不以策驱":不用马鞭子赶,
"心闲体正":心里悠闲自得,身体坐得端端正正,
"六辔不乱":而六根缰绳一点不乱,
"而二十四蹄所投无差":二十四只马蹄跨出去没有丝毫差错;
"回旋进退":倒车转弯,或进或退,
"莫不中节":没有不合拍的。
"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这样,车道的大小仅能容车轮就够了,
"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马蹄踏的宽度之外,不必有多余的地盘;
"未尝觉山谷之崄":从来不会觉得山谷崎岖危险,
# 崄:同“险”,险要。
"原隰之夷":原野宽阔平坦,
# 隰:低矮湿地。
"视之一也":在我看来,它们都一样。
"吾术穷矣":我的技术全部说完了,
"汝其识之":你好好记住它。”
1. 分段赏析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至“六马可御”:开篇介绍造父的老师泰豆氏,以及造父初从学御时的态度,“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展现出造父的谦逊和泰豆氏的考验。泰豆氏以古诗引出学习需循序渐进的道理,强调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为后续教导造父驾车技巧做铺垫。“造父曰:‘唯命所从’”:简洁的回答,体现造父对老师的尊重和听从教导的态度,突出其虚心好学,愿意按照老师的指引学习驾车技艺,推动故事发展。“泰豆乃立木为涂”至“三日尽其巧”:泰豆氏以立木为涂的独特方式教导造父,让其在仅容足的木桩路上行走并掌握技巧。“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步往还,无跌失也”描述泰豆氏行走的状态,为造父树立榜样。“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表明造父学习能力强,同时也暗示造父具备学习驾车技艺的潜力,为下文泰豆氏进一步传授驾车核心技巧做准备。“泰豆叹曰”至“汝其识之”:泰豆氏对造父的学习能力表示赞叹,进而深入阐述驾车技艺的核心要点。从在木桩路上行走的心得,推及到驾车时缰绳、衔铁、双手与内心的协调配合,强调心马合一的重要性,说明只有达到这种境界,才能在各种路况下轻松驾驭马车。最后泰豆氏表示已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希望造父牢记,即学习技艺不仅要掌握外在技巧,更要领悟内在精髓。
上一篇:先秦·佚名《旱麓》
下一篇:先秦·吕氏春秋《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