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子路、
"曾皙、":曾皙、
"冉有、":冉有、
"公西华侍坐":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子曰":孔子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 长:年长。,以:因为。
"毋吾以也":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 以:同“已”,停止。,毋:不要。
"居则曰":你们平日说:“
# 居:平日,平时。
"不吾知也":没有人了解我。
"’":’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 以:动词,用。
"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轻率地回答说:“
#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的样子。
"千乘之国":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
# 摄:夹处。
"加之以师旅":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
#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馑":接着又遇上饥荒;
# 因之以饥馑:接下来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由也为之":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
# 为:治。
"比及三年":等到三年功夫,
# 比及:等到。
"可使有勇":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
"且知方也":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 方:见方,纵横。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的意思。
"夫子哂之":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冉有
"!":!
"尔何如":你怎么样?”
"对曰":冉有回答说:“
"方六七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
"如五六十":或五六十里的国家,
# 如:或者。
"求也为之":如果让我去治理,
"比及三年":等到三年,
"可使足民":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 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如其礼乐":至于礼乐教化,
# 如:至于。
"以俟君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 俟:等待。
"“":“公西华
"!":!
"尔何如":你怎么样?”
"对曰":公西华回答说:“
"非曰能之":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
# 能:能做到、胜任。
"愿学焉":只是愿意学习。
#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宗庙之事":宗庙祭祀的事务,
# 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如会同":或者是诸侯会盟,
#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如:或者。
"端章甫":朝见天子的时候,
#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愿为小相焉":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愿:愿意。
"“":“曾皙
"!":!
"尔何如":你怎么样?”
"鼓瑟希":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
#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鼓:弹奏。
"铿尔":接着“铿”的一声,
# 铿尔:铿的一声,指指止瑟声。
"舍瑟而作":放下瑟直起身子,
# 作:立起来,站起身。,舍:放下。
"对曰":回答说:“
"异乎三子者之撰":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 撰:才具,才能。
"子曰":孔子说:“
"何伤乎":有什么关系呢?
# 乎:语气词,呢。,伤:妨害。
"亦各言其志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曾皙说:“
"莫春者":暮春时节,
# 莫春者:指农历三月;莫,通“暮”。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 既:副词,已经。
"冠者五六人":和五六个成年人,
# 冠者五六人:几个成人,五六都是虚数。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童子六七人":六七个孩童,
# 童子六七人:几个孩子;六七, 都是虚数。
"浴乎沂":到沂水里游泳,
"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风,
"咏而归":一路唱着歌回家。”
"夫子喟然叹曰":孔子长叹一声说:“
# 喟然:叹息的样子。
"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 与:赞成。
"三子者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去了,
"曾皙后":曾皙最后留下。
# 后:动词,后出。
"曾皙曰":曾皙问孔子:“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孔子说:“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曾皙说:“
"夫子何哂由也":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 何:为什么。
"曰":孔子说:“
"为国以礼":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
# 以:介词,靠。
"其言不让":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
# 让:礼让,谦逊。
"是故哂之":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 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唯:难道。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
",":,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
",":,
"非诸侯而何":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赤也为之小":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小的司仪,
"孰能为之大":那谁又能去做大事呢?”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人物对话展现志向与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通过记录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言志”的对话,描绘出不同弟子各具特色的性格特点与人生志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展现出儒家对理想政治、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此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子路骄狂自负,孔子以“哂之”的表情含蓄批评;冉有、公西华谦逊过分,以“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委婉鼓励;曾皙表达淡泊逍遥的理想,孔子以“喟然长叹”深表赞同。这种对不同性格学生的差异化评价,形成对比,突出了孔子教育方法的针对性。设问:开篇以“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进行设问。巧妙引导学生畅谈理想抱负。通过设问,孔子将学生从抱怨现实的情绪中引导到对自身理想的表达上,体现了他善于洞悉学生心理、循循善诱的教育智慧,使对话自然展开,也为后文学生各抒己见奠定了基础。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孔子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恳切之言,温和打消弟子们的顾虑。他既以长者身份主动消解等级隔阂,又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设问循循善诱,引导弟子们畅言志向。这一番话语既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对话氛围,更鲜活展现出孔子作为教育者的温润智慧,为后文弟子们各抒己见埋下自然的伏笔。紧接着,子路率先“率尔而对”,直言“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其言辞间满是舍我其谁的豪情与自信,将治国安邦的宏大抱负直白托出,却也不经意间流露出自负与急躁。孔子听后“哂之”——这一细微的表情暗藏深意,既非严厉否定,亦非全然认同,隐约透露出对其冒进态度的审慎,为文本增添了耐人寻味。冉有随后发言,语气则谦逊许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将治理范围限定在方圆五六十至六七十里的小国,既凸显务实精神,又明确将礼乐教化的重任归于“君子”,既体现出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也在志向的广度与自信的程度上,较子路更为收敛。公西华的回答更显委婉克制:“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始终以“学习者”自居,将志向聚焦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等礼仪场景,以“愿为小相”的自谦姿态,既彰显出对礼学的专注追求,也尽显其含蓄谨慎的性格特质。最后,曾皙在孔子的询问下,从容停下鼓瑟,描绘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诗意图景。不同于其他弟子对治国理政的直接擘画,他以冲淡的语言勾勒出人与自然相融的悠然境界——暮春时节,身着春装的老少同道,在沂水边沐浴,于舞雩台上临风,载歌载舞而归。这份超脱于功利之外的志向,独得孔子“吾与点也”的由衷赞叹。这一呼应既展现了孔子对顺应自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的深切认同,更揭示出儒家思想的丰富维度:除了积极入世的担当,亦包含对精神自由与生命本真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篇作品以简练的文字承载着丰沛的意蕴,于含蓄之中尽显凝练之美。它不仅浓缩了孔子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生活阅历,更在记录言论的同时,细腻地传递出人物的神情姿态。在部分章节的叙述里,人物的性格特点被刻画得生动鲜明,跃然纸上。其中诸多精辟论断已然成为人们日常沿用的格言与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上一篇:先秦·佚名《申叔仪乞粮歌》
下一篇:先秦·佚名《包山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