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ēng
rǎn
yǒu
gōng
西
huá
shì
zuò

朝代:先秦作者:论语浏览量:2
zēng
rǎn
yǒu
gōng
西
huá
shì
zuò
yuē
:“
:“
zhǎng
ěr
yuē
zhī
huò
zhī
ěr
zāi
?”
?”
shuài
ěr
ér
duì
yuē
:“
:“
qiān
shèng
zhī
guó
shè
guó
zhī
jiān
jiā
zhī
shī
yīn
zhī
jǐn
yóu
wéi
zhī
sān
nián
shǐ
使
yǒu
yǒng
qiě
zhī
fāng
。”
。”
shěn
zhī
qiú
ěr
?”
?”
duì
yuē
:“
:“
fāng
liù
shí
liù
shí
qiú
wéi
zhī
sān
nián
shǐ
使
mín
yuè
jūn
。”
。”
chì
ěr
?”
?”
duì
yuē
:“
:“
fēi
yuē
néng
zhī
yuàn
xué
yān
zōng
miào
zhī
shì
huì
tóng
duān
zhāng
yuàn
wéi
xiǎo
xiàng
yān
。”
。”
diǎn
ěr
?”
?”
kēng
ěr
shě
ér
zuò
duì
yuē
:“
:“
sān
zhě
zhī
zhuàn
。”
。”
yuē
:“
:“
shāng
yán
zhì
。”
。”
yuē
:“
:“
chūn
zhě
chūn
chéng
guàn
zhě
liù
rén
tóng
liù
rén
fēng
yǒng
ér
guī
。”
。”
kuì
rán
tàn
yuē
:“
:“
diǎn
!”
!”
sān
zhě
chū
zēng
hòu
zēng
yuē
:“
:“
sān
zhě
zhī
yán
?”
?”
yuē
:“
:“
yán
zhì
。”
。”
yuē
:“
:“
shěn
yóu
?”
?”
yuē
:“
:“
wéi
guó
yán
ràng
shì
shěn
zhī
。”
。”
wéi
唯求则非邦也与
唯求则非邦也与
qiú
ān
安见方六七十
安见方六七十
jiàn
liù
shí
ér
fēi
bāng
zhě
?”
?”
wéi
唯赤则非邦也与
唯赤则非邦也与
chì
zōng
宗庙会同
宗庙会同
miào
fēi
zhū
hóu
ér
chì
wéi
zhī
xiǎo
shú
néng
wéi
zhī
?”
?”

译文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你们平日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子路轻率地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孔子对他微微一笑。“冉有!你怎么样?”冉有回答说:“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礼乐教化,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公西华!你怎么样?”公西华回答说:“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事务,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的时候,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曾皙!你怎么样?”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接着“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子,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孔子说:“有什么关系呢?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和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孩童,到沂水里游泳,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家。”孔子长叹一声说:“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去了,曾皙最后留下。曾皙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曾皙说:“您为什么笑子路呢?”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所以我笑他。”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小的司仪,那谁又能去做大事呢?”

逐句剖析

"子路、":子路、

"曾皙、":曾皙、

"冉有、":冉有、

"公西华侍坐":公西华陪孔子坐着。

# 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侍:侍奉,本指侍立于尊者之旁。

"子曰":孔子说:“

"以吾一日长乎尔":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

# 长:年长。,以:因为。

"毋吾以也":你们不要因我年长就不敢说话了。

# 以:同“已”,停止。,毋:不要。

"居则曰":你们平日说:“

# 居:平日,平时。

"不吾知也":没有人了解我。

"’":’

"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们,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 以:动词,用。

"子路率尔而对曰":子路轻率地回答说:“

# 率尔:急遽而不加考虑的样子。尔:相当于“然”,……的样子。

"千乘之国":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 千乘之国: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乘:兵车。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

"摄乎大国之间":夹在大国之间,

# 摄:夹处。

"加之以师旅":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

# 加之以师旅:有(别国)军队来侵略它。加,加在上面。师旅,军队,此特指侵略的军队。

"因之以饥馑":接着又遇上饥荒;

# 因之以饥馑:接下来又有饥荒。因,动词,接着。饥馑,饥荒。

"由也为之":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

# 为:治。

"比及三年":等到三年功夫,

# 比及:等到。

"可使有勇":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

"且知方也":而且懂得做人的道理。”

# 方:见方,纵横。计量面积用语,多用以计量土地,后加表示长度的数词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的意思。

"夫子哂之":孔子对他微微一笑。

"“":“冉有

"!":!

"尔何如":你怎么样?”

"对曰":冉有回答说:“

"方六七十":一个纵横六七十里,

"如五六十":或五六十里的国家,

# 如:或者。

"求也为之":如果让我去治理,

"比及三年":等到三年,

"可使足民":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

# 足:使动用法,使……富足。

"如其礼乐":至于礼乐教化,

# 如:至于。

"以俟君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来推行了。”

# 俟:等待。

"“":“公西华

"!":!

"尔何如":你怎么样?”

"对曰":公西华回答说:“

"非曰能之":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

# 能:能做到、胜任。

"愿学焉":只是愿意学习。

# 焉:这里作指示代词兼语气词,指代下文“小相”这种工作。

"宗庙之事":宗庙祭祀的事务,

# 宗庙之事: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

"如会同":或者是诸侯会盟,

# 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诸侯一起朝见天子,如:或者。

"端章甫":朝见天子的时候,

# 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端:古代的一种礼服。

"愿为小相焉":我愿意穿戴好礼服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司仪。”

# 相:在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人。,愿:愿意。

"“":“曾皙

"!":!

"尔何如":你怎么样?”

"鼓瑟希":曾皙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

# 希:同“稀”,稀疏,这里指鼓瑟的声音已接近尾声。,鼓:弹奏。

"铿尔":接着“铿”的一声,

# 铿尔:铿的一声,指指止瑟声。

"舍瑟而作":放下瑟直起身子,

# 作:立起来,站起身。,舍:放下。

"对曰":回答说:“

"异乎三子者之撰":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

# 撰:才具,才能。

"子曰":孔子说:“

"何伤乎":有什么关系呢?

# 乎:语气词,呢。,伤:妨害。

"亦各言其志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曾皙说:“

"莫春者":暮春时节,

# 莫春者:指农历三月;莫,通“暮”。

"春服既成":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

# 既:副词,已经。

"冠者五六人":和五六个成年人,

# 冠者五六人:几个成人,五六都是虚数。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为成年,束发加冠。

"童子六七人":六七个孩童,

# 童子六七人:几个孩子;六七, 都是虚数。

"浴乎沂":到沂水里游泳,

"风乎舞雩":在舞雩台上吹风,

"咏而归":一路唱着歌回家。”

"夫子喟然叹曰":孔子长叹一声说:“

# 喟然:叹息的样子。

"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皙的想法呀!”

# 与:赞成。

"三子者出":子路、冉有、公西华三人都出去了,

"曾皙后":曾皙最后留下。

# 后:动词,后出。

"曾皙曰":曾皙问孔子:“

"夫三子者之言何如":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子曰":孔子说:“

"亦各言其志也已矣":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曰":曾皙说:“

"夫子何哂由也":您为什么笑子路呢?”

# 何:为什么。

"曰":孔子说:“

"为国以礼":治理国家要讲究礼让,

# 以:介词,靠。

"其言不让":他说话一点也不谦让,

# 让:礼让,谦逊。

"是故哂之":所以我笑他。”

"“":难道冉有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 邦:国家,这是指国家大事。,唯:难道。

"“":“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里

",":,

"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或者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

"“":“难道公西华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

"?”":?”

"“":“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

",":,

"非诸侯而何":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

"赤也为之小":如果公西华只能做个小小的司仪,

"孰能为之大":那谁又能去做大事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标题为后人所加。文章记述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言志”的对话,生动展现师生畅谈理想的场景。子路的率直莽撞、冉有的谦逊务实、公西华的含蓄谨慎、曾皙的从容洒脱,均在对话中得以充分体现。文章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真实反映出不同弟子的性格特征与人生志趣,同时也暗含孔子对弟子志向的不同态度与教育理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思想研究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出自《论语·先进》篇。该篇涵盖26章,聚焦“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学与仕的关联及孔子对鬼神生死的态度。当时,孔子致力于传播自己的学说与教育理念,常与弟子探讨人生志向与治国理政之道。此次师生间“言志”的对话,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既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也反映出当时士人对理想抱负的思考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以人物对话展现志向与思想的语录体散文。通过记录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言志”的对话,描绘出不同弟子各具特色的性格特点与人生志趣,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展现出儒家对理想政治、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

2. 写作手法

对比:通过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此体现因材施教的理念。子路骄狂自负,孔子以“哂之”的表情含蓄批评;冉有、公西华谦逊过分,以“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委婉鼓励;曾皙表达淡泊逍遥的理想,孔子以“喟然长叹”深表赞同。这种对不同性格学生的差异化评价,形成对比,突出了孔子教育方法的针对性。设问:开篇以“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进行设问。巧妙引导学生畅谈理想抱负。通过设问,孔子将学生从抱怨现实的情绪中引导到对自身理想的表达上,体现了他善于洞悉学生心理、循循善诱的教育智慧,使对话自然展开,也为后文学生各抒己见奠定了基础。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孔子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恳切之言,温和打消弟子们的顾虑。他既以长者身份主动消解等级隔阂,又以“如或知尔,则何以哉”的设问循循善诱,引导弟子们畅言志向。这一番话语既营造出宽松自由的对话氛围,更鲜活展现出孔子作为教育者的温润智慧,为后文弟子们各抒己见埋下自然的伏笔。紧接着,子路率先“率尔而对”,直言“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其言辞间满是舍我其谁的豪情与自信,将治国安邦的宏大抱负直白托出,却也不经意间流露出自负与急躁。孔子听后“哂之”——这一细微的表情暗藏深意,既非严厉否定,亦非全然认同,隐约透露出对其冒进态度的审慎,为文本增添了耐人寻味。冉有随后发言,语气则谦逊许多:“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他将治理范围限定在方圆五六十至六七十里的小国,既凸显务实精神,又明确将礼乐教化的重任归于“君子”,既体现出对自身能力的清醒认知,也在志向的广度与自信的程度上,较子路更为收敛。公西华的回答更显委婉克制:“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他始终以“学习者”自居,将志向聚焦于宗庙祭祀、诸侯会盟等礼仪场景,以“愿为小相”的自谦姿态,既彰显出对礼学的专注追求,也尽显其含蓄谨慎的性格特质。最后,曾皙在孔子的询问下,从容停下鼓瑟,描绘出“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诗意图景。不同于其他弟子对治国理政的直接擘画,他以冲淡的语言勾勒出人与自然相融的悠然境界——暮春时节,身着春装的老少同道,在沂水边沐浴,于舞雩台上临风,载歌载舞而归。这份超脱于功利之外的志向,独得孔子“吾与点也”的由衷赞叹。这一呼应既展现了孔子对顺应自然、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的深切认同,更揭示出儒家思想的丰富维度:除了积极入世的担当,亦包含对精神自由与生命本真的追求。

4. 作品点评

这篇作品以简练的文字承载着丰沛的意蕴,于含蓄之中尽显凝练之美。它不仅浓缩了孔子渊博的学识与丰富的生活阅历,更在记录言论的同时,细腻地传递出人物的神情姿态。在部分章节的叙述里,人物的性格特点被刻画得生动鲜明,跃然纸上。其中诸多精辟论断已然成为人们日常沿用的格言与成语,对后世文学语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申叔仪乞粮歌》

下一篇:先秦·佚名《包山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