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笱在梁":破鱼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
# 梁:捕鱼水坝。河中筑堤,中留缺口,嵌入笱,使鱼能进不能出。,敝笱:对制止鱼儿来往无能为力,隐射文姜和齐襄公的不守礼法。敝,破。笱,竹制的鱼篓。
"其鱼鲂鳏":任由鲂鱼鳏鱼游进又游出。
# 鳏:鲲鱼。一说大鱼,为夸张说法。,鲂:鳊鱼。
"齐子归止":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
# 齐子归止:文姜已嫁。齐子,指文姜。
"其从如云":仆从如云啊多得不可胜数。
# 其从如云:随从众多。一说喻齐襄公仍纠缠不已。
"敝笱在梁":破鱼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
"其鱼鲂鱮":任由鲂鱼鲢鱼游进又游出。
# 鱮:鲢鱼,与鲂鱼相类。
"齐子归止":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
"其从如雨":仆从如雨啊多得不可胜数。
# 如雨:形容随从众多。
"敝笱在梁":破鱼笼子架设在拦鱼坝上,
"其鱼唯唯":任由这些鱼儿游进又游出。
# 唯唯:形容鱼儿出入自如。陆德明《经典释文》:“唯唯,《韩诗》作遗遗,言不能制也。”
"齐子归止":齐侯的妹子回到齐国来了,
"其从如水":仆从如水啊多得不可胜数。
# 如水:形容随从人如水流不断。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讽刺诗。诗歌通过描写文姜回齐时随从如云似雨的盛况,暗讽其与兄长齐襄公的不伦关系,同时讽刺鲁桓公懦弱无能、疏于管束。全诗用破鱼篓作比,以简练直白的语言,揭露了这场引发两国纷争的丑闻。
2. 写作手法
起兴:“敝笱在梁”作为全诗起兴,以破败的鱼篓暗喻礼法废弛,既引出文姜淫乱之事,又暗示鲁国政治秩序的崩坏,为全诗讽刺基调奠定基础。比喻:“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其从如水”连用三个比喻,以自然现象的浩大声势反衬文姜出行排场之盛大,实则暗讽其招摇过市、不知廉耻的丑态。反衬:以美衬丑,诗中极写文姜“如云”“如雨”“如水”的盛大随从阵容,与其实际行为的卑劣形成强烈反差,这种以风光排场反衬丑行的手法,使讽刺效果更为深刻。重章叠句: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形式,仅替换“鲂鳏”“鲂鱮”“唯唯”等少数词语,通过反复咏叹强化讽刺效果,体现《诗经》典型的一唱三叹艺术特色。
3. 分段赏析
诗歌开篇“敝笱在梁”作为每章的开头,具有深刻的寓意。古人常说“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治理国家需要严明的法度,就像捕鱼必须要有完好的渔具。诗中那个破旧的鱼篓放置在鱼梁上,原本是用来捕捉鱼儿的,但由于篓子过于残破,无论大小鱼儿都能轻易穿过,这个失去作用的“敝笱”便毫无用处。诗人运用这样的起兴手法,不仅讽刺了鲁桓公的软弱无能,更生动地展现了当时鲁国礼制崩坏、法纪松弛的社会状况,这样的表达既新颖又引人深思。同时,在《诗经》的传统中,“鱼”往往暗指男女之事,诗中破败的鱼篓无法阻挡鱼儿的自由来去,也暗喻了“齐子”文姜违背礼法的行为。文姜贵为鲁国国君之妻,身份尊贵无比,返回齐国探望亲人本是人之常情。然而她在故国做出有违伦常之事,与兄长私通,这般行径自然招致世人鄙夷。诗人并未直抒胸臆表达愤懑,而是着墨于她出行时的盛大场面,用"如云""如雨""如水"形容其随从之众。这般描写看似在展现她的尊荣显赫,实则暗藏机锋。若她品行端正,这般铺陈自是赞美之词;但因其德行有亏,这浩大声势反成招摇过市的明证。诗人越是浓墨重彩地渲染其排场,越能引发读者对其丑行的联想,使其高贵身份与卑劣行径形成鲜明对照,讽刺之意愈发深刻。这种通过正面描写来反衬人物劣迹的手法,在艺术创作中屡见奇效。后世杜甫《丽人行》亦借鉴此法,成就斐然。诗中"如云""如雨""如水"这三个连续的比喻,并非随意排列,而是呈现出层层递进的关系,前后顺序不可随意调换。这样的排列方式既体现了事态发展的因果关系,也暗示着情感表达的逐步加深。在对文姜庞大随从队伍的描写背后,实则暗含着更深层的含义。清代学者方玉润独具慧眼,从这些文字中读出了鲁桓公的存在。这段描写不仅揭露了文姜的过失,同时也暗指鲁桓公未能尽到约束之责,其优柔寡断、缺乏威严的性格特点,同样令人感到可叹。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由三个章节构成,各章在内容上保持高度一致,但为了押韵的需要和情感表达的层层推进,每章都精心调整了部分字词。这种通过细微变化来深化主题的表现手法,正是《诗经》中常见的重章叠唱形式。
# 齐人以敝笱不能制大鱼,比鲁庄公不能防闲文姜,故归齐而从之者众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其从如云”“其从如雨”“其从如水”,非叹仆从之盛,正以笑公从妇归宁,故仆从加盛如此其极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唯唯”字酷得鱼情。
清牛运震《诗志》
# “如云”颇习见,“如雨”新,“如水”更新。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上一篇:先秦·佚名《穷劫曲》
下一篇:先秦·诗经《行露(厌浥行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