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tóng
chē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yǒu
tóng
chē
yán
shùn
huā
jiāng
áo
jiāng
xiáng
pèi
qióng
měi
mèng
jiāng
xún
měi
qiě
yǒu
tóng
xíng
yán
shùn
yīng
jiāng
áo
jiāng
xiáng
pèi
qiāng
qiāng
měi
mèng
jiāng
yīn
wàng

译文

有位女子与我同乘一辆车,她的容颜像木槿花一样明艳,她步履轻盈,仿佛鸟儿展翅欲飞,腰间佩戴着琼琚般珍贵的玉饰。那位姜家的长女,确实美丽又娴雅大方。有位女子与我同路而行。她的容颜如木槿花般娇艳,她身姿轻盈,似鸟儿翱翔,玉佩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那位姜家的长女,她的美好品德与声誉永留我心。

逐句剖析

"有女同车":有位女子与我同乘一辆车,

# 同车:同乘一辆车。一说男子驾车到女家迎娶。

"颜如舜华":她的容颜像木槿花一样明艳,

# 舜华:木槿花,即芙蓉花。舜:木槿:落叶灌木,夏天开花。华:同“花”。,颜:脸。

"将翱将翔":她步履轻盈,仿佛鸟儿展翅欲飞,

# 将翱将翔:形容女子步履轻盈。一说遨游徘徊。翱、翔,飞翔。

"佩玉琼琚":腰间佩戴着琼琚般珍贵的玉饰。

# 琼琚:指珍美的佩玉。

"彼美孟姜":那位姜家的长女,

# 孟姜:姜姓长女。《毛传》:“齐之长女。”排行最大的称孟,姜则是齐国的国姓。后世孟姜也作为美女的通称。,彼:那,那是。

"洵美且都":确实美丽又娴雅大方。

# 都:闲雅,美。,洵:确实。

"有女同行":有位女子与我同路而行。

# 行:路。

"颜如舜英":她的容颜如木槿花般娇艳,

# 英:花。

"将翱将翔":她身姿轻盈,似鸟儿翱翔,

"佩玉将将":玉佩相碰,发出清脆的声响。

# 将将:即“锵锵”,玉石相互碰击摩擦发出的声音。

"彼美孟姜":那位姜家的长女,

"德音不忘":她的美好品德与声誉永留我心。

# 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有女同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的四言诗。这是一首贵族青年男女相恋的情歌,主要刻画了与男子同乘一辆车的姑娘,从她美丽的容貌、轻盈的体态、娴静的举止、精致的佩饰,以及良好的社会声誉等方面,展现了她外表与内在的美好。全诗共有两章,每章六句,不仅字数、句式完全一致,内容也大致相同,只是押的韵脚不同。诗中采用叙事或铺陈的手法,饱含情感地描绘这位女子,既细致刻画她的外形,又传递出她的神韵,生动塑造了一位出众的美女形象,对后世文学创作有一定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国风·有女同车》的创作背景,《毛诗序》认为此诗意在讽刺郑国太子忽(即后来的郑昭公)拒绝与齐国联姻之事,称:“太子忽尝有功于齐,齐侯请妻之;齐女贤而不娶,卒以无大国之助,至于见逐,故国人刺之。”而朱熹在《诗集传》中则提出此为“淫奔之诗”。若依《毛诗序》的观点,“有女”之女与“彼美”之女当为两人。清代钱澄之《田间诗学》进一步阐释:前者指太子忽所娶的陈国女子,后者指齐侯之女。诗中描述陈女仅言其容貌之色,而刻画齐女则兼及其品德;再结合木槿花(舜华)花期短暂的特性,此解可成一说。反之,若从朱熹之说,则诗中“同车”“佩玉将将”等描写贵族威仪盛饰的细节(赵文哲《媕雅堂别集》称其“昭彰耳目”)难以得到合理解释。现代学者多倾向将此诗视为一对贵族青年男女的恋歌。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爱情诗。这首诗以男子口吻,夸赞女子容貌秀丽、品德美好。夏秋时节木槿花开,诗中男女一同出游。他们时而驾车在乡间道路疾驰,时而下车健步而行。全诗洋溢着愉悦的心情,节奏明快。

2. 写作手法

铺陈:诗中铺陈手法突出,如“颜如舜华”铺写女子面容似木槿花般娇美,“佩玉琼琚”渲染其佩戴的玉器精美,“将翱将翔”描绘她行走如飞鸟般轻盈。从容貌、服饰到仪态层层铺陈,全面展现女子之美,情感饱满,画面鲜活。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以“有女同车”开篇,点明场景。女子容颜如木槿花般明艳(“颜如舜华”),用自然意象比喻容貌,生动贴切。“将翱将翔”的动态描写,赋予画面轻盈灵动之感。后三句通过“佩玉琼琚”的细节,暗示其身份高贵;末句“洵美且都”总括其外在之美,“都”字既指仪态端庄,又暗含气质出众。​​第二章​​结构与第一章呼应,但情感递进。以“同行”替代“同车”,场景更显日常;“舜英”与“舜华”呼应,强化容颜之美。“佩玉将将”通过玉佩声响的细节,侧面烘托女子举止的优雅。末句“德音不忘”转向内在品德,由外貌描写转入精神赞颂,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4. 作品点评

《郑风·有女同车》对女子形象的刻画生动传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清代学者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指出,宋玉《神女赋》中“婉若游龙乘云翔”的飘逸描写、曹植《洛神赋》里“翩若惊鸿”“若将飞而未翔”的灵动比喻,其艺术源头均可追溯至《诗经》此篇对女子步态的动态描写。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疑亦淫奔之诗,言所与同车之女其美如此,而又叹之曰:彼美色之孟姜,信美矣,而又都也。”“德音不忘,言其贤也。”

宋朱熹《诗集传》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狐裘歌》

下一篇:先秦·诗经《国风·周南·樛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