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
èr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yǎn
ěr
dào
líng
fàn
shì
zhī
wáng
bǎi
xìng
yǒu
zhōng
zhě
ér
zǒu
zhōng
chuí
huǐ
zhī
zhōng
huàng
rán
yǒu
shēng
kǒng
rén
wén
zhī
ér
duó
yǎn
ěr
rén
wén
zhī
wén
zhī
bèi
shì
《吕氏春秋·自知》
《吕氏春秋·自知》
làn
chōng
shù
xuān
wáng
shǐ
使
rén
chuī
sān
bǎi
rén
nán
guō
chǔ
shì
qǐng
wèi
wáng
chuī
xuān
wáng
yuè
zhī
lǐn
shí
shù
bǎi
rén
xuān
wáng
mǐn
wáng
hào
tīng
zhī
chǔ
shì
táo
hán
fēi
《韩非子·内储说上》
《韩非子·内储说上》

译文

《掩耳盗铃》范氏逃亡的时候,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想把它背走,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厌恶(恐怕)别人听到,可以;但怕自己听到,就很荒谬了!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滥竽充数》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承王位,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逐句剖析

"《掩耳盗铃》":《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范氏逃亡的时候,

# 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百姓有得钟者":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

# 钟:古代的打击乐器。,得:得到。

"欲负而走":想把它背走,

# 走:跑。,负:用背驮东西。

"则钟大不可负":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

# 则:但是。

"以锤毁之":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 锤:槌子或棒子。,以:用。

"钟况然有声":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 况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

"遽掩其耳":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 遽:急速地。

"恶人闻之":厌恶(恐怕)别人听到,

# 恶:害怕。

"可也":可以;

"恶己自闻之":但怕自己听到,

"悖也":就很荒谬了!

# 悖:荒谬。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滥竽充数》":《滥竽充数》

# 《滥竽充数》: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让人吹竽,

#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使:让。,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必三百人":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 必:一定,必须,总是。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

# 为:给,替。,请:请求,要求。,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南郭:复姓。

"宣王说之":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

# 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 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以:用,拿。

"宣王死":齐宣王去世后,

"湣王立":齐湣王继承王位,

#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好一一听之":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

# 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处士逃":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 逃:逃跑。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寓言二则》是先秦时期所作的两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是战国时期吕不韦所作,《滥竽充数》是战国末期韩非所作。《掩耳盗铃》讲述一人图谋盗取大钟,因钟体积庞大难以携带,便打算将其击碎。然而,他又担心敲钟的声响会惊动他人,于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实施盗窃,错误地认为自己听不见钟声,别人也同样听不见。这一行为愚蠢至极,深刻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企图逃避现实的人。​《滥竽充数》描绘南郭先生在齐宣王执政时,混迹于三百人的吹奏乐队中,借此获取俸禄。可当齐湣王即位,要求乐师单独演奏时,毫无真才实学的他再无容身之地,只能仓皇逃走。此故事嘲讽了靠弄虚作假度日之人,揭示出缺乏真本事却混迹行家之中,终究会原形毕露,难以长久立足的道理。两则寓言语言简洁,借具体事例揭示深刻道理,告诫人们要实事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则寓言讽刺故事。《掩耳盗铃》是篇写盗钟行为的寓言,讲有人盗钟时掩耳避声,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讽刺了自欺欺人的人;《滥竽充数》是篇写吹竽的寓言,讲南郭处士混在乐队中,因不会独奏而逃走,讽刺了无真才实学、只会弄虚作假的人。

2. 分段赏析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开篇点明故事背景,描述有人得钟后,因钟大难负而欲毁之,又怕钟声引人,便掩耳盗铃。“掩”字将主人公自欺欺人的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其错误地认为捂住自己耳朵,他人便也听不见钟声,生动展现出愚蠢且荒谬的心理,深刻讽刺了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行为。《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先交代齐宣王爱听三百人合奏吹竽的喜好,南郭先生借此混入乐队获取俸禄,直至齐湣王即位,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因无真才实学只能逃走。“逃”字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无法立足的结局直白呈现,揭露了靠欺骗混日子之人,在真实考验面前必定无所遁形的道理,讽刺了没有真本事却妄图蒙混过关的行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佚名《史记引谚》

下一篇:先秦·诗经《采蘩》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