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范氏逃亡的时候,
# 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百姓有得钟者":有老百姓得到一口钟,
# 钟:古代的打击乐器。,得:得到。
"欲负而走":想把它背走,
# 走:跑。,负:用背驮东西。
"则钟大不可负":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
# 则:但是。
"以锤毁之":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 锤:槌子或棒子。,以:用。
"钟况然有声":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 况然:“况”地;况,拟声词,形容钟声。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
"遽掩其耳":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
# 遽:急速地。
"恶人闻之":厌恶(恐怕)别人听到,
# 恶:害怕。
"可也":可以;
"恶己自闻之":但怕自己听到,
"悖也":就很荒谬了!
# 悖:荒谬。
"——":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滥竽充数》":《滥竽充数》
# 《滥竽充数》: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骗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骗子就难行骗。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假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让人吹竽,
# 竽:古代的一种乐器,像如今的笙。,使:让。,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
"必三百人":一定要三百人的合奏。
# 必:一定,必须,总是。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
# 为:给,替。,请:请求,要求。,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南郭:复姓。
"宣王说之":宣王对此感到很高兴,
# 说:通“悦”,对......感到高兴。
"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
# 廪食以数百人:拿数百人的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以:用,拿。
"宣王死":齐宣王去世后,
"湣王立":齐湣王继承王位,
# 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或遂。
"好一一听之":他喜欢听一个一个的演奏,
# 好:喜欢,喜悦,此处是喜欢。
"处士逃":南郭处士听后便逃走了。
# 逃:逃跑。
"——":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则寓言讽刺故事。《掩耳盗铃》是篇写盗钟行为的寓言,讲有人盗钟时掩耳避声,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听不见,讽刺了自欺欺人的人;《滥竽充数》是篇写吹竽的寓言,讲南郭处士混在乐队中,因不会独奏而逃走,讽刺了无真才实学、只会弄虚作假的人。
2. 分段赏析
《掩耳盗铃》:“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开篇点明故事背景,描述有人得钟后,因钟大难负而欲毁之,又怕钟声引人,便掩耳盗铃。“掩”字将主人公自欺欺人的行为刻画得淋漓尽致,其错误地认为捂住自己耳朵,他人便也听不见钟声,生动展现出愚蠢且荒谬的心理,深刻讽刺了逃避现实、自欺欺人的行为。《滥竽充数》:“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先交代齐宣王爱听三百人合奏吹竽的喜好,南郭先生借此混入乐队获取俸禄,直至齐湣王即位,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因无真才实学只能逃走。“逃”字将南郭先生弄虚作假、无法立足的结局直白呈现,揭露了靠欺骗混日子之人,在真实考验面前必定无所遁形的道理,讽刺了没有真本事却妄图蒙混过关的行为。
上一篇:先秦·佚名《史记引谚》
下一篇:先秦·诗经《采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