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苍苍":河边芦苇青苍苍,
# 苍苍:茂盛的样子。,蒹葭:芦苇。蒹,没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
"白露为霜":秋深露水结成霜。
# 为:凝结成。
"所谓伊人":意中人儿在何处,
# 伊人:那人,指所爱的人。,所谓:所说,这里指所怀念的。
"在水一方":就在河水那一方。
# 在水一方:在水的另一边,指对岸。
"溯洄从之":逆着流水去找她,
# 溯洄从之:逆流而上去追寻。溯洄,逆流而上。洄,逆流。从,跟随、追寻。之,代“伊人”。
"道阻且长":道路险阻又太长。
# 阻:艰险。
"溯游从之":顺着流水去找她,
# 溯游:顺流而下。游,一说指直流的水道。
"宛在水中央":仿佛在那水中央。
# 宛在水中央:好像在水的中央,意思是相距不远却无法接近。
"蒹葭萋萋":河边芦苇密又繁,
# 萋萋:茂盛的样子。一作“凄凄”。
"白露未晞":清晨露水未曾干。
# 晞:干。
"所谓伊人":意中人儿在何处,
"在水之湄":就在河岸那一边。
# 湄: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溯洄从之":逆着流水去找她,
# 从:追,追求。,溯洄:逆流而上。
"道阻且跻":道路险阻攀登难。
# 跻:(路)高而陡。,阻:险阻,难走。
"溯游从之":顺着流水去找她,
# 溯游:顺流而涉。游:通“流”,指直流。
"宛在水中坻":仿佛就在水中小洲。
# 坻:水中的小高地。,宛:仿佛。
"蒹葭采采":河边芦苇密稠稠,
# 采采:茂盛鲜明的样子。
"白露未已":早晨露水未全收。
# 未已:没有完,这里指还没有干。
"所谓伊人":意中人儿在何处,
"在水之涘":就在水边那一头。
# 涘:水边。
"溯洄从之":逆着流水去找她,
"道阻且右":道路险阻曲难求。
# 右:向右迂曲。
"溯游从之":顺着流水去找她,
"宛在水中沚":仿佛就在水中沙滩。
# 沚:水中的小块陆地。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爱情抒情为题材的四言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芦苇苍茫、白露凝结的河畔,主人公执着追寻“伊人”却始终隔水相望的朦胧场景。体现了可望不可即的永恒追寻,表达了人类对理想、爱情或精神彼岸的深切向往与求而不得的怅惘。
2. 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蒹葭苍苍”“蒹葭萋萋”“蒹葭采采”三章递进,以芦苇荣枯之变暗喻时光流转,白露“为霜”“未晞”“未已”则勾勒出晨昏交替的追寻轨迹。每章仅更替“道阻且长/跻/右”“水中中央/坻/沚”等词,既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又通过空间位移与路途艰险的叠加,将伊人缥缈难即的怅惘与追寻者矢志不渝的执念层层晕染,最终在“宛在”与“未已”的张力中,铸就了千年未解的朦胧诗境。起兴:开篇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起笔,深秋芦苇苍茫、寒露凝结的萧瑟之景,既点明时令,又以清冷朦胧的意境为全诗铺陈出怅惘底色。蒹葭的繁茂摇曳与白露的转瞬即逝,暗喻追寻者对“伊人”的执着与时光流逝的焦灼。后文“溯洄”“溯游”的反复追寻,因起兴的虚化意象更显可望不可即的朦胧美,使自然景物与情感追寻浑然相生,形成“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空灵境界。
3. 分段赏析
《蒹葭》第一章“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告诉读者那位思念之人在河水的另一边。但从后文来看,诗人其实并不知道对方具体住在哪里。尽管希望渺茫,可这种追寻的诱惑实在太大,诗人便在现实中寻找,也将这份追寻写进了诗里。不管把诗中的“溯洄”“溯游”理解为逆流而上、顺流而下,还是沿着弯弯曲曲的河道、笔直的河道去寻找,都不影响我们理解诗的意思。诗人在河水上下游辛苦找寻后,发现伊人好像就在河水中间,周围水波荡漾,可依旧没办法靠近。诗里的“宛”字说明,伊人的样子模模糊糊、若隐若现,说不定只是诗人太过痴迷,产生的幻觉。《蒹葭》后两章和第一章相比,只是对文字做了一些小改动。这种重章叠唱的手法,在《诗经》里很常见。就拿这首诗来说,这些改动主要体现在韵脚方面。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的是阳部韵,第二章“凄、晞、湄、跻、坻”是脂微合韵,第三章“采、已、涘、右、沚”押之部韵。这样一来,每一章内部读起来很押韵、很和谐,各章之间的韵律又有所不同,给人一种既在变化,又有稳定感的奇妙体验。同时,这些文字改动还让诗的意思不断向前推进。比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从夜里露水凝结成霜,到霜因气温升高化成露水,再到露水被阳光晒干,这几句诗清晰地展现出时间的变化和延续。
4. 作品点评
与《诗经》中多数情诗具体写实的风格不同,这首诗的意境更加朦胧抽象。它既没有具体事件,也没有明确场景,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都无从判断。全篇始终笼罩着一种缥缈迷离的氛围,流淌着执着追寻却难以触及的惆怅,寄托着可望不可即的怅惘情思。诗歌并非讲述某个具体的爱情故事,而是展现抒情者对理想的追寻与叹息。正因摆脱了具体情爱场景的束缚,专注于表现精神层面的求索,这首诗比其他情诗显得更为纯粹,堪称情感的提纯与升华。从这个角度看,它与后世文人创作的抒情诗更为接近,不同于那些直白热烈却略显粗朴的民间情歌。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通过秋水伊人、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等意象,构建出充满象征意味的意境。若拘泥于字面解读,“在水一方”的佳人为何无论顺流逆流都遥不可及,实在令人费解;但若以象征眼光观之,“溯洄”“溯游”“道阻且长”等诗句,不过是追寻艰难与目标渺茫的隐喻,反而更易领会。王国维将此诗与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相提并论,称其“最得风人情致”,或许正是着眼于这种象征特质。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更指出,此诗开创了中国诗歌“企慕象征”的传统:将现实情爱升华为精神追寻的象征表达,这种超越写实的创作手法,在古代情诗中实属罕见。诗歌境界的超拔,正源于这种象征手法的运用。由于情感表达既纯粹又朦胧,加之象征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形成了开放多义的表达。普通读者能从中获得相似的情感共鸣,而具备文学素养的读者,则能透过象征层面展开更丰富的联想:它既可理解为政治失意的寄托,也可视为理想追求的隐喻,甚至成为人生境遇的象征。表层爱情主题与深层象征意蕴相互映照,使得这首诗具有经得起反复品味的隽永韵味。
# 言秋水方盛之时,所谓彼人者,乃在水之一方,上下求之皆不可得。然不知其所指也。
宋朱熹《诗集传》
# 异人异境,使人欲仙。
明钟惺《评点诗经》
# 只二句(指首二句),写得秋光满目,抵一篇悲秋赋。
清牛运震《诗志》
# “在”字上加一“宛”字,遂觉点睛欲飞,入神之笔。……“在水之湄”此一句已了,重加“溯洄”“溯游”两番摹拟,所以写其深企愿见之状。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此诗在《秦风》中,气味绝不相类。以好战乐斗之邦,忽遇高超远举之作,可谓鹤立鸡群,翛然自异者矣。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 意境空旷,寄托元淡。秦川咫尺,宛然有三山云气,竹影仙风。故此诗在《国风》为第一篇缥缈文字,宜以恍惚迷离读之。
清陈继揆《读风臆补》
#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
上一篇:先秦·佚名《齐人歌》
下一篇:先秦·屈原《惜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