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ǎ
rén
zhī
guó

朝代:先秦作者:孟子弟子 录浏览量:2
liáng
huì
wáng
yuē
:“
:“
guǎ
rén
zhī
guó
jìn
xīn
yān
ěr
nèi
xiōng
mín
dōng
nèi
dōng
xiōng
rán
chá
lín
guó
zhī
zhèng
guǎ
rén
zhī
yòng
xīn
zhě
lín
guó
zhī
mín
jiā
shǎo
guǎ
rén
zhī
mín
jiā
duō
?”
?”
mèng
duì
yuē
:“
:“
wáng
hào
zhàn
qǐng
zhàn
tián
rán
zhī
bīng
rèn
jiē
jiǎ
bīng
ér
zǒu
huò
bǎi
ér
hòu
zhǐ
huò
shí
ér
hòu
zhǐ
shí
xiào
bǎi
?”
?”
yuē
:“
:“
zhí
bǎi
ěr
shì
zǒu
yuē
:“
:“
wáng
zhī
wàng
mín
zhī
duō
lín
guó
wéi
nóng
shí
shèng
shí
洿
chí
biē
shèng
shí
jīn
shí
shān
lín
cái
shèng
yòng
biē
shèng
shí
cái
shèng
yòng
shì
shǐ
使
mín
yǎng
shēng
sāng
hàn
yǎng
shēng
sāng
hàn
wáng
dào
zhī
shǐ
zhī
zhái
shù
zhī
sāng
shí
zhě
tún
gǒu
zhì
zhī
shī
shí
shí
zhě
shí
ròu
bǎi
zhī
tián
duó
shí
shù
kǒu
zhī
jiā
jǐn
xiáng
zhī
jiào
shēn
zhī
xiào
zhī
bān
bái
zhě
dài
dào
shí
zhě
shí
ròu
mín
hán
rán
ér
wàng
zhě
wèi
zhī
yǒu
gǒu
zhì
shí
rén
shí
ér
zhī
jiǎn
yǒu
è
饿
piǎo
ér
zhī
rén
yuē
fēi
suì
shì
rén
ér
shā
zhī
yuē
fēi
bīng
?
wáng
zuì
suì
tiān
xià
zhī
mín
zhì
yān
。”
。”

译文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我的百姓不见增多,这是为什么呢?”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开始交战,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用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岁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逐句剖析

"梁惠王曰":梁惠王说:“

#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姓魏,名罃。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寡人之于国也":我对于国家,

# 于:介词,对。,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

"尽心焉耳矣":总算尽了心啦。

# 焉耳矣:焉、耳、矣都是句末助词,重叠使用,加重语气。

"河内凶":河内遇到饥荒,

# 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河内: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北的地方。古人以中原地区为中心,所以黄河以北称河内,黄河以南称河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

# 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

# 粟:谷子,脱壳后称为小米,也泛指谷类。

"河东凶亦然":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做。

# 亦然:也是这样。

"察邻国之政":了解一下邻国的政治,

"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 无如:没有像……。

"邻国之民不加少":邻国的百姓不见减少,

# 加少:更少。下文“加多”,更多。加,副词,更、再。

"寡人之民不加多":我的百姓不见增多,

"何也":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对曰":孟子回答说:“

"王好战":大王喜欢打仗,

# 好战:喜欢打仗。战国时期各国诸侯热衷于互相攻打和兼并。

"请以战喻":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

# 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请,有“请允许我”的意思。

"填然鼓之":咚咚地敲响战鼓,

# 鼓之:敲起鼓来,发动进攻。古人击鼓进攻,鸣锣退兵。鼓,动词。之,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填:形容声音巨大。

"兵刃既接":两军开始交战,

# 兵刃既接: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指战斗已开始。兵,兵器、武器。既,已经。接,接触,交锋。

"弃甲曳兵而走":战败的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

# 走:跑,这里指逃跑。,弃甲曳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曳,拖着。

"或百步而后止":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

# 或:有的人。

"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人逃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

"以五十步笑百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

# 笑:耻笑,讥笑。,以:凭着,借口。

"则何如":那怎么样呢?”

"曰":梁惠王说:“

"不可":不行。

"直不百步耳":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

# 直:只是、不过。

"是亦走也":那也是逃跑啊。”

# 走:跑,这里指逃跑。,是:代词,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

"曰":孟子说:“

"王如知此":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 :通“毋”,不要。

"不违农时":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

# 不违农时:指农忙时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违反,这里指耽误。

"谷不可胜食也":粮食就会吃不完。

# 谷:粮食的统称。

"数罟不入洿池":密网不下到池塘里,

# 数罟不入洿池:这是为了防止破坏鱼的生长和繁殖。数,密。罟,网。洿池:池塘,水塘。

"鱼鳖不可胜食也":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

# 不可胜食:吃不完。胜,尽。,鳖:甲鱼或团鱼。

"斧斤以时入山林":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

# 时:时令季节。砍伐树木宜于在草木凋落,生长季节过后的秋冬时节进行。,斤:与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横。

"材木不可胜用也":木材就会用不完。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粮食和水产吃不完,

"材木不可胜用":木材用不完,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

# 养生:供养活着的人。

"养生丧死无憾":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

# 憾:遗憾。,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王道之始也":这是王道的开端。

# 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诸侯奉行的以武力统一天下的“霸道”相对。

"五亩之宅":五亩大的住宅场地,

# 五亩:先秦时五亩约合世纪一亩二分多。

"树之以桑":种上桑树,

# 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

# 衣帛:穿上丝织品的衣服。衣,用作动词,穿。

"鸡豚狗彘之畜":鸡、猪、狗的畜养,

# 畜:畜养,饲养。,彘:猪。,豚:小猪。

"无失其时":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

# :通“毋”,不要。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

"百亩之田":百亩大的田地,

# 百亩之田:古代实行井田制,一个男劳动力可分得耕田一百亩。

"勿夺其时":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

# 夺:失,违背。

"数口之家":数口之家,

"可以无饥矣":可以不受饥饿了;

"谨庠序之教":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

# 教:教化。,庠序:古代的乡学。《礼记?学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家”,这里指“闾”,二十五户人共住一巷称为闾。塾,闾中的学校。党,五百户为党。庠,设在党中的学校。术,同“遂”,一万二千五百家为遂。序,设在遂中的学校。国,京城。学,大学。庠,xiánɡ。,谨:谨慎,这里指认真从事。

"申之以孝悌之义":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 义:道理。,孝悌:敬爱父母和兄长。悌,tì。,申:反复陈述。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用在道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

# 负戴:负,背负着东西。戴,头顶着东西。,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七十者衣帛食肉":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

"黎民不饥不寒":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

# 黎民:百姓。

"然而不王者":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

# 王:这里用作动词,为王,称王,也就是使天下百姓归顺。

"未之有也":还从未有过。

# 未之有:未有之。之,指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

# 检:检点,制止、约束。一说”通“敛”,意思是收积、储藏。,食人食:前一个“食”,动词,吃;后一个“食”,名词,指食物。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

# 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饿莩:饿死的人。莩,piǎo,同“殍”,饿死的人。,涂:通“途”,道路。

"人死":百姓死了,

"则曰":就说:

"‘":‘

"非我也":这不是我的过错,

"岁也":是因为年岁不好。

# 岁:年岁、年成。

"’":’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

"曰‘":说‘

"非我也":杀死人的不是我,

"兵也?’":是兵器’有什么不同?

"王无罪岁":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

# 罪:归咎,归罪。

"斯天下之民至焉":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 斯:则、那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仁政”思想的代表作。文中以梁惠王问政为引,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指出其治国举措的局限性,提出“养生丧死无憾为王道之始”,强调让百姓“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方为仁政核心。主旨在于阐明“施仁政得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混战,战乱导致人口大量迁徙伤亡。当时无国籍和移民限制,百姓可自由迁徙至安定富强的国家,人口数量成为衡量国家兴衰的重要标准,各国君主都渴望增加本国人口,梁惠王也不例外。 《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第三章。据《史记·魏世家》记载,梁惠王三十五年重金招贤,孟子来到魏都大梁。初次见面,梁惠王询问强国之策,孟子以“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回应,强调仁义的重要性。另一次,梁惠王在池沼边询问贤者是否也享受此乐,孟子以文王与夏桀“偕乐”“独乐”的不同结局为例进行阐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议论文,属于诸子散文中的政论题材。文章通过梁惠王与孟子的对话,体现了孟子“仁政爱民”的治国理念,展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深刻内涵。

2. 写作手法

排比:“五十者可以衣帛矣,七十者可以食肉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层层递进,描绘理想社会图景。形成节奏感与韵律美,集中渲染情感,增强论辩的气势和感染力。对比:“移其民、移其粟”的赈灾表象与“未行仁政”的本质,行为与目的的反差。使矛盾更加尖锐,批判效果更强烈,倒逼梁惠王正视治政弊端。比喻:孟子以战争场景为喻,将梁惠王的“赈灾救民”比作“逃五十步”,邻国之政比作“逃百步”,通过反诘“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迫使梁惠王承认:二者虽在“赈灾程度”上有差异,但本质都是未行仁政的“逃跑”行为。此比喻以日常生活中“逃兵”的荒诞逻辑,拆解抽象的政治治理问题——梁惠王的“尽心”仅是灾后补救的权宜之计,与邻国的“不作为”并无根本区别,均未触及“仁政治本”的核心。

3. 分段赏析

梁惠王以“赈灾救民”自诩“尽心”,其论据在于灾时迁徙百姓、调拨粮食,自认为比邻国君主更用心。但这一逻辑存在根本漏洞:赈灾仅是应对灾害的被动措施,如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未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孟子尚未直接回应,便已通过梁惠王的自述揭示其治政的局限性——真正的“尽心”应是杜绝灾害根源、调动百姓生产积极性,而非仅在灾后补救。梁惠王将“民不加多”归咎于外部因素,却忽视了治国需以“仁政”治本的关键,这为孟子后续的论辩埋下伏笔。孟子采用“引君入瓮”的论辩策略,以战争为喻,将梁惠王的治政类比为“逃五十步”,邻国类比为“逃百步”,二者本质都是“未行仁政”。通过反诘句“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逼梁惠王承认“逃五十步亦是逃”,从而自然推导:梁惠王虽比邻国多做了赈灾之举,但未从根本上施行仁政,与邻国治政并无本质区别,故无法吸引百姓归附。此比喻巧妙之处在于以具象化的生活场景拆解抽象的政治问题,让梁惠王在自我反驳中意识到治政的缺陷,体现了孟子论辩“循循善诱、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特点。孟子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途径时,先以“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为前提,通过连锁推理得出“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的推导,进而得出“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的结论,强调发展生产是治国根本;再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阐述根本途径,物质上以“五亩之宅树桑”“鸡豚狗彘适时畜养”等实现“五十衣帛”“七十食肉”,精神上通过“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达成“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的风尚,构建物质与精神双重保障的理想社会;最后以“狗彘食人食”与“涂有饿莩”的对比,批评梁惠王“非我也,岁也”的推诿,以“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作类比,点明君主需“无罪岁”,以切实仁政赢取民心,使天下之民归附。

4. 作品点评

这段文字运用了“引君入彀”的论辩方式,让梁惠王认识到自身“尽心于国”只是临时应付,并非真心爱民,与邻国施政无本质区别;借“连锁推理”说明,治国需从遵农时、促生产、解温饱起步,再逐步提高百姓物质生活,进而推行教化、培育“孝悌”观念以解决精神层面问题,如此方能实现民心归附、国家兴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竹竿》

下一篇:先秦·佚名《说苑引逸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