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án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kǎn
kǎn
tán
zhì
zhī
zhī
gān
shuǐ
qīng
qiě
lián
jià
sān
bǎi
chán
shòu
liè
zhān
ěr
tíng
yǒu
xuán
huán
jūn
cān
kǎn
kǎn
zhì
zhī
zhī
shuǐ
qīng
qiě
zhí
jià
sān
bǎi
亿
shòu
liè
zhān
ěr
tíng
yǒu
xuán
jūn
shí
kǎn
kǎn
lún
zhì
zhī
zhī
chún
shuǐ
qīng
qiě
lún
jià
sān
bǎi
qūn
shòu
liè
zhān
ěr
tíng
yǒu
xuán
chún
jūn
sūn

译文

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

逐句剖析

"坎坎伐檀兮":砍伐檀树声坎坎啊,

# 坎坎:象声词,伐木声。

"置之河之干兮":棵棵放倒堆河边啊。

# 干:水边。,置:同“寘”,放置。

"河水清且涟猗":河水清清微波转哟。

# 猗:义同“兮”,语气助词。,涟:即澜。

"不稼不穑":不播种来不收割,

# 穑:收获。,稼:播种。

"胡取禾三百廛兮":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

# 廛:通“缠”,古代的度量单位,三百廛就是三百束。,三百:意为很多,并非实数。,禾:谷物。,胡:为什么。

"不狩不猎":不冬狩来不夜猎,

# 猎:夜猎。此诗中皆泛指打猎。,狩:冬猎。

"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

# 貆:猪獾。也有说是幼小的貉。,县:通“悬”,悬挂。,瞻:向远处或向高处看。

"彼君子兮":那些老爷君子啊,

# 君子:此系反话,指有地位有权势者。

"不素餐兮":不会白吃闲饭啊!

# 素餐:白吃饭,不劳而获。

"坎坎伐辐兮":砍下檀树做车辐啊,

# 辐:车轮上的辐条。

"置之河之侧兮":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清直流注哟。

# 直:水流的直波。

"不稼不穑":不播种来不收割,

"胡取禾三百亿兮":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

# 亿:通“束”。

"不狩不猎":不冬狩来不夜猎,

"胡瞻尔庭有县特兮":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

# 特:三岁大兽。,瞻:向前或向上看。

"彼君子兮":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素食兮":不会白吃饱腹啊!

"坎坎伐轮兮":砍下檀树做车轮啊,

"置之河之漘兮":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 漘:水边。

"河水清且沦猗":河水清清起波纹啊。

# 沦:小波纹。

"不稼不穑":不播种来不收割,

"胡取禾三百囷兮":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

# 囷:束。一说圆形的谷仓。

"不狩不猎":不冬狩来不夜猎,

"胡瞻尔庭有县鹑兮":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

"彼君子兮":那些老爷君子啊,

"不素飧兮":可不白吃腥荤啊!

# 飧:熟食,此泛指吃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伐檀》是一首杂言诗歌,是先秦时期魏国的民歌。诗中展现了伐木工人的辛苦劳作,以“不稼不穑”“不狩不猎”的反问,讽刺统治者不劳而获,反映了社会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诗。写作上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且句式灵活多变,或直陈,或反讽,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伐檀》作者不详,姑且保留《诗经选注》的看法,认为是先秦时期魏国一群伐木劳动者创作。当时社会剥削现象严重,这些伐木者辛苦砍檀树造车,却见贵族不耕种、不围猎,却占有大量粮食与猎物。他们对此满心愤懑,便在劳作时你一言我一语,以诗歌形式质问剥削者,控诉其不劳而获的行径,表达对社会不公的强烈不满。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诗经・国风・魏风》中的一首描述劳动者对社会现实的控诉的杂言古诗。诗中以伐木者的视角,通过三章复沓咏叹,控诉统治者不劳而获,揭露社会现实不公,既描写伐檀造车的劳作场景,又以反问、反语讽刺统治者贪婪寄生,抒发劳动者的愤懑与反抗之情。

2. 写作手法

复沓:采用换韵反复咏叹的方式,通过“檀、辐、轮”“干、侧、漘”等词语替换,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又逐步深化劳动场景和情感层次,增强了抒情的节奏感与冲击力。反讽:“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面称颂统治者“不白吃饭”,实则尖锐讽刺其不劳而获的寄生本质,点明了主题,抒发了蕴藏在胸中的反抗怒火。

3. 分段赏析

诗的开篇是一派劳作画面:“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伐木声此起彼伏,木头被堆放在河岸,动作描写简洁有力,瞬间勾勒出劳动者挥汗如雨的艰辛图景。紧接着“河水清且涟猗”一句宕开一笔,将镜头转向波光粼粼的河面。清澈的流水与浑浊的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既是劳动者短暂的心灵喘息,也成为触发他们愤懑的契机——河水自在流淌,而他们却困于无休止的劳役,连片刻的休憩都成奢侈。这一“景”与“情”的转折,在《诗经》中不多见,它让沉重的劳动场景突然有了呼吸感,却又在呼吸间埋下更浓的悲慨。第二层由眼前的伐木转向对剥削本质的质问。伐木者从自身的苦役联想到更广泛的剥削:“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他们亲手种植粮食、捕获猎物,收获却全被统治者占有。三章中“三百廛”“三百亿”“三百囷”的数字递增,并非实指数量,而是以夸张手法控诉剥削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县貆”“县特”“县鹑”的猎物变换,则揭露统治者对大小财物皆贪婪掠夺的丑态。这些连续的反问如连珠炮般迸发,是劳动者积压已久的怒火终于冲破沉默——他们不再只是埋头苦干的顺民,而是开始用理性审视不公,用语言直指剥削者的寄生本质。第三层以反语作结,将讽刺推向高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表面是称颂“君子”不白吃饭,实则字字带刺,尖锐揭露统治者才是真正的“素餐”者。“素餐”“素食”“素飧”的换词复唱,不仅是韵律的需要,并无情揭露他们不劳而获的本质。诗的结尾“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将对剥削者的愤怒与嘲讽推向高潮,直击主题,有力抒发了被压迫者内心强烈的反抗情绪。

4. 作品点评

三章诗在形式上采用复沓结构,看似重复却层层推进。“伐檀”“伐辐”“伐轮”的变化,既暗示劳动从伐木到造车的持续过程,也隐喻劳动者的苦役永无尽头;河水从“涟”到“直”再到“沦”的波纹变化,既是写实的景物转换,也是情感从微澜到激荡的深化。此外各章中猎物名称的变化,表明剥削者对于猎取的东西,不管是野兽还是飞禽,是大是小,全都毫不客气地占为己有,充分展现出他们的贪婪本性。全诗直抒胸臆,叙事中饱含愤怒情感,不加任何渲染,增加了真实感与揭露的力量。外诗的句式也是灵活多变,从四言、五言、到六言、七言乃至八言都有,随着质问与讽刺的展开而起伏跌宕,纵横错落,或直陈,或反讽,也使感情得到了自由而充分的抒发,称得上是最早的杂言诗的典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忽而叙事,忽而推情,忽而断制,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明戴君恩《读诗臆评》

# 起落转折,浑脱傲岸,首尾结构,呼应灵紧,此长调之神品也。

清牛运震《诗志》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江有汜》

下一篇:先秦·楚辞《愍命(昔皇考之嘉志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