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秦王派人对安陵国国君说:“
# 安陵君:安陵国的国君。安陵是一个小国,在今河南鄢陵西北,原是魏国的附属国,魏襄王封其弟为安陵君。,使:派遣,派出。,秦王:指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想要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 易:交换。,欲:想。
"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一定要答应我!”
# 其:表示祈使语气。
"安陵君曰":安陵君说:“
"大王加惠":大王给予恩惠,
# 加惠:施与恩惠。
"以大易小":用大的地方交换我们小的地方,
"甚善":实在是善事;
"虽然":即使这样,
# 虽然:虽然如此。“虽然”在古文中是两个词。
"受地于先王":但我从先王那里接受了封地,
"愿终守之":愿意始终守卫它,
# 守:守护。
"弗敢易":不敢交换!”
# 弗:不。
"秦王不说":秦王知道后很不高兴。
# 说:通“悦”,高兴、愉快。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于是安陵君就派遣唐雎出使秦国。
# 使:动词,前一个“使”是“派遣,命令”,后一个“使”是“出使”。
"秦王谓唐雎曰":秦王对唐雎说:“
# 谓:对……说。
"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我用五百里的土地交换安陵,
# 以:用,介词。
"安陵君不听寡人":安陵君却不听从我,
"何也":这是为什么?
"且秦灭韩亡魏":况且秦国灭掉韩国、魏国,
# 秦灭韩亡魏:秦灭韩国在始皇十七年(前230年),灭魏国在始皇二十二年(前225年)。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而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土地幸存下来,
# 之:的,助词。,以:凭。
"以君为长者":只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
# 以君为长者:把安陵君看作忠厚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故不错意也":所以不在意。
# 错意:在意。错,同“措”。
"今吾以十倍之地":现在我用安陵十倍的土地,
"请广于君":让安陵君扩大自己的领土,
# 请广于君:意思是让安陵君扩大领土。广,增广、扩充。
"而君逆寡人者":但是他违背我的意愿,
# 逆:违背。
"轻寡人与":这是轻视我吗?”
# 与:疑问语气助词。,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唐雎对曰":唐雎回答说:“
"否":不,
"非若是也":并不是这样的。
# 非若是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是,代词,指秦王说的情况。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安陵君从先王那里继承了封地所以守护它,
"虽千里不敢易也":即使是方圆千里的土地也不敢交换,
# 虽:即使。
"岂直五百里哉":哪里只是这仅仅的五百里的土地呢?”
# 岂直:哪里只是。直:只,仅仅。
"秦王怫然怒":秦王勃然大怒,
# 怫然:愤怒的样子。
"谓唐雎曰":对唐雎说:“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先生也曾听说过天子发怒的情景吗?”
# 尝:曾经。,公:对人的敬称。
"唐雎对曰":唐雎回答说:“
"臣未尝闻也":我未曾听说过。”
"秦王曰":秦王说:“
"天子之怒":天子发怒,
"伏尸百万":会倒下数百万人的尸体,
# 伏尸:横尸在地。
"流血千里":鲜血流淌数千里。”
"唐雎曰":唐雎说:“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大王曾经听说过百姓发怒的情景吗?”
#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穿麻布衣服,所以称布衣。
"秦王曰":秦王说:“
"布衣之怒":百姓发怒,
"亦免冠徒跣":也不过就是摘掉帽子,光着脚,
# 免冠徒跣:摘下帽子,光着脚。徒,裸露。跣,赤脚。
"以头抢地尔":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 抢:碰,撞。
"唐雎曰":唐雎说:“
"此庸夫之怒也":这是平庸无能的人发怒,
# 庸夫:平庸无能的人。
"非士之怒也":不是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发怒。
# 士:这里指有胆识有才能的人。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专诸刺杀吴王僚的时候,
# 专诸之刺王僚也: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专诸刺杀吴王僚时,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专诸,春秋时吴国人。公子光(即后来的吴王阖闾)想杀僚自立,假意宴请,让专诸借献鱼之机刺杀了僚。“彗星袭月”和下文的“白虹贯日”“仓鹰击于殿上”等自然现象,古人认为是发生灾变的征兆。,夫: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彗星袭月":彗星的尾巴扫过月亮;
"聂政之刺韩傀也":聂政刺杀韩傀的时候,
# 聂政之刺韩傀也: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聂政刺杀韩傀时,白色的长虹穿日而过。聂政,战国时韩国人。韩傀是韩国的相。韩国大夫严仲子同韩傀有仇,请聂政去刺杀了韩傀。
"白虹贯日":一道白光直冲上太阳;
"要离之刺庆忌也":要离刺杀庆忌的时候,
# 要离之刺庆忌也: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要离刺杀庆忌时,苍鹰扑到宫殿上。庆忌是吴王僚的儿子,在僚被杀后,逃到卫国,吴王阖闾派要离去把他杀了。仓,同“苍”。
"仓鹰击于殿上":苍鹰扑在宫殿上。
"此三子者":他们三个人,
"皆布衣之士也":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
"怀怒未发":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
"休祲降于天":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
# 休祲降于天: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心里的愤怒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征兆。休祲,吉凶的征兆。这里偏指凶兆。休,吉祥。祲,不祥。
"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是四个人了。
# 与臣而将四矣:加上我,将变成四个人了。唐雎暗示秦王,自己将效法专诸、聂政、要离三人行刺。
"若士必怒":如果有胆识有能力的人被逼得一定要发怒,
# 怒:发怒,动词。,必:一定。,若:如果。
"伏尸二人":那么就让两个人的尸体倒下,
"流血五步":五步之内淌满鲜血,
"天下缟素":天下百姓都要穿上白色的丧服,
# 缟素:白色丧服。这里用作动词,指穿白色丧服。缟、素,都是白色的绢。
"今日是也":现在就是这个时候。”
# 是:这样,代词。
"挺剑而起":说完,拔剑出鞘而起。
# 挺:拔。
"秦王色挠":秦王变了脸色,
# 色挠:面露胆怯之色。
"长跪而谢之曰":直身而跪,向唐雎道歉说:“
# 长跪而谢之:直身跪着,向唐雎道歉。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落在脚跟上。长跪则是把腰挺直,以表示敬意。
"先生坐":先生请坐!
"何至于此":怎么会到这种地步!
"寡人谕矣":我明白了:
# 谕:明白,懂得。
"夫韩、魏灭亡":韩国、魏国灭亡,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但安陵却凭借方圆五十里的地方幸存下来,
# 者:的原因。,存:幸存。,以:凭借。
"徒以有先生也":就是因为有先生您在啊!”
# 以:因为。,徒:只,仅仅。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史传文,文章讲述了安陵存亡之际,唐雎临危受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针锋相对的较量。他凭借无畏勇气与智慧,令秦王折服,保全了国家。此文既赞颂了唐雎的英勇爱国,也揭露了秦王的骄横伪善与外强中干的本质。
2. 写作手法
对比:文章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凸显主题。其一,将秦王前后态度作比,前有“怫然怒”时以“天子之怒”威胁的嚣张跋扈,后现“色挠”“长跪而谢”的狼狈怯懦,反差鲜明地展现其外强中干本质;其二,把秦王与唐雎进行对照,秦王凭借强国之势恃强凌弱、狡诈虚伪,唐雎则以弱抗强、机智果敢,以“布衣之怒”抗衡“天子之怒”,在强弱对比中凸显唐雎的凛然气节与爱国精神。夸张:文中通过夸张手法强化了人物语言的威慑力与场景的紧张感。秦王以“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描述发怒后果,极度夸大战争的惨烈程度,借此威胁唐雎,凸显其恃强凌弱的霸道;唐雎回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同样用夸张之语,将个人抗争的影响力无限放大,展现出以死相拼的决绝,使双方交锋的激烈氛围跃然纸上。
3. 分段赏析
开头一段,秦灭韩亡魏后,嬴政以一统天下之势,根本不将安陵这个弹丸小国放在眼中。他甚至不屑于以武力威慑,妄图用“易地”的谎言,行巧取豪夺之实。在秦王看来,安陵君哪敢拒绝这所谓的“交换”?一声“使人谓”,开口便自称“寡人”。须知“寡人”本是诸侯对下的自称,这般口吻,足见秦王对安陵君的轻视。而“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命令式的“其”字,更是将秦王的骄横霸道展现得淋漓尽致。面对如此算计,安陵君识破骗局,却未正面驳斥,而是婉言回应:“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言辞温和有礼,既非卑躬屈膝的谄媚,更是巧妙周旋的斗争智慧。紧接着以“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为据,字字恳切,态度坚决,一句“弗敢易”,委婉中透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自然引得“秦王不说”。值此危局,唐雎挺身而出,肩负国家存亡与百姓安危,毅然“使于秦”,踏入这危机四伏的虎狼之地,令读者不禁为他捏紧一把冷汗。此后文章以三个段落,层层递进,生动呈现了唐雎与秦王之间惊心动魄的三次正面交锋。第一个回合,斗争拉开帷幕。作者摒弃唐雎入秦的过程、拜见秦王的细节等无关内容,直接切入会见时的对话场景。此前秦王已然因安陵君的拒绝心生不悦,此时与唐雎交谈,虽强压怒火,言语间却暗藏机锋,不再似秦使者般直来直去,而是软中带硬、亦拉亦打,一副胜利者的傲慢姿态:“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这接连质问,咄咄逼人;“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更是赤裸裸的威胁。话语间,秦王句句不离“寡人”,却又假意示好,称“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其狡诈骄横之态跃然纸上。反观唐雎,早已胸有成竹,不与秦王过多纠缠,一句“否,非若是也”,态度从容镇定,随后寸步不让,据理力争:“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将安陵君的拒绝化作反问,以“千里”对应秦王的“五百里”,言辞更显坚定有力,让秦王无计可施。第二回合,矛盾冲突达到高潮,这也是全文浓墨重彩的核心所在。“秦王怫然怒”一句,瞬间点燃紧张气氛,统领全段。一个小国使者要如何平息大国暴君的盛怒?作者以精妙笔触,分两层将这一紧张场面刻画得入木三分。第一层,秦王怒气冲天,妄图以威压人:“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公然以“天子”自居,尽显对安陵及唐雎的蔑视;“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结合“灭韩亡魏”的残酷史实,令人不寒而栗。而唐雎仅以一句“臣未尝闻也”淡然回应,沉着冷静,实则是在等待反击时机。第二层,唐雎开始反击,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反问“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以“布衣”与“天子”相对,针锋相对。紧接着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果断驳斥秦王“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的轻蔑之语。随后,唐雎连用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三个排比事例,再以“与臣而将四矣”震慑秦王,最后以“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五个短句如连珠炮般发起猛攻,用“二人”对“百万”、“五步”对“千里”,不给秦王丝毫喘息之机,紧张气氛达到顶点。直至唐雎“挺剑而起”,直逼秦王,这一举动完全出乎秦王意料,瞬间击溃其心理防线,使其不得不缴械投降。第三回合,作者转换笔法,对唐雎着墨甚少,转而聚焦秦王的反应。从“色挠”到“长跪而谢”,再到那句“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令人难以置信这与方才那个不可一世的暴君竟是同一人。秦王起初凭借秦国的强大,有恃无恐,以为能肆意欺压安陵;可在唐雎的威慑下,黔驴技穷,只能低头服软,但其本性并未改变。即便此时服软,仍难完全放下君王架子,对唐雎的夸赞,不过是为了挽回颜面,显得言过其实。
4. 作品点评
全文虽不足四百字,却结构严谨、情节曲折。文章以秦王“易地”之谋发端,至其“长跪而谢”收尾,围绕安陵国土“易”与“不易”的核心矛盾,借“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激烈碰撞,展开惊心动魄的外交辩论。作者通过精彩的对话描写,成功塑造了唐雎威武不屈、勇斗强权的侠士形象,传递出反抗暴政的理想信念;同时也将秦王虚伪狡诈、外强中干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文章以此揭示正义终将战胜强暴的真理,这既是唐雎克敌制胜的精神支柱,也是其经久不衰的魅力根源。全文节奏紧凑、语言犀利,人物神态跃然纸上,表现出很高的写作技巧。
# 秦险诈无信之国也,诚得安陵,岂复以五百里偿之哉?安陵君之不与,是也。又曰:唐雎挺剑以劫虎狼之秦,而卒以此保全安陵,奇甚!此其贤于荆轲远矣。
明唐荆川《国策钞》卷下引
# 俊绝、宕绝、峭绝、快绝之文。
明末清初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四
# 篇内有灭韩亡魏之语,似在始皇二十二年以后之事,时三晋皆属秦,何处更容得安陵五十里之地?荆轲事在先,彼时犹以督亢图藏匕首而进,兹何独许唐雎带剑上殿耶?纵令此回安陵尚存,唐雎果有劫秦之事,始皇亦未必肯学齐桓,不背曹沫也。但其文摹写入神,大为孱弱吐气。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六
# 博浪之椎,唐雎、荆卿之剑,虽未亡秦,皆不可少。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四
# 可与曹沫并传,文亦大有生气,不减荆、聂二事手笔。
清储欣《古文菁华录》
# 以吕政(即秦王嬴政)之暴横而雎仗剑数语,至使悚惧谢罪,妙人妙事妙文。按《通鉴》始皇十七年灭韩,二十二年灭魏。篇中有灭韩亡魏等语,唐雎之使自应在二十二年之后,其事之有无,殊不可靠。或曰:此辩士之寓言。
清余诚《重订古文释义新编》卷四
# 凛凛有生气,读之快意,不必论其事之有无。秦王多少咆撃,渐渐消息下去,一句狠一句,一步逼一步,雄古奇峭,读之快心。
清高嵣《国策钞》卷下
# 逶迤引局,斗然换境。如行坦途者,怪峰忽起于前也。
清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十五
# 气撼五岳,妙于有体。称先王不涉迂阔,言士怒非徒刚狠,慷慨而谈,令人心开爽目。
清唐德宜《古文翼》卷三
下一篇:先秦·诗经《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