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秋":弈秋,
# 弈秋:“秋”是人名,因善于下棋,所以被称为弈秋。弈:下棋。
"通国之善弈者也":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
# 善:善于,擅长。,之: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可译为“的”。,通国:全国。通:全。
"使弈秋诲二人弈":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
# 诲:教导。,使:让。
"其一人专心致志":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
# 专心致志:致:极,尽。志:志向,志趣。一心一意,精神集中。,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诲。
"一人虽听之":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
# 虽听之:虽然在听讲。
"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
# 将至:将要到来。,鸿鹄:指大雁、天鹅一类的鸟。
"思援弓缴而射之":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 之:代词,这里指鸿鹄。,弓缴:弓箭。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援:引,拉。
"虽与之俱学":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
# 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地人在一起学习。
"弗若之矣":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 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矣:了。弗若:不如。
"为是其智弗若与":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
# 为是其智弗若与: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其:代词,指不专心的那个人。为:因为。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书下注释)
"曰":说:
# 曰:说,这里可解释为“答案是”。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
# 非然也:不是这样的。非:不是。然:代词,这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关于学习态度的寓言。介绍了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描绘了一人专心致志、一人心不在焉的不同表现,体现了不同学习态度会有不同结果,营造了对比鲜明的情境,表达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的道理。
2. 写作手法
对比:“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将两人学习时的态度进行对比,突出专心与不专心的差异,使人物形象鲜明,道理一目了然。设问:“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提出疑问并自行解答引发读者思考,强调态度的重要性,而非智力问题。
3. 分段赏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此句以判断句式开篇,简洁有力地交代弈秋“全国最擅长下棋”的身份。“通国”二字强调其技艺闻名范围之广,“善弈”则直接点明专业能力之强,为后文“名师授徒”的情节埋下伏笔。短短一句,既树立了弈秋作为“权威导师”的形象,又在读者心中预设了“名师出高徒”的心理预期,与后文两人学习效果的反差形成鲜明对照,暗含叙事张力。“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首句“使弈秋诲二人弈”承上启下,引出具体事件。随后以分号为界,展开两组对比描写:前一个学生“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连用两个动词“专”“惟”,通过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惟弈秋之为听”即“惟听弈秋”),突出其全神贯注、心无旁骛的学习状态;后一个学生“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虽”字暗藏转折,“一心”与“思”字串联起想象中的动作“援弓缴而射之”,将其注意力分散、三心二意的模样刻画得活灵活现。两组对比如工笔细描,一静一动、一专一心,为后续结局的必然性埋下伏笔。“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虽”字紧承上文,形成语义转折——尽管两人同师学艺(“俱学”),但结果却截然不同(“弗若之矣”)。短短八字,以极简的语言勾勒出强烈的反差,既在意料之外(因“名师”在前),又在情理之中(因态度迥异)。这种结果的突兀呈现,如巨石投入平静水面,迫使读者追问原因,自然引出下文的设问,推动说理层层深入。“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作者以设问句收束全文,先抛出“是否因智力差异”的常见误解,再以果断的否定(“非然也”)直指问题核心——学习效果的差异源于态度而非天资。设问的运用,既模拟了辩论中“先破后立”的逻辑链条,又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引发读者反思,使“专心致志”的道理更具说服力。末句斩钉截铁的结论,如警钟长鸣,将抽象的哲理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警示,余味悠长。
上一篇:先秦·《渡黄河(河流迅且浊)》
下一篇:先秦·佚名《苏秦以连横说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