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曰鸡鸣":女说公鸡已鸣唱,
# 鸡鸣:指天明之前。
"士曰昧旦":男说天还没有亮。
# 昧旦:又叫昧爽,指天将亮未亮的时刻。
"子兴视夜":不信推窗看天上,
# 视夜:察看夜色。,兴:起。,子:你。
"明星有烂":启明星已在闪光。
# 有烂:即“烂烂”,明亮的样子。,明星:启明星,即金星。
"将翱将翔":宿巢鸟雀将翱翔,
# 将翱将翔:指已到了破晓时分,宿鸟将出巢飞翔。
"弋凫与雁":射鸭射雁去芦荡。
# 弋凫:用生丝做绳,系在箭上射鸟。凫:野鸭。
"弋言加之":野鸭大雁射下来,
# 加:射中。一说“加豆”,食器。,言:语助词,下同。
"与子宜之":为你烹调做好菜。
# 宜:用适当地方法烹饪。译为烹饪。,与:犹为。
"宜言饮酒":佳肴做成共饮酒,
# 言:语助词。
"与子偕老":白头偕老永相爱。
# 老:变老。,偕:一起、一同的意思。
"琴瑟在御":女弹琴来男鼓瑟,
# 御:用,弹奏。
"莫不静好":和谐美满在一块。
# 静好:和睦安好。
"知子之来之":知你对我真关怀呀,
# 来:借为“赉”,慰劳,关怀。
"杂佩以赠之":送你杂佩答你爱呀。
# 杂佩:古人佩饰,上系珠、玉等,质料和形状不一,故称杂佩。
"知子之顺之":知你对我体贴细呀,
# 顺:柔顺,和顺,体贴。
"杂佩以问之":送你杂佩表谢意呀。
# 问:慰问,问候。一说赠送。
"知子之好之":知你爱我是真情呀,
# 好:爱恋。
"杂佩以报之":送你杂佩表同心呀。
# 报:赠物报答。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诗经诗,也是一首描写家庭生活的诗。介绍了夫妻间关于晨起狩猎的对话,描绘了妻子祈愿、丈夫赠佩的场景,体现了夫妻间的关爱与深情,营造了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表达了对美满婚姻生活的赞美之情。
2. 写作手法
赋:以平铺直叙的方式,如叙述妻子催丈夫起床、丈夫回应、妻子祈愿等情节,展现夫妻生活场景,不加过多修饰,直接呈现生活画面。重章叠句:末章“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三组叠句易词申意,强化丈夫对妻子的感情,使情感表达更淋漓酣畅。
3. 分段赏析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妻子以“鸡鸣”委婉提醒丈夫起身,语气含爱怜之意;丈夫以“昧旦”直白回应,显露出不愿起床的慵懒与不快,简短对话已见夫妻性格差异,奠定生活剧的鲜活基调。“子兴视夜,明星有烂。”丈夫见妻子催起,忙辩解“推窗看夜”,以“明星烂然”佐证天尚未亮,动作描写与环境细节相映,既见丈夫的贪睡心理,又为夫妻互动增添生活情趣,暗伏妻子进一步催促的情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妻子未被丈夫的辩解动摇,转而以“鸟雀将翔”的自然景象,提醒丈夫肩负的狩猎职责,“弋凫与雁”既点出古代生活场景,又以柔顺语气藏坚决态度,展现妻子对家庭生计的主动承担。“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妻子转而祈愿丈夫狩猎有所斩获,“加之”二字暗含对丈夫技艺的信任,“宜之”则以烹饪佳肴的承诺,将关爱融入日常生活细节,勾勒出“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图景,充满烟火温情。“宜言饮酒,与子偕老。”妻子由“佳肴”自然引出“饮酒”,从日常饮食升华为“偕老”的人生愿景,质朴话语中见深情,将平凡生活与永恒誓言交织,既显夫妻间的亲密依赖,亦透出对婚姻长久的朴素期待。“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诗人在此以旁白插入,以“琴瑟”象征夫妻和谐,“静好”二字凝练概括家庭氛围,既收束前文夫妻对话,又以意象化描写营造静谧美好的画面感,成为全诗情感基调的点睛之笔。“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丈夫感知妻子对自己的关怀(“来之”),以“杂佩”回赠,“赠之 动作干脆热烈,既呼应前文妻子的体贴,又以古代赠佩习俗,将情感化为具体可触的信物,见丈夫对妻子心意的珍视。“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丈夫进一步感念妻子的温顺体贴(“顺之”),以“问之”(慰问、馈赠)深化情感交流,相较于上句,“问”字更显细腻,既见夫妻间的相互体恤,又以叠句形式形成韵律节奏感,推动情感层层递进。“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丈夫直言妻子对自己的真心爱恋(“好之”),以“报之”直抒胸臆,三组叠句“来之”“顺之”“好之”递进修辞,“赠之”“问之”“报之”逐层升温,将丈夫粗犷热烈的爱意推向高潮,尽显古代先民情感表达的率真与浓烈。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恰似一幕生活小剧,通过夫妻对话的形式,生动逼真地展现了青年夫妇和谐的家庭生活和诚笃热烈的感情。对话由短而长,节奏由慢而快,情感由平静而热烈,人物个性也由隐约而鲜明,极富情趣,是赞美青年夫妇和睦生活、诚笃感情和美好人生心愿的作品。
# 大率此诗妇人为主辞,故‘子兴视夜’以下皆妇人之词。
宋王质《诗总闻》
# 此(指‘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二句)诗人凝想点缀之词,若作女子口中语,觉少味,盖诗人一面叙述,一面点缀,大类后世弦索曲子。《三百篇》中述语叙景,错杂成文,如此类者甚多,《溱洧》《齐·鸡鸣》皆是也。
清张尔岐《蒿菴闲话》
# 庄正和雅,《周南》风调复见于此。
清牛运震《诗志》
下一篇:先秦·诗经《闵予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