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ǒu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yǒu
suí
suí
zài
liáng
xīn
zhī
yōu
zhī
cháng
yǒu
suí
suí
zài
xīn
zhī
yōu
zhī
dài
yǒu
suí
suí
zài
xīn
zhī
yōu
zhī

译文

有只狐狸从容行走,在那淇水的石桥上。我心中充满忧愁啊,那人连件下裳都没有。有只狐狸从容行走,在那淇水的浅滩处。我心中充满忧愁啊,那人连条衣带都没有。有只狐狸从容行走,在那淇水的岸边旁。我心中充满忧愁啊,那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逐句剖析

"有狐绥绥":有只狐狸从容行走,

# 绥绥:行走迟缓貌。朱熹《诗集传》训为独行求匹貌。,狐:狐狸。一说狐喻男性。

"在彼淇梁":在那淇水的石桥上。

# 梁:河梁。河中垒石而成,可以过人,可用于拦鱼。一说桥。,淇:卫国水名。淇水在今河南浚县东北。

"心之忧矣":我心中充满忧愁啊,

"之子无裳":那人连件下裳都没有。

# 裳:下身的衣服。上曰衣,下曰裳。,之子:这个人,那个人。

"有狐绥绥":有只狐狸从容行走,

"在彼淇厉":在那淇水的浅滩处。

# 厉:水深及腰,可以涉过之处。一说通“濑”,指水边沙滩。

"心之忧矣":我心中充满忧愁啊,

"之子无带":那人连条衣带都没有。

# 带:束衣的带子。实指衣服。

"有狐绥绥":有只狐狸从容行走,

"在彼淇侧":在那淇水的岸边旁。

# 侧:水边。

"心之忧矣":我心中充满忧愁啊,

"之子无服":那人连件完整的衣服都没有。

# 服:衣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有狐》是《诗经》中的一首诗。这首诗写了一位女子(也有人说是寡妇),担忧在外服役的丈夫(或心仪的人)没有衣服穿,充分又细致地表达了她的真挚爱意。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就眼前事抒发情怀,不掩饰内心想法,大胆说出真情实感,算得上是爱情诗中的作品。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关于《卫风·有狐》的创作背景,学界说法不一。《毛诗序》称这首诗是讽刺时弊的:卫国男女到了婚嫁年龄却没能成婚,失去配偶。古代国家遇灾荒,会简化礼仪、多促成婚姻,让无配偶的男女结合,以此增加人口。而卫国君主没推行这种政策,所以诗中加以讽刺。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周礼·地官司徒》中《大司徒》《媒氏》的记载,其中提到灾荒时的十二条政策包括“多婚”,即让失偶男女结合以增长人口。不过,现在大多不认同这种“刺诗”的说法。其他观点还有“悯伤孤贫说”“齐桓公思恤卫说”“忧念征夫无衣说”“伤逃散之卫遗民说”等。现代学者多认为这是一首言情诗:卫国经历动乱后,百姓受难流离,很多人失去配偶。有位年轻寡妇在路上遇到一位鳏夫,心生爱慕想嫁给他,却没直接表白,诗人便借她的口吻,以独自行走、渴望配偶的狐狸为喻,表达她的爱意。也有人认为,这是女子担心在外的丈夫没有足够衣物而作。高亨在《诗经今注》中则认为:“贫苦的妇人看到剥削者穿着华贵衣裳,在水边逍遥散步,而自己的丈夫光着身子在田野劳动,满怀忧愤,因作此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爱情诗。描绘狐狸在淇水岸边从容独行的景象,展现男女之间的真挚情感,表达了对所爱之人的深切关怀与爱意。

2. 写作手法

比兴:诗中“有狐绥绥”的起兴贯穿三章,以狐狸独行求偶的景象作比,既为兴象,又含比喻。“绥绥”写狐狸从容游走之态,暗喻所思之人的孤独,也象征女子对结合的期盼。三章分别以“淇梁”“淇厉”“淇侧”的场景变化,引出对“无裳”“无带”“无服”的担忧。狐狸的行迹与衣物的缺失形成巧妙关联:石梁需下裳、深水需衣带、岸边需整衣,兴象与所咏之事自然契合。比兴的运用,让女子的情意不直露,借狐狸与淇水场景托出,既符合《诗经》“托物寄情”的特点,又使担忧与爱慕层层递进,于含蓄中见真挚,让情感表达更形象动人。重章叠句:全诗三章采用反复咏叹的手法,结构上高度相似:均以“有狐绥绥,在彼淇”起兴,继以“心之忧矣,之子无”抒情,仅更换“淇梁”“淇厉”“淇侧”与“无裳”“无带”“无服”等词语。这种重复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层层递进。场景从“淇梁”到“淇厉”再到“淇侧”,展现狐狸从石梁经深水至岸边的行迹;担忧从“无裳”到“无带”再到“无服”,由具体衣物渐至整体穿戴。反复中,女子的牵挂不断加深,从局部关怀到全面惦念,将含蓄的爱意通过循环往复的咏唱强化,既契合《诗经》重章叠句的韵律特点,又让情感表达更显绵密真挚。

3. 分段赏析

第一章说“有狐绥绥,在彼淇梁”,“梁”是水中的石梁,不会沾到水,站在石梁上可以穿好下裳。所以这位多情的寡妇,借狐狸寻找配偶的景象,向自己怜惜的鳏夫表达心意:“我心里忧愁的是,那人连下裳都没有。要是他娶了我,就再也不用愁没有下裳了。”第二章写“有狐绥绥,在彼淇厉”,“厉”是可以蹚过的深水处。《邶风·匏有苦叶》里说“深则厉,浅则揭”,蹚过深水时,需要用衣带把衣服束紧。这位妇人担心的是,自己爱慕的人连衣带都没有。她心里想:“要是我嫁给了他,我可以为他做衣带,他就不用愁蹚深水时没有衣带了。”第三章讲这只狐狸“在彼淇侧”,既然已经到了淇水岸边,说明已经渡过了淇水,这时候本该穿好完整的衣服。可她还是担心那个人,连像样的衣服都没有。她心里盘算着:“要是我能和他结为夫妻,那他就再也不用愁没有衣服穿了。”

4. 作品点评

这是一首情诗。有人把它理解为妻子担忧在外的丈夫缺衣少穿的诗:诗中主人公看到狐狸开始,用狐狸悠闲独行的样子,比作长期在外服役的丈夫孤独无依的模样。只见一只瘦弱的狐狸,独自在淇水落石的地方闲逛。这大概是秋日里冷清的场景,淇水岸边水浅石露,狐狸孤零零地走在石梁上。见此情景,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担忧不禁涌上心头,想到他长期在外,连御寒的下裳都没有。全诗反复咏叹,每章只换两个字,通过这种重复强化情感,深入表达担忧。狐狸走到水浅处,弄湿了腿脚,她就想到自己的男人连束紧衣裤的带子都没有;狐狸走到河岸上,身上没沾到水,她又想到丈夫连一身像样的衣服都没有。随着视线跟随狐狸从水落石出的地方一步步走到岸边,她心里始终惦记着丈夫该穿什么,真是知冷知热。从这一点来说,这首诗是贤惠女子牵挂远方丈夫冷暖的佳作。也有人把这首诗解读为寡妇表露求偶心意,这也说得通。狐狸常被视为妩媚的动物,诗人用“狐”来比喻这位妇人,可见她风姿绰约。诗人以物喻人,揭露她的心事,别有一番韵味。全诗三章,都用了比喻的意思。这三章诗充分细致地展现了这位年轻寡妇的真挚爱意,就眼前情景抒发情怀,不掩饰内心想法,大胆表露真情,确实是难得的佳作。在过去,遭遇丧乱后,失去配偶的男女想重新组建家庭,享受家庭的温暖,这是人生基本的需求,自然没什么可非议的。这首诗表达了寡妇渴望求偶的心情,在《国风》中是一首独特的爱情诗。至于她爱慕的人是否察觉到这份心意,又会做出怎样的回应,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在梁,则可以裳矣。在厉,则可以带矣。济乎水,则可以服矣。

宋朱熹《诗集传》

# 妇人忧夫久役无衣也。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叔于田(叔于田)》

下一篇:先秦·诗经《丝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