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cǎi
cǎi
yán
cǎi
zhī
cǎi
cǎi
yán
yǒu
zhī
cǎi
cǎi
yán
duō
zhī
cǎi
cǎi
yán
luō
zhī
cǎi
cǎi
yán
jié
zhī
cǎi
cǎi
yán
xié
zhī

译文

茂盛的芣苢呀,快来采摘它。茂盛的芣苢呀,已经采到它。茂盛的芣苢呀,弯腰拾起它。茂盛的芣苢呀,成把捋下它。茂盛的芣苢呀,提起衣襟兜住它。茂盛的芣苢呀,扎起衣襟装满它。

逐句剖析

"采采芣苢":茂盛的芣苢呀,

# 芣苢:植物名,即车前草,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采采:茂盛的样子。旧解多作动词,但《诗经》没有以重叠词为动词的明确例证。采而又采。

"薄言采之":快来采摘它。

# 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一说是“急匆匆的样子”,“薄”意谓“急迫”,“言”是类似于“然”的后缀。

"采采芣苢":茂盛的芣苢呀,

"薄言有之":已经采到它。

# 有:取得,获得。

"采采芣苢":茂盛的芣苢呀,

"薄言掇之":弯腰拾起它。

# 掇: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采采芣苢":茂盛的芣苢呀,

"薄言捋之":成把捋下它。

# 捋:用手握物而脱取。

"采采芣苢":茂盛的芣苢呀,

"薄言袺之":提起衣襟兜住它。

# 袺: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采采芣苢":茂盛的芣苢呀,

"薄言襭之":扎起衣襟装满它。

# 襭:兜入衣襟扎并将衣襟系在腰间带子上。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周南·芣苢》是《诗经》中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四言诗。它生动记录了古代劳动妇女采摘芣苢(车前草)时的欢乐场景,如同一幅生动的劳动画卷。全诗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通过“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化,细腻展现了从发现到满载而归的完整劳动过程。这种回环往复的吟唱方式,既形成了明快的节奏韵律,又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田间劳作的欢快氛围。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没有华丽辞藻,却通过简单的动作描写,传递出劳动人民最真挚的喜悦之情,充分展现了《诗经》“歌咏劳动”的现实主义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芣苢》是一首描绘周代百姓采摘车前草的劳动歌谣。从诗歌内容来看,可能创作于社会相对安定、民生较为富足的周公治世时期。关于这首诗的解读,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毛诗序》认为是在赞美后妃美德,暗示太平盛世时妇女多子多福;但后世研究者大多不认同这一观点。其他代表性解读包括:表达对患病丈夫的怜惜、歌颂家庭团聚的欢乐、比喻求贤若渴、祈求子嗣的祝福歌谣、描写儿童嬉戏采草的童谣,以及单纯反映劳动场景的民歌,甚至还有学者认为是在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劳动题材的四言诗。描绘了先秦时期妇女们集体采摘芣苢(车前草)的欢快场景,体现了古代劳动中自然流露的生活诗意,模拟了劳动时的节奏韵律,又通过动作递进展现出越采越多的丰收喜悦,生动营造出了集体劳作时热火朝天的氛围,展现了《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传统。

2. 写作手法

重章叠句:全诗三章共十二句,只有“采、有、掇、捋、祛、襭””六个动词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的。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有其特殊的艺术效果。在不断的重叠中,诗歌产生了简单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同时,六个动词的变化,又生动地表现了劳动者越采越多直到最后满载而归的过程。细节描写:“采之、有之、掇之、捋之、祛之、襭之”,细节描写从动词的精彩运用中体现出来,对采摘的过程,该诗分别采用了“采、有、掇、捋、祛、襭”这六个动词,概括地描写了整个采摘过程,精练而不烦琐,展现了特写式的劳动动作美,体现了先民快乐幸福的生活感情。

3. 分段赏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开篇即展现劳动场景。“采采”叠用既描摹芣苢茂盛之态,又暗示采摘动作的重复性,配合“薄言”这个舒缓的语气词,形成轻快的劳动节奏。这种复沓手法奠定了全诗欢愉的基调。“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通过动词由“采”到“有”的递进,体现劳动成果的积累过程。“有”字看似平淡,却精准传达出劳动者获得收获时的满足感,与首句形成递进式的场景深化。“采采芣苢,薄言掇之”中“掇”字的选用极具表现力。这个表示拾取的动作词,既准确描绘了采摘的具体姿态,又通过动作的细化让劳动场景更具画面感,显示《诗经》用词的精确性。“采采芣苢,薄言捋之”运用“捋”这个成把采摘的动词,暗示芣苢已进入丰产期。动作幅度的增大与收获量的增多形成对应,劳动效率的提升带来更强烈的欢愉情绪,体现劳动过程的动态变化。“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通过“袺”(手提衣襟兜物)这个动作,展现劳动智慧的升华。从单纯采摘到临时制作容器,既反映收获量的增加,又表现劳动者随机应变的智慧,使场景更具生活气息。“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以“襭”(将衣襟掖在腰带兜物)收束全篇。这个满载而归的动作既是劳动的高潮,也是情感抒发的顶点。六个动词的递进最终完成从劳动到收获的完整叙事,构成完美的闭环结构。

4. 作品点评

《诗经》中的民歌常采用重章叠句的手法,表面看似单调的重复句式,其实藏着巧妙的安排——通过层层递进的复沓结构,营造出明快流畅、循环往复的韵律之美。更巧妙的是,诗中六个动词的微妙变化,生动展现了从开始采摘到满载而归的完整劳动过程。全诗虽未直接描写采芣苢的人物形象,但那欢快愉悦的劳动氛围却跃然纸上。这种情感并非通过直白的抒情表达,而是巧妙地融入诗歌的节奏韵律之中。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芣苢》之作,兴采之也,如后人之采菱则为采菱之诗,采藕则为采藕之诗,以述一时所采之兴尔,何它义哉!

宋郑樵《诗辨妄》

# 化行俗美,家室和平,妇人无事,相与采此芣苢,而赋其事以相乐也。采之未详何用,或曰其子治难产。

宋朱熹《诗集传》

# 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

清姚际恒《诗经通论》

# 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艧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

清袁枚《随园诗话》

# 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泳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同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

清方玉润《诗经原始》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鱼藻》

下一篇:先秦·诗经《淇奥》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