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ān
yǒu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shān
yǒu
yǒu
huā
jiàn
nǎi
jiàn
kuáng
shān
yǒu
qiáo
sōng
yǒu
yóu
lóng
jiàn
chōng
nǎi
jiàn
jiǎo
tóng
shān
yǒu
suǒ
měi
fēi
měi
rán

译文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山有扶苏》,这是讽刺郑忽啊。他所推崇的“美”其实并非真正的美好。

逐句剖析

"山有扶苏":山上有茂盛的扶苏,

# 扶苏:树木名。一说桑树。

"隰有荷华":池里有美艳的荷花。

# 荷华:同“花”。,隰:洼地。

"不见子都":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

# 子都:古代美男子。

"乃见狂且":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

# 狂且:行动轻狂的人。毛传:“狂,狂人也。且,辞也。”狂:狂妄的人。且:助词。一说拙、钝也。

"山有桥松":山上有挺拔的青松,

# 桥:通“乔”,高大。

"隰有游龙":池里有丛生的水荭。

# 游龙:水草名。即荭草、水荭、红蓼。

"不见子充":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

# 子充:古代良人名。

"乃见狡童":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

# 狡童:姣美的少年。一说为狡狯的少年。

"《山有扶苏》":《山有扶苏》,

"刺忽也":这是讽刺郑忽啊。

"所美非美然":他所推崇的“美”其实并非真正的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国风·山有扶苏》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郑风》的第十首,是先秦时代郑国华夏族民歌。该诗以男女约会场景为背景,通过女子对心上人的俏皮嗔怪,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幽默表达。全篇共两章,章四句,采用叠章复沓的结构,在嬉笑怒骂间流淌着绵绵情意。诗中既有市井生活的鲜活气息,又保持着上古民歌的自然韵律。全诗出自少女之口,诗句在灵动调侃中透露出天真烂漫的性情。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毛诗序》提出:“《山有扶苏》,刺忽也,所美非美也,”认为该诗暗含对齐女文姜的讥讽。据载,齐僖公曾三次向郑昭公忽提亲,欲将次女文姜许配于他,但均遭拒绝。这一政治联姻的挫败导致文姜长期忧郁成疾。诗中“未见君子,豺狼逮矣”与“未见君子,海盗狡童”的表述,暗示郑昭公因不满政治联姻而拒绝迎娶,致使文姜未能缔结姻缘。 另有学者主张此诗并非针对郑昭公的讽喻之作。考虑到“郑风”在历史评价中长期被视为“靡靡之音”的代表,当时郑国男女交往相对自由开放。诗中“狂且”“狡童”等称谓并非实质性的批判,而应理解为恋人间的戏谑调侃。袁梅在《诗经译注》中阐释为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崔述在《读风偶识》中详加辨析:“昭公为君,未闻有大失道之事。君弱臣强,权臣擅命,虽诚有之,然皆用自庄公之世权重难移,非己之过。厉公欲去祭仲,遂为所逐。文公欲去高克而不能,乃使将兵于河上而不召。为昭公者,岂能一旦而易置之?此固不得以为昭公罪也。如果郑人妄加毁刺,至目君为狡童,悖礼伤教,莫斯为甚。”以为此诗是讥刺郑昭公忽的,就有失牵强。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四言诗,也是一首先秦民间情歌。诗歌以男女约会为背景,描绘了女子对恋人看似嗔怪实则亲昵的俏骂场景,流露出少女的天真烂漫,展现了《郑风》自由开放的婚恋观与男女相处的鲜活情趣。

2. 写作手法

起兴: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开篇,通过草木意象构建出清新自然的画面,为后文女子对情郎的戏谑调笑埋下伏笔。诗中这种起兴不直接关联叙事,但是既形成了韵律回环之美,又以草木的生机暗喻约会场景的鲜活。重章叠句中“子都”“子充”与“狂且”“狡童”的对照,更凸显女子率真性格,使全诗在含蓄的草木意象与直白的戏谑语言间达成情感平衡。对比:以“子都”“子充”等公认美男子为理想符号,与“狂且”“狡童”的戏谑称谓形成强烈反差。表面嗔怪恋人未达期待,实则通过“假贬”传递娇嗔亲昵,将女子对恋人“不完美却真实”的爱意包裹于幽默调侃中。重章叠句: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与“山有桥松,隰有游龙”形成镜像结构,通过草木意象的错位呼应,构建出回环往复的韵律美。两章中“子都/子充”“狂且/狡童”的对举,既保持情感基调的统一,又以细微的词汇置换推动戏谑语气的递进,展现少女嗔怪恋人时的俏皮情态。这种复沓手法如乐音回旋,将男女相戏的欢愉场景与草木葱茏的自然图景完美交融,形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意蕴。

3. 分段赏析

首章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以自然景物起兴,扶苏为小树,象征质朴;荷花则清丽脱俗,暗喻女子心中对理想伴侣的期待。两句通过空间布局和植物特性的对照,既勾勒出幽会的自然环境,又隐含女子对情人的审美期待。“不见子都,乃见狂且。”这两句是赋。此为女子对情人的戏谑之语,表面是嗔怪,实则暗含亲昵。明明是双方相约而来,偏说对方非己所爱,心爱叫冤家,可见其性格的爽朗善谑,既表达了对情人迟到的嗔怒,又以反语凸显其魅力,生动刻画了少女率真娇俏的性格。末章中“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为叠章结构,仅替换部分意象。延续了首章的起兴模式。松树象征挺拔坚韧,游龙则柔韧摇曳,形成刚柔并济的意境。与首章的扶苏、荷花相比,植物意象的转换暗示约会场景的延续,同时强化了自然环境的生机与灵动。“不见子充,乃见狡童。”呼应首章的“子都”与“狂且”。通过称谓的变化,既体现女子对情人称呼的反复调侃,又暗示其情感的层层递进:从最初的失望到最终的接受,甚至暗含对情人机敏性格的欣赏。叠章手法使情感表达更显热烈,凸显《郑风》自由奔放的民歌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比物点衬鲜泽,此以扶苏兴狂且,以荷华兴子都也又“此以桥松兴子充,以游龙兴狡童也。

清牛运震

# 疑是巧妻恨拙夫之歌谣。‘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犹云‘燕婉之求,得此戚施’也。

近代陈子展《诗经直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思齐》

下一篇:先秦·诗经《汉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