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uǎn
wén
liǎng
piān

朝代:先秦作者:佚名浏览量:2
kuā
zhú
zǒu
yǐn
yǐn
wèi
wèi
běi
yǐn
wèi
zhì
dào
ér
zhàng
huà
wéi
dèng
lín
zhě
gòng
gōng
zhuān
zhēng
wéi
ér
chù
zhōu
zhī
shān
tiān
zhù
zhé
wéi
jué
tiān
qīng
西
běi
yuè
xīng
chén
yān
mǎn
dōng
nán
shuǐ
lǎo
chén
āi
guī
yān

译文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下的手杖,变成了一片桃林。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愤怒地撞击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逐句剖析

"夸父与日逐走":夸父与太阳赛跑,

# 逐走:竞跑,赛跑。

"入日":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渴":他感到口渴,

"欲得饮":想要喝水,

"饮于河、渭":就到黄河、渭水喝水。

# 河、渭:即黄河、渭水。

"河、渭不足":黄河、渭水的水不够,

"北饮大泽":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

# 大泽:大湖。传说其大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未至":还没赶到大湖,

"道渴而死":就半路渴死了。

# 道渴而死:在半路因口渴而死。

"弃其杖":他丢下的手杖,

"化为邓林":变成了一片桃林。

# 邓林:即桃林。

"昔者":从前,

"共工与颛顼争为帝":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天帝之位,

# 为:做。,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的后裔。,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炎帝的后裔。

"怒而触不周之山":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 不周之山:山名,传说在昆仑西北。《山海经·大荒西经》载:“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触:碰、撞。,而:表顺承。

"天柱折":支撑天的柱子折了,

# 天柱折,地维绝:支撑天的柱子折了,挂地的绳子断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有八根柱子支撑、地的四角有大绳系挂。维,绳子。绝,断。

"地维绝":系着大地的绳索断了。

"天倾西北":所以天向西北方向倾斜,

# 西北: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北。,倾:倾斜。

"故日月星辰移焉":所以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

# 焉:兼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文中译为“这,这里”。,移:移动。

"地不满东南":大地的东南角塌陷了,

"故水潦尘埃归焉":所以江河泥沙都朝东南方向流去。

# 归:汇集。,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水潦:泛指江湖流水。潦,积水。,故:所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短文两篇》是两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夸父逐日》讲述了夸父追逐太阳,最终因口渴而逝的传说。此文不仅展现了夸父的执着精神,也蕴含着人类对光明与希望的不懈追求;《共工怒触不周山》则叙述了共工在与颛顼争夺天地共主之位失败后,怒撞天柱不周山的传说,这一故事既反映了古人对天地自然现象的朴素认知,也展现了先民面对困境时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品格。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此句为故事开篇。“逐走”二字以动态描写展开神话场景,“逐”体现主动追逐的意志,“走”强化行进速度感。“入日”一词双关:既指夸父逐渐逼近太阳,又暗含太阳落山的变化,为后续悲剧结局埋下伏笔。动词“逐”与"入"形成连续动作,赋予画面强烈的紧迫感。“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此段以短句叠用强化叙事节奏。“渴—欲得饮—饮于河渭”的递进结构,凸显夸父超越常人的意志力;“河渭不足—北饮大泽”的空间转换,暗示其目标不断升级却终难满足。动词“饮”的三次重复形成排比,却在“未至”处陡然转折,通过“道渴而死”的结局,将神话的悲剧性推向高潮。“​​弃其杖,化为邓林。”​​收尾句以超现实想象升华主题。手杖作为凡间器物被遗弃,却在神话中转化为生命体“邓林”。桃林意象既是对夸父牺牲的纪念,又暗含生命延续的隐喻——杖体枯槁却孕育新绿,体现上古先民对自然循环的朴素认知。​“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开篇点明神话动因。“争为帝”揭示权力斗争的本质,“怒”字赋予共工人格化特征,将自然灾难归结为情绪爆发。动词“触”以拟人手法将山岳写成可撼动的对象,打破常识,为后续天地巨变提供合理性依据。“天柱折,地维绝。”此句以凝练笔法写天地崩摧。“折”与“绝”皆含断裂意象:天柱的垂直断裂对应“天倾西北”,地维的断绝对应“地不满东南”。动词选择暗合中国古代宇宙观,天圆地方体系中,四极支柱的损毁直接导致空间秩序混乱。“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此句将神话叙事转向地理解释。方位词“西北—东南”与天文现象、地质现象形成对应关系。通过“故”字建立因果关系,使神话兼具自然哲学色彩,反映先民对山河分布、天象运行的原始理解。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斡维焉系,天极焉加?八柱何当,东南何亏?

先秦屈原《天问》

# 这又是北部人民对于地形及现世界的并未十分美满所起的一种解答。在开辟神话中,这该是尾声了。他生于若水而居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正处黄河(约当今卫河)东岸附近。炎帝的后裔共工,已成为炎帝族分支共工氏部落联盟的首领,居九有(即九州)黄河中游河西地区(约在今河南辉县境)。

近现代茅盾《神话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诗经《北门(出自北门)》

下一篇:先秦·诗经《干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