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鹿
míng

朝代:先秦作者:诗经浏览量:2
yōu
yōu
鹿
míng
shí
zhī
píng
yǒu
jiā
bīn
chuī
shēng
chuī
shēng
huáng
chéng
kuāng
shì
jiāng
rén
zhī
hào
shì
zhōu
háng
yōu
yōu
鹿
míng
shí
zhī
hāo
yǒu
jiā
bīn
yīn
kǒng
zhāo
shì
mín
tiāo
jūn
shì
shì
xiào
yǒu
zhǐ
jiǔ
jiā
bīn
shì
yàn
áo
yōu
yōu
鹿
míng
shí
zhī
qín
yǒu
jiā
bīn
qín
qín
qiě
dān
yǒu
zhǐ
jiǔ
yàn
jiā
bīn
zhī
xīn

译文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逐句剖析

"呦呦鹿鸣":一群鹿儿呦呦欢鸣,

# 呦呦:鹿的叫声。朱熹《诗集传》:“呦呦,声之和也。”

"食野之苹":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

# 苹:藾蒿。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藾蒿,叶青色,茎似箸而轻脆,始生香,可生食。”

"我有嘉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

# 宾:受招待的宾客,或本国之臣,或诸侯使节。

"鼓瑟吹笙":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 笙:古代吹奏乐,属“八音”之“匏”。,瑟:古代弦乐,“八音”中属“丝”。

"吹笙鼓簧":一吹笙管振簧片,

# 簧:笙上的簧片。笙是用几根有簧片的竹管、一根吹气管装在斗子上做成的。

"承筐是将":捧筐献礼礼周到。

# 将:送,献。,承筐:指奉上礼品。承,双手捧着。《毛传》:“筐,篚属,所以行币帛也。”

"人之好我":人们待我真友善,

"示我周行":指示大道乐遵照。

# 周行:大道,引申为大道理。

"呦呦鹿鸣":一群鹿儿呦呦欢鸣,

"食野之蒿":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

# 蒿:又叫青蒿、香蒿,菊科植物。

"我有嘉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

"德音孔昭":品德高尚又显耀。

# 昭:明。,孔:很。,德音:美好的品德声誉。

"视民不恌":示人榜样不轻浮,

# 恌:同“佻”,轻薄,轻浮。,视:同“示”。

"君子是则是效":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

# 则:法则,楷模,此作动词。

"我有旨酒":我有美酒香而醇,

# 旨:甘美。

"嘉宾式燕以敖":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 敖:同“遨”,嬉游。,燕:同“宴”。,式:语助词。

"呦呦鹿鸣":一群鹿儿呦呦欢鸣,

"食野之芩":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

# 芩:草名,蒿类植物。

"我有嘉宾":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

"鼓瑟鼓琴":弹瑟弹琴奏乐调。

"鼓瑟鼓琴":弹瑟奏琴勤相邀,

"和乐且湛":融洽欢欣乐尽兴。

# 湛:深厚。《毛传》:“湛,乐之久。”

"我有旨酒":我有美酒香而醇,

"以燕乐嘉宾之心":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鹿鸣》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属于宴饮诗。这首诗历来有两种解读:一种是赞美诗,另一种是讽刺诗。全诗共三章,每章八句,主要表达主人待客的诚意和宾客的美德,也提到宴饮能凝聚人心。内容端正平和,风格温和优雅,既有充实感又不失含蓄,整体氛围和谐美好。最特别的是开头用鹿鸣起兴,语言自然清新,充满质朴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鹿鸣》是周王设宴招待大臣和客人时演唱的乐曲。据《毛诗序》的说法:“《鹿鸣》,燕群臣嘉宾也。既饮食之,又实币帛筐篚,以将其厚意,然后忠臣嘉宾,得尽其心矣。”针对前人不同见解,学者邓庆红从诗歌主题和创作时间进行考据,提出《鹿鸣》应作于西周中期周宣王时期,属于倡导“等级观念及宗族团结”的礼赞之作。全诗生动呈现了君王设宴款待群臣宾客的热闹场景,展现君臣共饮、宾主尽欢的和谐画面。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以宴饮为题材的四言诗。描绘了周代君王宴请群臣宾客时鼓瑟吹笙、献礼酬酢的热烈场景,以鹿鸣起兴营造和谐氛围。既展现宾主尽欢的宴饮之乐,又暗含政治教化意图,体现周代礼乐文化中“和乐且湛”的交往之道。既表达对嘉宾品德的赞美,也寄托着维系宗族团结、彰显君王仁德的政治理想。

2. 写作手法

起兴:此诗三章皆以“呦呦鹿鸣”起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句,借原野鹿群呦鸣觅食之景,鹿群和鸣相和,呼朋引伴共享自然馈赠,既暗合宴饮宾客齐聚的热闹场景,又以鹿之仁兽形象象征君臣和谐。鹿鸣声起,先声夺人地营造出宾主尽欢的融洽氛围,将宴饮的礼乐仪式与自然生灵的灵动巧妙勾连,既奠定全诗欢愉基调,又以“乐群”隐喻君臣相得的理想状态。

3. 分段赏析

每一章开头都用鹿鸣来起兴。空旷的原野上,一群麋鹿自在地啃着野草,时不时发出呦呦的叫声,你一声我一声,特别和谐动听。诗歌用鹿鸣起兴,一下子就营造出热烈又和谐的氛围。要是君臣举办宴会,原本拘谨、紧张的关系,马上就能缓和下来。因为君臣之间受礼数约束,等级分明,难免产生思想隔阂。而宴会正好能让他们沟通感情,让君王听到群臣的真实想法。用鹿鸣起兴,从一开始就定下和谐愉悦的基调,给参加宴会的宾客带来强烈的感受。诗的第一章描写在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送上竹筐里装的礼物。在乡间宴会上,送礼的是主人自己;在朝廷宴会上,送礼的则是宰夫。酒宴上送礼的习俗,即便到了现在,在大宾馆的宴会上还能看到。接着主人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意思就是“感谢大家到来,教我治国的道理”这样的客气话。要是主人是君王,这两句话就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建议。诗的第二章,主人进一步说祝辞。祝酒时说这些话,是因为君主要求臣子做清正廉洁的好官,来扭转不良的社会风气。这么一看,这样的宴会可不只是为了享乐,还带有一定的政治目的。诗的第三章和第一章差不多,只是最后几句把欢乐的气氛推向了顶点。最后一句“燕乐嘉宾之心”,点明了诗歌的主题。也就是说,这场宴会不是单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而是为了“安乐其心”,让参加宴会的群臣心甘情愿,自觉地为君王治理国家出力。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从头到尾都充满欢乐气氛,带着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走进“鼓瑟吹笙”的演奏场景。每唱完一篇就结束,三篇结束后主人举杯献酒。由此可知,宴会上反复吟唱这三首诗,当唱到《鹿鸣》时还配有笙箫伴奏,所以诗中说“鼓瑟吹笙”。虽然乐谱早已失传,但从诗句中能感受到,这三章都采用明快的节奏和和谐的曲调。这大概是因为这是宴客专用的乐曲,不允许掺杂丝毫哀伤的音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朱曰:“于朝曰君臣焉,于燕曰宾主焉。先王以礼使臣之厚,于此见矣。”

宋黄震《黄氏日钞》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先秦·楚辞(先秦及汉代)《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下一篇:先秦·诗经《野有死麕》

猜你喜欢